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 张格
新华社
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拿到选调生名额,但真正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基层—— 一些年轻人作出选择,决定另寻他路;另一些人则在“留”与“走”之间苦苦挣扎……一些选择从事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开始重新审视这份来之不易、外表光鲜的工作。
经过权衡,毕业于某985高校的小唐最终还是放弃了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机会,选择了家乡的定向选调生岗位。他表示,虽然互联网公司待遇不错,但无休止的加班让其倍感压力。
和小唐有着同样想法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面对着和自己专业很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考选调生,进入相对稳定的体制内工作。
相比“省考”、“国考”的录取比例,选调生的录取比例较大,虽然“上岸率”较高,但并不意味着竞争不激烈。
小王2020年12月报考了某中部省份的定向选调生,同时通过了某省投资集团的招聘。定向选调生录用名单公布之前,他先在该投资集团工作了5个月。“当时的日子过得真的很快乐、充实,每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做的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待遇和同事关系都不错。”小王说。
2021年8月,小王得知自己进入了定向选调生的拟录用人员名单,他急忙打电话询问家人自己是否应该回老家入职。“我有点犹豫,结果家里劝我选择公务员,说企业终究没有公务员好。”小王说,他最终还是听从了家人的话。可是随着入职时间越来越临近,小王却越发不想回家乡当公务员,甚至在入职选调生的第一天,便有了辞职的念头。
东部地区某市委组织部公务员小刘说:“进入体制,要求是非常高的。”但她认为单位的育人体系存在不足,最近逐渐强烈的“技能焦虑”让她萌生了辞职的念头。“我觉得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个人能力才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但现在的工作比较平淡,我害怕在学校获得的专业技能慢慢离我而去。”小刘说。
一些选调生表示,曾经挤破头想要进入的“体制”,如今正成为他们职业成长的难题。地理上的偏远、语言上的沟通不畅、繁琐的工作程序、复杂的人际关系……基层的一系列问题,让部分“扎”不下去的年轻干部选择另谋他路。
目前为中部地区某乡镇党政办负责人的小关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选调生,他表示,身边一些同事之所以离职,一个关键原因是大家都想往大城市走。“在乡镇工作,靠工资在县城买房还是有些吃力,更别说去大城市了。而且新进的一些年轻人学历也比较高,他们认为在外面或许能找到更高薪的工作。”
此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基层一线的工作挑战性很大。小关表示,有些公务员、选调生从小在城市长大,对乡村的事情缺乏了解,甚至也不感兴趣,去村里没法跟老百姓沟通,适应不了。
“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学会如何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理解方言、理解彼此之间的思维差异,需要对乡土社会有深入了解,这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小关说。
小关还介绍,身边有通过“省考”到乡镇的朋友,因觉得提拔无望而辞职。“乡镇级别低,一般‘省考’进来的,退休时能达到正科级实职已经算不错的,县处级职位总共就那么几个,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指望。”小关说,一般每一级都有隐形年龄门槛,如果没能迈过“年龄门槛”,那就基本升职無望了。
“在人地生疏的地方工作,心里常会有孤独感。”来自江西的四川省某市定向选调生小张说,自己曾因觉得离家太远而想辞职。“而且目前在基层的工作,大部分琐碎忙碌。这份工作不是‘非我不可’,换了谁都可以干,我很难从中获得成就感。”小张说。
“比起所谓的‘好’工作,一份工作适不适合自己更重要。”在试用期内提出取消录用申请的选调生小沈,辞去工作后选择了继续求学。
“在外人看来,我的成长之路顺风顺水,又找到了一份看起来很光鲜的工作,理应是要知足的。”小沈说,入职后,他发现自己对这份工作并不感兴趣。“我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辞去工作准备考研,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小关则认为,许多人在纠结是否选择进入体制时,会听取家人、老师的建议。“但有时长辈的立场与我们并不一样,他们也不一定有真正相关的工作经验。求职咨询时,还是要多方了解情况。”他说。
“每个人生来都有一定的天赋秉性,到大学毕业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兴趣爱好。”湖南师范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周俊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潜质,认清自己的弱点和成长局限性,并以此作为自身职业选择的主要出发点,而不是盲从家庭和外界的意见。
周俊认为,毕业生应全面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领域。“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但另一方面绝不能奢求‘面面俱到’。”他建议,要重点把握有助于实现人生长远发展目标的关键方面,敢于舍弃次要方面。“同时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和困境有所准备,砥砺奋斗精神。”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