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二小学校 柳 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语文学习素养的最佳途径。训练学生成为好的阅读者,要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构建读书内容,更好地解读文本。笔者以阅读推进课为例,与大家分享一下推进课中的阅读教学策略。
整本书阅读中尤其是经典名著,一般篇幅都较长,信息量很大,人物是不连贯的,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每一章节的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碎片化的印象,要通过回顾来梳理、整合人物或者事件的关键信息,将相关的信息重新组合,拼凑出完整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的过程,全面了解不同写法的特点,这种阅读策略就是内容重构策略。这种策略整体大于局部之和,重构的内容就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整体。
阅读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基础阅读,指能够根据阅读的情况获得浅显的阅读体验,懂得句子表述的意思,能说明故事的情节,读明白文章带给我们的道理;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指通过系统的读文重新构建文章的架构,领会作者的写法和文章的布局,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是指通过阅读引领学生完整读完一本书,并运用一定的时间品味和咀嚼,懂得作者要表达的真情实感;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指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对书籍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并阅读和本书相关的其它书籍,通过横纵对比探究出描写人物的相似之处,架构一个主题的深入分析,并尝试开发其它主题,可见第四个层次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课是在第四个层次的基础上展开的。
如,在讲解《水浒传》阅读推进课时,通过整合文本谈一谈林冲的人物形象。学生将名著分成三个部分,即上梁山前,这部分讲述的是好汉们上梁山的经过和各自的遭遇;第二部分讲述上梁山后好汉们的经历;第三部分讲述招安前后和各位好汉的人生归宿。林冲的人物形象就隐藏在这三部分之中,学生要合理整合,把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划分出来,然后在联接成完整的链条,将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课堂上运用人物简介的形式,依托人物简介思维导图,填入林冲的相关信息,搞明白林冲人生经历的大事件。重点呈现了八十万禁军总教头、走投无路的复仇者、受欺的贼寇、南征北战的英雄等,每一个身份都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他始于教头,终于英雄,在生命的轨迹上似乎在画一个圆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在情节的推动中变化,林冲经历苦难,岔路口的选择成就了他人物性格,也成就了小说中林冲的“经典”。借助内容重构的策略,梳理事件的经过和人物的性格,将林冲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
内容重构的策略能够完整梳理出事件的始末,有利于读者整体上把握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从而更清楚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学《西游记》推进课时,学生重构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前后身份的变化过程,然后比较异同。通过梳理发现他们的身份变化如下:金蝉子——法师——唐僧——旃檀功德佛;摩尼珠——孙悟空——孙行者——斗战胜佛;天蓬元帅——猪精——猪八戒——净坛使者;卷帘大将——水怪——沙悟净——金身罗汉。学生从这个变化中分析出师徒四人原本都是在天上的,犯了错被贬到凡间,他们决定取经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天上成为佛。教师带领学生从思维导图出发,以问题做引领,探究其共同的特点,在成长轨迹中发现成长规律,内容的重构策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阅读推进课贵在教会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感受方法的作用,并学以致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多种作用,能够烘托情感氛围,展示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与故事情节相呼应,确定情感基调等。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定位故事的情节,名著中的环境描写往往是“碎片化”的,学生很难建立有关联的阅读,更难以获得深刻的阅读思考。这时内容重构的对象就可以是环境描写,整合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将其集中起来,让学生在重构的环境描写中建立深层的阅读体验,发现并产生新的阅读思考。
如《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典型环境的塑造,作者在描述每一次战争时都会描写特定战争的典型环境,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相结合,将特定的典型环境写出来。推进课中教师选取了七擒孟获、赤壁之战、水淹七军等战争场面,通过分析,比较异同来还原每次战争的场景,通过环境描写分析作用,领会古人的智慧,深刻认识《三国演义》的写作特点:“以史实为基础,对每次战争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都着力予以描绘铺陈,渲染烘托,把环境色彩着色浓艳强烈,造成了一种特有的浓烈气氛。”
长篇作品中,作者会创作重复出现的场景、人物和动作等,帮助读者借助重复闪回画面,强化印象,这就是捕捉闪回策略,该策略能够实现与作者的深度交流,与作品中的人物深层对话。
言为心声,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作品中重复出现的语言有强化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的作用,在阅读时要抓住这部分语言,反复咀嚼,品悟出其特殊的含义。《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追求电报式的语言,如果你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发现了重复出现的文字,一定暗示着作者的特殊意图。只有重视这样的文字,加以分析交流,破译作者的思想密码,才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如老人独自出海后,“如果那男孩在这里”这句话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三次,推进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及时捕捉到了这句话,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到老人这句话具有三种含义,其一是他期待玛诺林和他一起出海,和他一起分享快乐,承受挫折;其二是他外表刚强,但心灵深处还很渴望与人为伴;其三暴露了他内心的孤独。闪回的语言展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他情感的炙热和迫切,使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更加真实,将硬汉的形象柔化成真实可感的形象。
设置闪回是作者的创作经验,捕捉闪回是读者解读文本的钥匙。如《骆驼祥子》中,祥子四次“笑”意味深长。推进课上,学生整理出四次笑的过程,并通过阅读反复咀嚼,解读“笑”背后的秘密。通过思维导图的引领,学生很快参悟出不同的笑:第一次“笑”,描写祥子的样子,展示他的健康;第二次“笑”,是他逃出来的时候带着骆驼,这三头骆驼给他带来了人生的希望;第三次“笑”,是曹先生让祥子拉包月,祥子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第四次“笑”,是虎妞拿出私房钱给他买车的时候,这笑燃起了他重新生活的勇气和自信。重复出现的动作,像一幅幅白描,展示出祥子不同阶段的人生观和心理状态,淳朴善良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对“笑”的讲解,让学生整理出祥子面对不同情境的“哭”,捕捉闪回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分析人物,体会作者写作手法的巧妙。
小说中重复出现的场景,往往是作者按照特定的环境设置的,意味深长,指向明显,阅读过程中要尤为重视。如《红岩》的推进课时,教师将小说中重复出现的革命者吟诵诗歌的场景提炼出来,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一场景运用的作用。如成岗奋笔疾书的《我的“自白书”》,那铿锵有力的语言,那坚韧不屈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流淌,他无法抑制那烈火一样的情感,索性扔了笔,冲向敌人高声朗诵起来。刘思扬同志面对恶劣的环境,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一定要经受住任何考验、永不叛党”,然后高声吟诵叶挺将军写的《囚歌》,用高昂的斗志为自己打气。江姐遇到困难时,同志们为了鼓励江姐,创作并朗诵诗歌,文中多次出现同一首诗歌《把牢底坐穿》,通过反复朗诵,表达革命者的决心。在《红岩》一文的推进课中,吟诗的场景多次出现,从中能够感受到革命者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受到革命者的热血和澎湃的革命激情。
对照阅读是指在阅读中自觉地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对比,区分细微的差别,并探究差别产生的本质,前勾后连,在人物和事件的不停发展阶段之间建立联系,生成更加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的脉络。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既要梳理阅读的主体内容,又要把握整本书的重点局部精度。精读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能揭示人物典型特点的、能够表现故事情节的、代表作者写作特点的内容,将局部贯穿起来,成为梳理全书内容的关键,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
在阅读中发现一个点,要有意识地去寻找更多的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对人物形象形成完整的认识。这是继续阅读下去的立足点,从这一点深入进去,能够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这个点的推动下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挖掘出文章的主题和主人公的品质来,形成完整的网络。如《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推进课时学生找到了“鲁滨逊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下去的”这个点,通过这个点,师生找到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并将其还原,从而构建出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将叙述点转为议论点,由局部到整体,虚实结合,完整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众多,对主人公的描写笔墨较多,为了能够很好地定位人物的形象,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前后人物的对照还原刻画人物形象,对照阅读能够更加清楚地反应出主人公的变化和成长过程。如在进行《骑鹅旅行记》一文的推进课时,通过之前尼尔斯的欺负小动物、不好好学习、淘气、不尊重父母、欺软怕硬等的描写和后面拯救松鼠、搭救雄鹅、挽救羊群等行为前后对照,将一个蜕变的尼尔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学生通过对尼尔斯前后进行对比,感受到成长中的尼尔斯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通过前后的对照,将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且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沿着这个视角深入进去,增加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阅读质量。
当整本书阅读由一部作品延伸到另一部作品的时候,便可以整合多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选择同类形象进行比较,探究作品的文化背景,由文学解读渗透到文化思考。如《四世同堂》《家》《平凡世界》这三部作品都以社会变革为背景,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祁瑞宣、高觉新和孙少安身上都能看到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影子,他们的定位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长孙就要肩负起责任,要顾全大局,留守家庭,要把弟弟妹妹的前途放在第一位,宁可牺牲自己的未来甚至爱情,也要把其他家庭成员照顾得体体面面。他们将自己的理想交给了弟弟,鼓励他们走出去,探索新的生活。这是传统文化赋予人物的独特的品格,他们是家族的长兄,不管自己怎样痛苦和挣扎,在面对家族利益的时候,都要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后面,充当家族守护者的角色。在他们的身上既能看到自我觉醒中的软弱,又能看见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自我牺牲精神。通过三部作品的对照,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新思想和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新青年的崛起,时代的大背景增添了人物的负重和挣扎。
重现即重读,学生阅读的整本书大多是经典作品,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还要让学生养成重读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陪伴读者常读常新的作品,都是能够陪伴其终身的,在不同的年龄段去读就会有新的阅读感受,精神上得到不同的滋养。在不同的时间和学段去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重读《论语》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走进古代和古人一起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以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为主。重读《论语》能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能够善思、善辨,做出准确的选择。
总之,整本书阅读需要策略,而阅读策略也是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构建起来的。教师要先阅读作品,成为熟练的阅读者,才能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阅读策略,用自己的经验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在整本书阅读的道路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文章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 年度省专项重点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与实施方法的研究》,课题编号为“JYB132037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