■文/胡 娟
布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其种类繁多、操作性强、功能多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布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资源,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布的特性出发,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以此拉近科学探究活动与幼儿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新范式。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课堂教学、教师指引、家长辅助显然不够。因此,为进一步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主观性过重,在进行以布资源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活动前,部分教师会依据自身观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并会根据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极为科学、标准的教学流程不一定能够应付幼儿在活动中多变的情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结合幼儿的特点, 围绕幼儿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向和方法。
比如,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可先依据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幼儿查阅与主题探究活动相关的资料”“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在室外还是在室内开展”“室外声音嘈杂,吸引幼儿的事物很多,除了提高音量或使用扩音器,还可以如何避免幼儿上课走神、听不清问题等情况的发生”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询问幼儿的意见,让他们畅所欲言,说一说在活动时需要准备和注意的事项,以此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以保证活动顺利完成。
另外,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因此提供大量的探究工具和探究材料也是教师必须做的准备工作之一。同时,教师应该防患于未然,针对教育主题,结合多元思考、观察与分析,与幼儿共同确定活动中可能用到的材料,并利用多领域教学,围绕活动主题,带领幼儿进行相关材料的准备与制作工作,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提升幼儿教育的连贯性与一体性。
幼儿教育应该是丰富多样、形式多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教育形式模板化、固定化的问题,避免科学探究活动以“讲解+实验+总结”的单一方式展开。教师应该围绕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要求,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利用布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利用自己创作的布艺作品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幼儿了解自己作品的优势和不足,以在后期能够更好地改善。教师也可以采用创编故事的方法,要求幼儿结合活动主题,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小故事。如在“布的由来”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幼儿依据布的起源、制作流程等,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在小组内互相讲述关于布的故事,以此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亲子活动,给幼儿和家长布置亲子合作任务,鼓励幼儿与家长一同进行科学探究与思考,以此增进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在幼儿全面成长中的促进价值。
资源本身的延展性,能够决定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选取一些运用开发空间较大的资源,通过一物多用,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可以借此与幼儿一同探究其性能,或将其作为艺术媒介,利用科技布,如不怕火的布、遇热变色的布等,开阔幼儿的眼界,打破幼儿对布的常规性认识,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教育目标。基于此,在以布资源为开发和应用对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结合有准备、有方向、有计划、有重点的教学方式,发挥布资源在幼儿成长中的促进价值。
在利用布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该结合布资源的多元化运用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多辅助性的工具和材料,以此拓展布资源的教学应用空间,确保课程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提供工具和材料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材料的适宜性,确保材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幼儿的接受能力范围内;材料的有效性,确保工具和材料可以在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不同种类的布,如染色布、白布、科技布等;提供不同种类的笔,如毛笔、油画棒、炫彩棒等;提供一些低结构的材料,如棉棒、蔬菜等。
前期经验准备包括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两个方面。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最大化地激发幼儿的潜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布的基础知识,如“布的起源”“布的类型”,或结合亲子共读绘本的方法,在课程开展前帮助幼儿认识与了解布的特点。对于中班、大班幼儿,教师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如在“布的变身”科学探究活动中,笔者结合一些调查问题,如“你见过哪些有趣的布”“生活中有哪些不一样的布”“如果你是设计师,会如何帮助不起眼的布华丽变身”,掌握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亲子合作的方式,让幼儿与家长一同查阅书籍、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布、感受生活中的布制品等,以此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为后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1.注重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利用布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该避免“直切主题”式的教育方式,而应该从观察的角度出发,通过幼儿对布资源和活动主题的体验、思考、交流,让幼儿明确探究思路,从而提升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基于教学准备情况,围绕幼儿不同的学习基础、兴趣指向、探究需要,采用图片、实物、动画等形式引导幼儿对布资源进行充分感知和观察。
例如,在“神奇的布”的教学中,笔者先导入动画,利用故事情节“下雨了,小白穿着棉布衣服,淋成了落汤鸡,小红穿着雨衣一点儿也没有打湿”,以此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猜测其中的原因。之后,笔者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同伴讨论、交流,有的幼儿提出可能与布的吸水性有关。最后,笔者要求幼儿依据猜测结果,结合不同材质的布,以“神奇的布”为主题设计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以在提高幼儿科学认识与探究能力的同时,规范幼儿的科学探究流程,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习惯。
2.注重教学引导方式的应用。基于布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促使幼儿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体验、观察为主,以教师指导、教学为辅,通过有的放矢的教育方式,以幼儿思考代替教师讲述,以幼儿主动代替教师要求。
在基于布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出发,围绕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趣味多元的教学引导活动。一是注重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学习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幼儿的经验不足、学习能力弱。在“布从哪里来”科学探究活动中,笔者利用“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线是从哪里来的”“棉花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棉花是如何变成布的”等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鼓励幼儿通过亲子合作、小组探究等形式解答这些问题,以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幼儿后续科学意识、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注重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幼儿、尊重幼儿,放手让幼儿将自己的思维“变现”,以此助力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如在“布的变身”科学探究活动中,笔者先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创造,引导他们用交流、绘画等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想象中的“多变的布”,并为他们提供了辅助性的工具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实践,将不起眼的布华丽变身,以此让幼儿切实认识到只要肯动脑筋,多动手,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美丽的布艺作品。
为实现教育闭环,全面助力幼儿科学成长,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和多元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幼儿作品,注重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诠释和表达,并据此实施发展性综合评价。在以布资源为基础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从多元化的评价角度,通过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参与,从细节处发现幼儿的闪光点。
第一,家长评价。家长的评价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作品反映了幼儿的哪些感知经验;幼儿科学探究经验的来源;幼儿内心的想法和愿望。
第二,教师评价。教师在实施发展性综合评价时要结合科学探究活动结果和幼儿的日常表现,综合评价幼儿各方面的成长。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性评价:心理方面,观察幼儿是否具有积极性,是否愿意用科学探究、语言沟通的方式进行表达;动作方面,观察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是否熟练;社会性方面,观察幼儿的日常交往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艺术方面,观察幼儿设计的布艺作品是否美观;创新方面,了解幼儿有无独特的想法、内容。同时,教师应围绕上述多个方面,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结合探究课程教学情况,对幼儿的发展提出合理化 的建议。
第三,幼儿评价。在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针对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想,与同伴进行分享。在幼儿表达感想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并让其他幼儿针对该幼儿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让幼儿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共同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运用丰富且可操作性强的生活资源,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增强幼儿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观察能力,以此真正让幼儿园成为成就幼儿“快乐而有价值的童年”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