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红霞 范丽娜 陆楠 许雪洁 马力
生态环境信息化是环境监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抓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信息化支撑。本文通过分析国家体制机制改革和相关政策演变,梳理了生态环境信息化逐步由“散、乱、弱”迈向信息资源整合、业务应用系统统筹建设的智慧化阶段的过程。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概念。1997年,我国首届信息化工作會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2006年,《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概念给出较为正式的界定,即“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环境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环境信息资源,促进环境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环境保护发展转型和改进决策管理的历史性进程。我国环境信息化起步于“七五”期间,不同阶段体制机制改革和相关政策演变,促进了环境信息化发展从传统模式逐步迈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
(一)初步探索阶段(1988—1996年)
本阶段环境污染开始显现, 以城市河流水质变差最为典型。环境信息化主要是办公自动化初步探索阶段,基础设施薄弱,数据资源缺乏,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等均属空白。环境信息化进入环境核心业务起源于在线监测。
1982年10月,国务院成立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4年改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标志我国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开始建立。1996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在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设立信息中心,加挂“国家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牌子,并在同年发布《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要求列入重点整治污染水排放口要按照流量计,即最初的在线监测系统,其目的是促进排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和污染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逐步实现污染物排放科学化、定量化管理。我国“七五”期间重点开展的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为我国信息化及环境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和社会基础。
(二)逐步完善阶段(1997-2010年)
本阶段是我国环境质量从“总体恶化、局部改善”走向“不再恶化”的关键时期,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起为环境信息化应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这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发布《环境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国家环境信息化中期发展规划(2008—2015年)》《国家环境信息“十五”指导意见》《环境信息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原则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当前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有关物联网工作的通知》,推动了环境监控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试点,环境信息化发展由此正式进入物联网阶段。2010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在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到2015年我国将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基本构建“数字环保”体系。本次会议是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我们环境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年)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环境信息化以此为契机,由“散、乱、弱”的传统模式迈进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智慧化阶段。
本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发布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政务信息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系列国家重大制度,以及《环境保护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数据整合集成2016年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为环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等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开始支撑环境核心业务,加强了物联网技术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领域的研发应用,逐步满足环境管理需求。
(四)统一集中阶段(2017年以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本阶段,对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生态环境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推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进入集中统一时期。
2018年,生态环境部组建。生态环境部党组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成立网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独立设置信息中心,实施一大批改革创新举措,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四统一、五集中”(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数据、资金、人员、技术、管理集中)工作要求。这期间,国务院印发《政务信息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生态环境部信息化统一集中的实施意见》《生态环境部信息化双重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2020年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等文件,明确了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方向,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思路基本形成。目前,生态环境信息化“五个一”(一朵云、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一扇门)基本建成,“三步走”路线(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奋力赶超)取得明显成效。
“十四五”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历史交汇,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2021年底,《“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了打造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纳入生态环境信息化重大工程,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作出安排部署、提供行动指南。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生态环境信息化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更高标准保障污染攻坚战从“坚决打好”转向“深入打好”,助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