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前景探析

2022-04-06 14:02梅石存赵晓珍杨林生高红英
云南农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蚕农桑园蚕桑

梅石存,赵晓珍,杨林生,高红英

(中共陆良县委党校,云南陆良 655600)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陆良县成为全国栽桑养蚕最适宜区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养蚕,且蚕茧质量好、茧形大、茧色白,80%以上可缫制5A级以上生丝,粒茧丝长1000 m左右,最长可达1300 m,解舒率60%以上、上车率85%以上,素有“养蚕天堂”的美誉。“千佛牌”生丝远销欧美、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商检质量居广东、广西、湖南、云南4省之首,2015年陆良县成功创建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蚕桑产业曾经是陆良县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大棚蔬菜的迅猛发展,菜桑矛盾逐步显现,蚕桑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特别是出现蚕不吐丝、不结茧现象后,两个产业的矛盾更为显著。

一、蚕桑产业的现状

陆良县地处云南省东部,南盘江上游,总面积2018.82 km2,最高海拔2687 m,最低海拔1640 m,平均海拔1840 m,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冬干夏湿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降雨集中的特点,年均湿度74%,年平均气温14.7 ℃,年总积温5326 ℃,年降雨量900~1000 mm,无霜期249 d,年日照时数2442.5 h,年径流量8.5亿m3,南盘江过境流量12亿m3左右,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目前陆良县有5个乡(镇、街道)61个村(居)委会5万户农户16万人从事蚕桑农业生产,桑园面积达1万hm2(投产桑园面积8533 hm2),占云南省桑园面积11.33万hm2的9.4%,占曲靖市桑园面积的41%;年养蚕32万张,占云南省养蚕量170万张的19%,占曲靖市养蚕量的50%;年产鲜茧1.22万t,占云南省6.81万t的18%,占曲靖市鲜茧产量的52%;现有收烘(茧)站17个,年收烘能力1.2万t;丝厂3个,缫丝规模达1.04万绪,年生产生丝780 t、织绸300万m、年销售蚕丝被及丝制品11万件(套);年产蚕沙提取叶绿素700 t。依托1万hm2优质的原料生产基地,陆良县已形成完整的县、乡(镇)、村三级蚕桑管理和科技服务体系,现有管理、技术人员282人。但随着陆良县鲜茧收购市场的放开、大棚蔬菜产业的强势发展,到2017年出现蚕不吐丝、不结茧的现象,菜桑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菜桑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重点农业发展项目的快速推进,水、土、气温优势明显的陆良县大棚蔬菜种植强势突起。菜桑矛盾从2016年开始逐步上升,部分蔬菜大棚与桑园毗邻而建,桑园受化学物质污染严重,2017年桑蚕不吐丝、不结茧情况开始突出,到2019年陆良县桑蚕不吐丝、不结茧3.08万张,按每张种平均产茧40 kg,每千克鲜茧收购均价50元计算,蚕农损失蚕茧1233 t,共计6165万元,主要是因为桑蚕农药慢性中毒导致的不吐丝、不结茧。同时,省级蚕桑技术部门对桑蚕该症状的检验检测手段无法提供有力的结论和证明,蚕农维权无门。

(二)蚕桑扶持投入不足

由于蚕桑产业没有列入高原特色现代重点农业发展项目,自2018年以来,省、州(市)均无蚕桑专项扶持资金,陆良县虽预计每年投入400万,但由于财政资金紧张难以全额到位,随着陆良县丝绸厂的倒闭,桑园“第一车间”的地位名存实亡,部分桑园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菜桑矛盾的升级,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出现部分蚕农弃桑不管,产生毁桑流转建蔬菜大棚的现象,对蚕桑产业无疑形成致命打击。

(三)蚕茧生产及收购体制不健全

1.丝绸企业与蚕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目前陆良县蚕桑产业各个生产链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造成蚕农将蚕茧外卖,企业蚕茧收购有限,生产无法饱和运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蚕桑产业化的进程。

2.蚕桑生产过程中技术指导与服务不到位。丝绸企业及县、乡(镇、街道)、村委会对桑蚕的种养技术指导、管理、服务同蚕农的需求有差距,特别是蚕不吐丝、不结茧的情况出现后,严重影响了蚕农对蚕桑产业持续种养的信心。

3.蚕农质量意识不强。部分蚕农只顾眼前利益,要数量不顾质量,在鲜茧交售中存在化蛹率、水分等不达标现象,导致企业难以生产高品位生丝,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大棚蔬菜用药用肥不规范

国家明令禁止的15种农药,陆良县也明令限制、禁止使用,但仍然存在通过特殊渠道获得限制农药的现状,这些农药在大棚蔬菜生产上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水、土、环境污染逐步加剧,使蚕桑产业的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五)蚕种质量跟踪服务不到位

由于陆良县是蚕桑大县,蚕种需求量大,正规途径的蚕种相对来说价格较高,部分蚕农为了几块钱的差价,购买来源不明的蚕种,造成饲养品种杂乱,影响了下游企业的生产,导致工业缫丝配绪困难,无法缫制高品位生丝。同时由于来源不明,蚕种的质量出了问题也没有办法找到源头。

(六)小户型种养模式抗风险性弱

目前陆良县的蚕桑种养基本上是以户为单位进行,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弃养、毁桑现象不可避免。

(七)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近几年出口受限,又遇上新冠肺炎疫情,生丝和丝绸产品价格不理想,加上部分蚕不吐丝、不结茧,优质茧数量有限,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龙头带动力不强,陆良县蚕桑又多为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使蚕农种养、销售双吃亏。

众所周知锅炉是承压容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低温腐蚀是温度、pH值、化学元素、应力等多种因素耦合同时作用的结果。而目前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了气氛、酸浸泡时间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对锅炉钢材低温腐蚀的影响,尚未研究应力因素对低温腐蚀的影响程度。因此本实验选用锅炉低温受热面常用钢材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模拟腐蚀环境做低温浸泡腐蚀实验,并重点讨论了ND钢和Corten钢在一定应力、温度、酸浓度下的腐蚀特性,结合SEM手段研究该合金的腐蚀产物相、截面形貌特征、成分分布,试探究其在模拟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和腐蚀机理。

(八)对蚕桑产业认识不到位

陆良县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发展蔬菜产业性价比远远超过蚕桑产业,并且蔬菜产业市场优势明显,导致蚕桑产业处于弱势。同时大部分蚕农产业意识不强,赚钱就栽、少赚就弃养、不赚就挖。蚕不吐丝、不结茧情况出现后,影响到部分农户对桑园的管理和投入,这种缺乏长远打算,没有品牌意识的状况,严重制约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

(九)受国际市场影响明显

蚕桑产品大量依靠出口,中美贸易战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欧美市场蚕丝绸产品消费下滑,出口产品的积压影响了蚕桑产业的稳固,双重压力严重影响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三、重塑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探索

(一)统一思想,促成两个产业共同发展

蚕桑产业是陆良县几代人打造的支柱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陆良县新型主打的支柱产业是蔬菜,并决心打造成“北有寿光,南有陆良”的品牌蔬菜基地,要形成西南最大冷链物流中心。但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趋势使这两个产业并没有矛盾,因为蔬菜品牌必须走“绿色、生态、有机、健康、品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蔬菜产业不走高端品牌之路是很难做强做大,因此两个产业可以交相辉映、共同发展。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区域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划定蚕桑核心保护区。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划定蚕桑核心保护区,根据群众意愿选择保留一个产业,积极向无面源污染的宜桑山区、半山区规划发展新植桑,实现蚕桑生产区域化专业化。

2.严格落实桑园属地管护责任。抓实蚕桑核心保护区划定及管理,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桑园,坚决杜绝毁桑、弃桑事件,严禁随意改变桑园用途并禁止保护区内发展对蚕桑产业有影响的其他产业。

(三)强化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1.突出科技兴桑,推广良种良法。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桑农栽桑养蚕水平;充分发挥县、乡(镇)、村三级蚕桑技术员力量,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做到栽桑管桑服务到田、养蚕技术服务到家、蚕茧交售服务到站,努力推广良种良法,改良、淘汰劣质桑园蚕种。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与西南大学、中国茧丝绸协会、云南省蚕研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高水平的产学研联盟模式,加大蚕桑产业新型生产模式研究,并在蚕桑优良品种培育、桑园管理,蚕桑节本增效、病虫害生态防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标准化生产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实现科学技术成果有效转换,以科技和规模带动产业发展。

4.大力实施蔬菜绿色防控项目。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高压电网杀死害虫,减少蔬菜的农药使用频率。

(四)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1.健全蚕区农药监管体系,严控面源污染。农用物资监督管理执法部门要坚决按照农业农村部农药监管“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有设备”的五有标准抓好农药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加强蚕区对蚕桑有害农药的监管,禁止蚕区农药批发部销售蚕区禁用、限用农药;禁止蚕区使用蚕区禁用、限用农药。违者按《农药管理条例》进行处罚。对批发销售蚕区禁用、限用农药的经销商一律重点跟踪监管;对蚕区周边农残抽检不合格的蔬菜经营者实行“黑名单”管理,重点监控。

2.建立蚕区周边蔬菜农残抽检制度。以蚕期重要生产时间节点为重点,每年对蚕区周边蔬菜农残抽检不低于5次;重点检验在种植过程中是否使用蚕区禁用、限用农药,确保重点蚕区周边蔬菜农残抽检率达100%;对抽检样品不合格的业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进行立案查处,对抽检确认的问题产品,启动执法程序,依法予以查处。

(五)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社会效益

1.紧扣“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夯实蚕桑生产基础。2016年5月陆良县荣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是云南省唯一符合申报条件并成功获此殊荣的蚕桑基地县。陆良县要抓住这个机遇和优势,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品牌发展”的要求,以“强基地、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着力突破菜桑矛盾、蚕区农药监管、蚕种市场监管、鲜茧收购市场秩序维护、饲养管理水平提升等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省力化采桑、自动化养蚕,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2.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让生丝品牌越走越远。陆良县“千佛牌”生丝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系云南名牌产品。重组的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自动缫丝规模9200绪,是云南省最大的缫丝加工企业,已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运行模式。陆良县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在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市场开拓方面的带动作用,让“千佛牌”生丝越走越远。

3.突出蚕种管理,提升蚕种品牌质量。陆良县蚕种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016年“益名”蚕种商标被认定为“曲靖市知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其生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三、云南第一。因此要不断提高“益名”蚕种知名度,并充分发挥“云南省张仲凯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可追溯体系,促进质量兴业、名牌兴业,把“益名”品牌做强做大。

(六)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

1.形成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一是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蚕桑产业的领导和协调。二是相关部门建立并推行“公司(合作社)+村委会(分社)+基地+蚕农(社员)”多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三是形成有效考核保障机制。

丰产桑园

2.完善蚕桑产业基础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每年预算资金400万元全额到位。统筹扶持新植桑、中低产桑园改造,新植桑按照每亩 300 元标准进行补助,中低产桑园改造按照每亩200 元标准进行补助,规模化小蚕共育室和规模化大蚕房按照每平方米 200 元标准进行补助。按照三统一要求,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每年对全县桑园进行冬季石硫合剂消毒 1 次,桑园及养蚕环境统防统治各 3 次;采取企业、蚕农筹集一部分,争取国家农业财政保险资金补助一部分的方式,建立桑蚕养殖保险制度,降低蚕农养殖风险。二是陆良县蚕桑管理服务中心要统筹开展桑园病虫害统防统治、饲养环境消毒、科技培训、辅导员待遇补助等工作,促使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三是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四是建立“政府、企业、蚕农”沟通协商定价机制,走出一条既能让利于民又能促进企业良性运行的健康发展之路。

(七)夯实蚕桑产业生产基础

1.紧紧围绕“强基地、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划定规模化蚕桑核心保护区20 个3611 hm2。巩固提升优质高产桑园面积8533 hm2,年产鲜茧1.2万t,确保蚕桑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建设优质高产桑园。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集中连片的优质桑园,抓好品种改良、测土配方施肥、桑树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套种养模式升级,打造优势蚕茧、桑条种植食用菌、果叶两用栽培技术,努力在提高桑园综合效益的同时,不断夯实蚕业基础,增强蚕桑产业的竞争力。

(八)推动蚕桑资源利用开发

一是加大对桑叶、桑枝、桑果、蚕沙、蚕蛹、桑园套种养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力度,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引进科研成果、生产技术、设备、资金及人才。二是加大蚕桑系列的绿色生态产品开发力度,加快桑枝食用菌、桑叶菜、冬桑茶的开发,扩大桑园养鸡规模,挖掘蚕沙保健功能,拓展产品的适用范围,逐步实现一业发展、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提高蚕桑副产物的经济价值。

猜你喜欢
蚕农桑园蚕桑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七里坝桑园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躲雨
家乡的桑园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桑赤锈病防控措施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