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构建初中历史育人课堂,是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和尝试,是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体现,我们可以从导入、历史人物、实践活动课这三方面进行探索,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节日内容,鼓励学生在时令节日里,向亲朋好友展示节日背景,家校合力打造历史育人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19
一、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节日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赓续,更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彰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谈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极具有中国气息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但曾几何时,我们儿时所期盼的节日,如今却即将淡出青少年的视野,各类国外节日,例如万圣节、圣诞节、平安夜,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这让人们不得不深思,传统节日该何去何从?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要求:“丰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新命题、新使命。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在其中担任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媒介,是实现青少年文化自信和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早在唐宋时期,这些节日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感”,很容易让孩子们对节日失去兴趣,如果我们对传统节日进行“激活”,找到中国传统节日与青少年思想的契合点,相信我们的下一代对传统节日会形成全新的认识。当然,在“激活”的同时我们也要把握好“度”,既要学习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决不能让传统文化成为媚俗的商业炒作,更不能失了文化本真。
(一)在导入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导入环节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历史课堂的导入异彩纷呈,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当前的部编版教材中,描写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较少。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中有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描述,其中包括春節、元宵节、中秋节,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以传统节日的习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在教学中有层次地向学生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让孩子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节日,让孩子们以全新的视角回顾历史,深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
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很多,在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传统节日习俗的几个关键词,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说出节日名称,以此来导入新课,例如第一组:拜年、饺子、贴“福”字;第二组:赏月、灯谜、元宵;第三组:踏青、扫墓、放风筝;第四组:月饼、月亮、嫦娥,这些关键词都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描述,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过这些节日呢?中国人怎么过节呢?通过这一连串的设问,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历史人物的学习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对社会发展起推进作用的人,他们或多或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习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了解人物的名称、朝代、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物背景的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学习深入挖掘人物与传统节日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例如,我们在学习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时,有位历史人物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他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这是教材中记录的部分内容,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可以从中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但这位历史人物与中国传统节日又有哪些关联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述,在我国北方,冬至那天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张仲景退休后,正赶上寒冬,张仲景看到许多百姓风餐露宿,衣不蔽体,手脚生疮,心里十分伤感,于是他便用一些驱寒的药材和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药物,送给百姓们食用,百姓们都很感激他。几年后张仲景在冬至这天因病去世,为了纪念他,此后大家都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并且都认为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就不会冻耳朵了。
(三)在实践活动课中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历史学科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紧密相连,回顾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为我们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契机,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散落在每课、每单元中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将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源进行分类,形成“历史图片”“历史人物”“节日习俗”“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这四大模块”,通过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活动课中,依据学情,我为孩子们推荐了三种方式开展活动,一是查阅相关的书籍、电子杂志获得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二是询问家中的长辈获得口述史,听他们讲一讲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事;三是利用网络,搜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图片等资源;在课前我会向孩子们展示四组图片(第一组:对联、饺子、宋代《岁朝图》;第二组灯谜、月亮、清代《元宵灯市图》;第三组:踏青、清代《清明戴柳图》;第四组:清代《龙舟盛会图》、粽子),让孩子们猜一猜这些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中国的哪些节日?学生回答后,适时引导学生了解部分节日的起源,在孩子们掌握了相关知识后将节日名称板书在黑板上,让孩子分组讨论将自己喜爱的节日作为实践研究的对象进行整理,最后将研究成果以适当、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小组成员可以选择制作PPT、手工制品、粘贴画等形式,在班级上汇报展示成果,与全班孩子们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点评,并强调现在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同学们有哪些建议呢?孩子们分组讨论,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尽自己微薄之力。最后教师可以展示此次实践活动的评价表,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要对汇报的小组进行系统评价,最终评选出最佳活动小组和最佳表现者。
三、推动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推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引导青少年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在节日来临之际利用户外电子屏、商场广播、广场展示屏等大众媒体播放节日的专题报道,利用微信、抖音、钉钉、微博等平台发布或转发节日视频或节日感受的相关文章。在各社区号召百姓参与节日庆典活动,例如端午节邀请百姓包粽子、冬至邀请百姓包饺子、元宵节组织百姓到社区猜灯谜,制作灯笼。其次,在校园中营造传统节日氛围,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各学科教师都有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不仅仅是历史学科,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系统、深刻的理解,不断强化传统节日育人的功能,真正把传统节日文化思想带入课堂,并上升为自觉行为。另外校园文化墙在设计时可以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的元素,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采用新颖的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家庭助力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帮助孩子们分清哪些是中国传统节日,哪些是外来节日文化,要在知识层面做到言传,在行为层面上做到身教,以身作则,形成良好温馨的“中国风”。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文化素养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历史,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资源,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设计案例
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國民间的传统节日,一直流传至今。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寄托情怀,是情感释放的一种方式。本案例结合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设计了此项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春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明确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的准确时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到从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是多样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的形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根据学生的兴趣将班级学生分成春节习俗组、春节起源组、春节传说组,然后各组通过寻问长辈、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收集资料,在课上引导学生将资料进行分享,通过此次资料收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此次活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演变、习俗,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树立大国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习俗。
难点:通过此次教学活动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乐于发言,喜欢跟教师合作但还是有些抵触教师,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容易产生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春联、饺子、放鞭炮的图片。
师:大家知道这些图片跟哪个节日有关么?你们吃过饺子吗?放过爆竹吗?节日的具体时间你们了解吗?
(学生观看多媒体上展示的图片,让学生们知道了解节日的具体时间)
师: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大家看一看多媒体上展示的节日,哪些是中国传统节日。
(学生们通过辨析传统节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2.讲授新课
师:本节课我们以春节为例,共同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演变与意义。
师:首先请春节传说组为我们展示。
(该组以故事的形式为我们介绍春节的时间、起源)
师:刚才春节传说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了春节的“年”的传说,为我们本次课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我们历史教科书中也有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可信吗?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理解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传说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对历史的补充,在史前人们无法用文字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于是形成了口耳相传的历史,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就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
师:下面由春节起源组为我们介绍春节的起源。
(起源组的同学经过翻阅古籍,上网收集资料总结出春节的起源)
师:根据起源组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大多数节日都源于我国的农耕生活,跟辛勤劳作的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师:请春节习俗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春节的习俗。
(通过春节习俗组的展示我们了解了春节会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穿新衣、拜年,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展示出了春节的很多习俗,让学生们了解到随着时间的变迁,春节的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在继承新内容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师:随着时间的变迁,春节的习俗在新时代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看春节联欢晚会、短信发拜年祝福语、抢红包雨、去一些天气温暖的地方过春节等,这些都是发生的变化。那你们觉得在这些变化中传递了哪些信息呢?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在新时代虽然节日的习俗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骨子里面尊老爱幼、拼搏进取的精神始终没有变化,借助节日祈福消灾的心理没有变,节日中流动的亲情、盼望团圆的感情没有变,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精神的寄托)
最后,组织学生们动手包饺子,这代表了一种仪式感,也是我们对家文化的一种传承。教师先将包饺子的过程向学生演示一遍,然后一边跟孩子们讲冬至与张仲景与饺子的传说一边包饺子,让孩子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了解的我国传统文化,在活动期间设置包饺子竞赛,通过竞赛调动孩子动手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了解了春节传说、习俗、起源的知识之后,进行动手体验,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不足,还评价其他两组的表现,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优小组和最佳学员。
参考文献:
[1] 东懂《传统节日文化在历史课堂的渗透》,《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5期。
[2] 张伟、高怀举《历史教学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策略》,《教学与管理》2021年第30期。
(郭锦绣,1990年生,女,满族,辽宁抚顺人,硕士,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