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路径研究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

2022-04-06 01:51秦泽文龚壹洋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儿童

秦泽文,龚壹洋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引 言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流淌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活力,但其中很多人的子女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导致社会支持遭到削弱,一系列与留守儿童有关的社会问题随之产生。《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冷冰冰的数字之下是个体有温度的悲痛[1]。留守儿童问题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政策也已制定: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2019年,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取得了不少突破,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如何形成多方参与的有效合力仍是难题。

1998年至今,响应团中央和教育部的号召,研究生支教团挺进中西部地区开展支教志愿服务,搭起了高校助力西部地区发展的桥梁。相对于一般大学生志愿群体,他们和服务地留守儿童有更直接更长期的接触,更容易了解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并可以在课内外弹性地开展工作;相对于服务地传统教师,他们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通过寻求来自服务地政府、高校和社会等的支持,在社会服务上发挥作用。综上,研究生支教团既能向留守儿童提供直接的支持,也可以作为支点挖掘并整合来自各方关爱主体的资源,以帮助各方主体形成更准确更有效的合力,因此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利用,不需要为此额外增加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反而可以挖掘更多潜在的社会资源,并促进研究生支教团教学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本研究着眼于研究生支教团这个关爱主体,从现有的相关实践资料中汲取做得好的经验,并依托社会支持理论,从如何加强对研究生支教团的社会支持、研究生支教团如何利用好自己的社会资源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两个维度,探讨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路径。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与研究。林南曾给出一个综合的定义: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协助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有形支持为主,表达性支持则是心理、情感和自尊等方面的支持[2]。近年来,不同领域学者分别从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切入留守儿童问题,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社会支持理论在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刘霞等人对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明了老师的支持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3];刘晓慧等人则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提高留守儿童对主观支持的感知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改善其孤独感的重要方式[4]。还有学者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情况以年龄与性别划分后也可能有差异性,因此关爱工作要注意共性与个性相统一[5]。在这些与社会支持理论有关的诸多文献中,受到一致认可的是,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留守儿童在成长中抵抗负面因素的影响。

相关的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同样在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中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分为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前者包括各级政府、社区和机构等正式组织,后者包括家庭、朋友和邻居等非正式组织[2]。搭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需要着力于多个主体。卢利亚和东波探索了不同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都发现需要多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在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多主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难以广泛落实[6]。

学术界关于研究生支教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生支教团如何长效发展、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渗透的志愿精神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就业问题等议题。同时,不少文献提出,研究生支教团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外,还应根据实地情况开展一些与志愿服务、社会治理有关的调研实践工作。所以,尽管没有与研究生支教团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直接相关的研究资料,但以往研究仍可以提供启发性见解。

综上所述,关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仍缺少关于改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路径的研究,特别是在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层面更为欠缺。同时,研究生支教团在留守儿童支持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仍是空白。因此,本研究选择聚焦研究生支教团这个群体,探讨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并稳固与各个主体的联结、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网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实践成效

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实践广泛,形式上以包括物质保障、安全防范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具性支持为主,以包括志向引领、情感陪伴和心理关护等方面的表达性支持为辅,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实践无论是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还是面向包括留守儿童的所有学生,都一定程度地改善了服务地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

(一)给予留守儿童物质资源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的后顾之忧,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支教团都会在严密审查确定帮扶对象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募集善款给予帮扶对象直接的经济支持。例如,贵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贵州大学为平台筹备“春芽”助学金,旨在为兴仁镇留守儿童提供助学帮助。此外,一些高校研究生支教团还采用了“微心愿”的创新帮扶方式,即先对留守儿童的合理心愿进行收集汇总,再发掘社会爱心力量有针对性地满足,以此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留守儿童的有效帮扶之间的平衡。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方面的工具性支持是当前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途径。不同高校的研究生支教团依托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并且相关实践的具体内容在一届一届成员的更替中不断延续与拓展。

(二)护航留守儿童安全健康

因为父母缺位、临时监护人失责和地区发展落后等因素影响,一些留守儿童常常面临意外事故和被他人侵害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研究生支教团常通过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和链接安全防范资源等方式进行干预。如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通过与福建师范大学医院、福州义工等对接,募集了百余份医药箱,并获得了急救课程上的支持;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通过将禁毒、防火和校园安全知识融入书法、简笔画、手工等兴趣课程,给留守儿童普及相关知识[7]。不过,研究生支教团虽然在服务地学校开展了一些安全防范活动,但在留守儿童离校后的安全防范工作上仍然相对薄弱。

(三)夯实留守儿童文化教育

为了增添知识的趣味性,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不少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开展了趣味教学、各类竞赛、课外阅读和文艺汇演等活动。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依托自身特长开展趣味多元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针对留守儿童放学后课业无人督促的空档期,不少研究生支教团定期开展课业辅导活动,做孩子们的“临时家长”。再如,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办“五点半课堂”,自2017年9月以来,累计服务20000余人次,服务总时长超过860个小时,得到了学校、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肯定[7]。由此可见,不少研究生支教团在文化教育这一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核心内容上,进行了不错的突破。

(四)引领留守儿童精神志向

作为支教扶贫的行动者,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在引领留守儿童的精神志向上也做了不少尝试,主要包括帮助树立理想抱负、培养品德志趣和助力耕耘大学梦等。比如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通过建立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与确山县中小学生的学涯陪伴关系,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教育资源,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此外,一些高校研究生支教团还通过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开展线上线下的游高校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大学梦。

(五)填补留守儿童情感空档

成长中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常常难以得到满足,许多高校研究生支教团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应活动,形式上主要以短期活动为主。首先,不少研究生支教团会利用节日的契机组织关爱活动,借助这些活动,支教团成员和留守儿童之间加强了沟通,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元旦开展留守儿童集体生日庆祝活动;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留守儿童工作坊开展“粽香端午·情暖红湖”主题活动。此外,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支教团开展夏令营、七彩假期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与陪伴的同时,收获满满的知识和正能量。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展的“飞翔夏令营”就收到了来自学生与家长的“好评”,不少学生送来了鲜花与礼物,多位家长希望孩子能在以后的假期继续参加相关活动。

(六)关护留守儿童心理发展

一些高校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在支教的过程中不仅扮演着老师的角色,还作为知心朋友及成长向导走进了服务地学生心里,他们采取各有特色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心理方面的表达性支持。例如,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起“心巢计划”,其中包括“情感树洞”“心理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也邀请了山东大学心理咨询老师为孩子们进行线上心理辅导,帮助孩子们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9]。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路径已形式多样。在实践中,研究生支教团更多的是作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一部分提供直接的支持,加以借鉴并应用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效,但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三、研究生支教团在助力留守儿童成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支教团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缺少科学的思想认识

许多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常常从留守儿童整体出发笼统地开展工作,没有注意到留守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甚至将留守儿童标签化,没有利用好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优势与他们拉近距离、感受个性化需求。在实践中注重工具性支持,在表达性支持上投入不够,即使有提供表达性支持也更多的是加强来自教师的支持,而且关爱工作缺乏持续性,难以实质性地改善留守儿童的个人状况。

(二)支教团对社会支持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相对不足

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很少主动地深挖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以提供社会支持,在相关的实践中只是被动接受来自社会的资源、迎合政策要求或者套用以往的关爱模式,导致他们在实践中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并且,能提供社会资源的社会支持网络其实不仅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手段,还是重要的工作对象,应该通过完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使其能满足留守儿童成长的各方面需求。

(三)支教团在助力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缺乏外部支持

政府与高校为研究生支教团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支持,但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相对薄弱。研究生支教团的培训制度就存在局限性。有调查数据显示:所访谈的支教生中,培训时长在4周以下的占半数,不同高校的培训方式、内容与力度参差不齐,有些高校甚至缺少对教学能力的有效培养[10]。培训过程中,很少组织活动以激发支教团成员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积极性,针对实践方法的培训就更少了。并且,现有的招募与选拔制度无法有效筛选支教生参与研究生支教团的动机,部分成员是因为保研和增加阅历等原因才参与支教,服务热情不足[10]。相关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也尚不完善,仍需进一步优化。

四、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实践路径

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实践路径可以分为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前者主要是指如何建立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内部长效机制,后者主要指如何加强对研究生支教团的外部社会支持。

(一)建立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内部长效机制

在进入服务地之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应先适应教学生活,再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摸底,并对服务地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结构和其能提供的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评估,最后拟定并完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具体计划。在开展关爱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大学生的年龄和身份优势逐步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避免“贴标签”或“揭伤疤”等过激行为,并及时收集反馈与进行反思,实践结束之后应总结经验教训并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留存,与下一届成员做好交接。

1.发挥非正式组织互助潜能。非正式组织强调个人与个人的联系。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和利用非正式支持网络,并引导其与家庭成员、邻里朋辈进行积极互动,建立更强的联结。

一是联动家庭成员,鼓励留守儿童与亲人深入互动。首先,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教师,可以依托角色优势加强家校联动,通过家访、家长会和线上沟通等方式建立与家庭的系统化互动机制。双方可以及时互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况和情绪状态等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其次,应尽力减小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应该做好留守儿童父母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还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身心健康。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鼓励其缩短与孩子联系和见面的时间间隔。也可以在如何与孩子深入沟通和使用网络工具上给予悉心指导,让留守儿童更充分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表达性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留守儿童身边监管者的补位作用。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应引导他们明确自身的监管责任并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及时提供工具性和表达性支持。最后,应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家庭观。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可以通过组织与亲情相关的主题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苦衷与身边监管者的不易,鼓励其主动与家人加强联系,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家庭的支持。在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场地,可以相应地配备电话等通信设备供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联系。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特殊家长会等亲子互动活动,增强留守儿童与亲人的纽带关系。

二是建构互助网络,引导留守儿童积极融入邻里朋辈。邻里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能提供许多道义性支持,特别是在留守儿童遇到安全威胁时可以及时伸出援手;朋辈是留守儿童在父母的陪伴缺位时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同时朋辈群体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以“地缘”构建起的人际关系网蕴藏着一些传统社会资源,虽然形式上比较松散,但恰恰说明从这一块切入会有很大的潜力。因此,研究生支教团可以利用节假日的空隙进入社区开展各类活动。一方面,以带队老师身份引导孩子在社区中参加或组织活动,在锻炼他们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促进留守儿童与社区其他成员的关联与互动;另一方面,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引导社区其他成员正确认识、接纳留守儿童群体,促进乡邻朋辈为留守儿童的成长织起一张人情网。对于朋辈群体,应扩大其给留守儿童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谈心与教育鼓励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引导留守儿童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同时,应尽可能消除不良影响,对朋辈间的不良活动适时干预,严防留守儿童沾染上来自朋辈群体的不良亚文化。

2.搭建正式组织支持桥梁。正式的社会支持偏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往往以工具性支持为主,表达性支持为辅。因此,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留守儿童广泛地拓展与正式组织的连接,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一定要把留守儿童从学生中单独分离出来,服务对象可以包括其他学生。

一是助力学校育人工作,促进学业身心双重发展。首先要帮助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让关爱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同时,可以尝试在服务地学校融合第一、第二课堂的综合实践以增添留守儿童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内,提高教学质量或根据自身特长开设兴趣课程。在课外,开展各类知识讲座、竞赛评比和文艺汇演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来扶志,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放学后,还可依托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场地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监管与辅导。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学校老师的支持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更易于消弭身份的差异,通过交流谈心和温情家访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表达性支持,并引导他们合理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同时,也可以设置信箱作为“情感树洞”,通过信箱倾听孩子们的日常烦恼与心绪,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帮助排解负面情绪,培养他们科学应对烦恼与困难的能力。

二是协同高校公益力量,提供物质精神多样支持。高校是一个社会良性资源不断涌流的公益生态,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有明显的学科专业优势、师生人才优势和物质资源优势[11]。因此,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应该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挖掘与整合来自高校的相关资源,搭起高校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桥梁。

在物质需求方面,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可以通过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和农产品营销利润助学等方式向高校师生寻求经济支持,直观地支持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此外,研究生支教团还可以着眼于诸如应急救援物资和设施硬件等爱心物资方面的支持,利用诸如读书日、中秋节等特殊日子的契机,联合高校传播平台和组织发起物资募集活动,也可以以微心愿的形式开展活动,鼓励在校师生认领并实现留守儿童的合理小心愿。此外,还可以对接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组织,协助他们发挥自身特色开展安全健康知识科普和爱心捐助活动。

在精神需求方面,不少高校离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相对较远,因此可以充分依托多媒体设备提供精品课程或开展知识讲座,还可以开展云游高校活动,开拓留守儿童的视野。同时,也可以尝试书信疗愈的方式,为在校大学生和服务地留守儿童牵线,构建一对一书信结对关系,引导他们合理排解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此外,引入专业支持也很重要。可与各高校的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心理中心老师合作,线上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等活动。寒暑假期间,也可以在服务地线下对接来自各高校的支教团队开展七彩假期和乡村夏令营等活动,协助他们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帮助安排协调其在活动期间的日常生活。服务地附近高校的志愿服务队伍也是重要关爱力量。可以主动与其沟通,鼓励其与服务地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协助他们针对留守儿童开展每星期作业辅导或节日联谊表演活动。

三是深挖社会关爱资源,助推多方主体形成关爱合力。研究生支教团应当主动将目光投向社会,加强来自社会其他组织的支持。研究生支教团应加强与服务地各级政府、团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向有关部门反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以便有关部门为留守儿童提供精准的支持并完善相关政策。妇联组织、关工委等群众性组织也是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力量。可与其交流留守儿童的概况与关爱工作的经验,协助他们将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落实到位,特别在介入家庭和社区方面的实践中可以达成合作。很多企业为了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会赞助一些公益活动,研究生支教团可以主动与他们接触。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关护留守儿童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比如以书信陪伴疗愈留守儿童为核心的“蓝信封”和关注留守儿童心智发展的日慈公益基金会等,都在助力留守儿童成长方面发挥着作用。支教团可以作为牵头人帮助服务地学校与相关公益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二)加强对研究生支教团的外部社会支持

1.政府发挥支持引导与协调沟通作用。政府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有着主导作用,应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主动引导研究生支教团到相关关爱服务工作中去。服务地政府应加强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重视,切实帮助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迅速适应支教生活与工作,并且采取实际措施支持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参与相关实践,主动关心其服务情况并帮助解决服务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工具性与表达性的双重支持。政府还应通过建立社群交流平台或组织分享会等方式加强不同高校研究生支教团之间的联系,并对优秀事迹进行报道,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工作的认可与支持,起到扬善作用,更大程度地撬动来自社会的公益资源,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相关实践之中。

2.高校履行质量把控与后备保障职能。高校应着力完善选拔、培训与激励制度。除了加强教学培训之外,还可以开展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有关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并宣传报道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鼓励。同时,高校应完善相关沟通机制。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和项目地学校保持联系,对关爱工作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或指导。最后,对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经费与协助,帮助发动高校爱心力量为其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持。

猜你喜欢
研究生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关键需求”牵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研究生誓做金牌“月嫂先生”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