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间作套种增产增效技术

2022-04-06 14:02
云南农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间作套种亩产

1 技术概述

1.1 技术基本情况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但现有的生产水平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口依赖度超过80%,供需矛盾突出。为促进大豆产业发展,国家连续多年出台了系列促进大豆发展的政策。近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唐仁健部长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要攻坚克难扩种大豆,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明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好东北四省区大豆面积恢复,支持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加快推广新模式新技术,逐步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多措并施扩面积、提产量。因此,扩大大豆间作套种是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保证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举措。

大豆是云南省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6.67万hm2(250万亩)以上,对全省各族人民繁衍生息、营养保健起重要作用。云南省大豆品种类型、种植方式多样,与玉米、烤烟和果树等作物间作套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约占全省大豆播种面积70%以上,其中与玉米间作套种占比最大。然而长期以来,生产上高产、优质、耐荫抗倒、耐逆、生育期适中的新品种应用率较低,种植模式混乱,造成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优势未能充分体现,综合规模效益增值潜力未能充分发挥,限制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国家农业农村部和科技部相关项目的支持下,立足云南大豆生产实际和存在问题,开展了品种、栽培模式、核心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培育了一批适宜云南省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要求的大豆品种,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套种高产高效配置技术模式,集成了“选(品种)、扩(幅宽)、缩(株距)、增(行比)、改(播种方式)”五位一体为核心的技术规程,并在云南省不同生态生产区开展了综合技术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效果,解决了长期以来间作套种生产上的关键限制因素,为全省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2 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增产增效种植技术在滇东北、滇中、滇西、滇东南等区域开展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累计应用面积超过6.67万hm2(100万亩)。

1.3 提质增效情况

(1)玉米、大豆间作。2018年在文山州砚山县子马社区开展了11.67 hm2的玉米、大豆间作示范,经省外专家测产,间作玉米单产与净种水平持平,间作大豆最高亩产125.1 kg,平均亩产117.1 kg,创造了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间作大豆的高产记录,比生产田增产62.4%,比净种玉米亩增收700多元。2019年在曲靖市会泽县田坝乡开展的7.33 hm2玉米、大豆间作示范,经省内外专家测产,获得间作大豆平均亩产115.2 kg的高产典型,比净种玉米增收近700元。2020年,云南多地遭受严重干旱灾害,在曲靖市麒麟区潇湘街道开展的6.67 hm2玉米、大豆间作示范,在大面积玉米减产严重甚至绝产情况下,间作大豆取得了平均亩产131.7 kg的高产典型,再一次刷新了西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高产记录,亩增收近800元。2021年,在云南冬春连旱持续,大豆迟播情况下,在会泽县田坝乡开展的7.87 hm2玉米、大豆间作示范,间作大豆平均亩产92.5 kg,最高亩产108.2 kg。在易门县铜厂乡开展的9.0 hm2玉米、大豆间作示范,间作大豆平均亩产92.3 kg,最高亩产105.8 kg,平均亩增收500元以上。

(2)玉米、大豆套种。2019年在马关县坡脚镇开展的7.87 hm2玉米、大豆套种示范,套种大豆最高亩产164.1 kg,平均亩产121.5 kg,比常规生产田亩增26.4%。2020年在该地开展的14 hm2玉米、大豆套种示范,经省内专家测产,套种大豆平均亩产133.2 kg,比净种玉米亩增收800元。

“十三五”以来,技术在省内不同生态区和主产区累计应用超过6.67万hm2(100万亩),平均亩增大豆25%以上,与净种玉米相比,增产总值4.8亿元。实现了“一田双收、稳粮增豆”目标,显示了技术良好的提质增效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技术显著提高了光、热、水、土的综合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在1.3以上,光能利用率3%以上,根瘤固氮量超过10%,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改善了土壤理化环境,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化肥用量。通过玉米、大豆高效时空搭配,有效提高了抗病虫草害能力,实现2种作物和谐共生,符合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增加了种植者收益,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2 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玉米选用株型紧凑或半型紧凑品种,如云瑞47、云瑞999、华兴单88和珍甜8号等;大豆选用耐荫性强、高产、优质、广适的品种,如滇豆7号、云黄13、云黄14和云黄15等。

2.2 扩带宽、增行比

(1)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一)。采用带宽扩2.0 m,玉米与大豆行比为2∶3的宽窄行配置,窄行0.4 m种2行玉米,宽行1.6 m种3行大豆,大豆行距0.3 m,大豆行与玉米行间距0.5 m。

(2)玉米、大豆套种(模式二)。采用带宽扩2.0 m,玉米与大豆行比为2∶4的宽窄行配置,窄行0.4 m种2行玉米,宽行1.6 m种4行大豆,大豆行距0.3 m,大豆行与玉米行间距0.35 m。

2.3 缩株距、增密度

玉米与大豆间作,亩玉米密度3700~4000株,穴距35 cm,每穴保苗2株;亩大豆密度1.0~1.3万株,大豆穴距16~20 cm,每穴留苗2株。

玉米与大豆套种,亩玉米密度3700~4000株,穴距35 cm,每穴保苗2株;亩套种大豆密度1.8~2.2万株,大豆穴距12~15 cm,每穴留苗2株。

2.4 改播种方式

将传统的穴播改为机播或条播,不仅保证2种作物的合理密度,而且显著提高了播种效率和出苗质量,苗匀、苗齐是获得高产的基本保证。

2.5 适播期

春夏大豆适播期为4月中旬至5月底;秋大豆适播期为7月底至8月中旬;冬大豆适播期为12月上旬至翌年1月中旬。间作时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大豆适时与玉米同期播种。

2.6 巧施肥

玉米按传统施用底肥,大豆亩施80~100 kg有机肥或10~15 kg复合肥作为底肥。玉米追肥分2个时期,5~6叶期和9~11叶期,在距离玉米与大豆行间20~25 cm处施肥效果最佳。大豆追肥结合田间生长情况在苗期可亩施6~10 kg尿素,或初花期亩用磷酸二氢钾0.3 kg对水叶面喷施。

2.7 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玉米发生的主要病虫害进行常规防治。大豆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细菌性病害、白粉病和锈病等。霜霉病可用58%甲霜灵·锰锌或氟吡菌胺等防治;白粉病和锈病可用15%粉锈宁或25%三唑酮等防治;细菌性叶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等防治。害虫种类多,类型复杂,地下害虫有蛴螬、蟋蟀、地甲等;食叶性害虫有卷叶螟、四斑莹叶甲、斜纹夜蛾等;钻蛀性害虫有高隆象、食心虫、豆秆黑潜蝇等。针对鳞翅目类食叶害虫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阿维菌素乳油等进行防控;叶甲类害虫可用毒死蜱等药剂;椿象类害虫可用10%吡虫啉或20%氰戊菊酯防控;对地下害虫可用毒辛、毒死蜱颗粒剂、三氟氯氰菊酯、二甲基与磷酸酯粉剂亩2~3 kg撒施于播塘中,也可用5%的辛硫磷颗粒剂亩2.5~3 kg加细土15~20 kg拌匀,顺垄撒于苗根周围防治。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根据为害程度,连续防治2~3次,每次间隔7~10 d。

杂草防控可采用封闭处理和茎叶处理2种方式。封闭处理时看天气情况,若天气良好,可亩用96%精异丙甲草胺100 mL对水进行均匀喷雾;在阴雨天气,可亩用50%扑草净100 g对水均匀喷雾。茎叶除草亩可用5%咪唑乙烟酸100 mL对水均匀喷雾。

丽江市小麦与玉米套种

2.8 加强管理、适时收获

(1)保苗匀苗。大豆出苗后10 d左右,及时查苗、补种。发现缺苗断垄应立即补种。补种的种子(同一品种的种子)可先在水中浸4~5 h,天旱时更应带水补种,以保证基本苗。在大豆出苗后20 d左右间苗和定苗,做到“间早间小”,避免“间大苗”时对大豆根系造成损伤。

(2)中耕管理。大豆整个生育期间一般中耕1~2次,幼苗出土、子叶展开后中耕1次,深约3.3 cm;封行前再进行1次中耕培土。第1次中耕结合间苗定苗铲趟,第2次中耕结合培土,既可促进根系生长,又可防止倒伏。

(3)适时收获。大豆的生育期比玉米短,因此,间作大豆要比玉米早收,间作大豆收获可在豆荚变为成熟颜色即可收获,及时晾晒、脱粒。套种时,玉米收获要及时,收获后及时砍断玉米秆,以利于套种大豆通风透光。

3 适宜区域

适宜云南省海拔800~2100 m玉米、大豆种植区域。

4 注意事项

玉米品种选用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并了解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种植方式等,因地制宜选用大豆品种及制定技术方案。

5 技术依托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猜你喜欢
间作套种亩产
黄瓜套种苦瓜 赶早上市效益高
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亩产超340斤!4口塘出蟹11000斤,错峰卖蟹亩产值2万元的秘籍来了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不同间作物对连作葡萄生长影响初探
“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果园实行间作套种的优势与模式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新疆:红枣地套种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