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凤, 司文静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自2000年起, 我国已有北京、 武汉、 哈尔滨等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了对城市色彩的研究,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足: 既有研究往往侧重于个案研究, 缺乏对某特定类型名城的归纳研究。截至2018年, 我国先后公布了3批(含增补)共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城市所拥有的特点和性质出发, 参考有关学者的分类方法, 可分为古都型、 传统建筑风貌型、 风景名胜型、 民族及地方特色型、 近代史迹型、 特殊职能型和一般古迹型7种类型(个别城市同时兼具多种类型, 为避免重复、 方便分类, 划分时按照其主次特征进行分类)[1]。其中, 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包含了以桂林、 承德、 苏州、 杭州、 南京等为代表的城市, 兼具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山水景观, 城市旅游业发展迅速, 故城市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色彩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展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处理好城市历史资源的保护任务, 更应从城市色彩的角度考虑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桂林作为我国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的典型代表, 其突出的山水资源为城市色彩提供了独特的自然色背景。近年来桂林城市色彩的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 谢津[2]对桂林市漓江风景区的山水景观色彩进行了深入研究, 袁磊、 许庆等[3-4]针对桂林市域范围, 提出分区管控的城市色彩规划策略。桂林历史城区包含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和两江四湖核心景区, 是桂林传统风貌的集中体现, 对其进行城市色彩控制研究, 有助于在短期内改善城市环境, 营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面貌。桂林现有城市色彩研究或侧重于景观色彩分析, 或针对桂林整个市域范围提出色彩规划策略, 缺少对重点地段城市色彩的针对性研究。为弥补这一不足, 本文从典型案例解析、 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色彩控制体系构建、 桂林历史城区城市色彩控制体系研究三部分展开论述。
杭州先后开展了《杭州市主城区城市色彩规划研究》《杭州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杭州市建筑色彩管理办法》《京杭运河(杭州段)两岸色彩规划》等城市色彩研究工作, 从宏观层面的城市色彩把控到重点地段的色彩规划再到城市色彩制度化管理探索, 均已取得初步成果。杭州市基于其城市滨水的特性和人文历史条件, 结合城市的空间特征, 确定了总体—分区—场所3个层次的分层指导模式[5]。在城市总体色彩层面, 杭州市延续其江南水乡文化特质, 确定了“水墨淡彩”的整体色彩形象和“双核、 三轴、 五心、 十四分区”的城市色彩风貌结构[6]。在城市分区色彩层面, 城市区域被分为城市景观功能分区、 历史建筑文化保护区、 滨水景观带、 商业服务区、 新型产业区等多种类型, 为延续总体的水墨意向, 又给予各分区淡彩、 低彩、 中彩、 厚彩等不同的色彩定位。在场所色彩层面, 针对滨水界面、 特色街道等线型空间, 标志物等节点空间, 建筑屋顶、 外立面、 植被等具象场景制定色彩导则, 这些共同构成了杭州市城市色彩基本格局。
苏州以“小桥流水、 粉墙黛瓦、 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传承着江南水乡民居的风韵[7]。苏州城市色彩的研究建立在色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角度进行调研和探索, 提炼得出苏州城市色彩色谱, 确定了“浓墨淡彩、 写意江南”的色彩意象, 将具有典型江南园林情调的青灰色、 灰绿色、 白色设定为主色调, 搭配适合苏州城市建筑特点且能够与主色调互补协调的辅助色, 为苏州市总体空间色彩分布提供了指引[8]。在中观层面上, 采取既分层面又分控制程度的色彩控制策略, 划定三级控制区, 分别制定推荐色谱和色彩规划导则,为城市提供准确高效的色彩参考[9]。通过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法制化管理、审批制度、施工监督、奖罚制度等六个方面对城市色彩进行控制和管理[10]。
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中开展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的城市不多, 杭州与苏州是城市色彩研究工作开展最早、 研究较为深入的两个典型案例。此外, 还有很多虽不属于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 但同样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 独特的山水格局特征, 其城市色彩规划同样值得学习和借鉴, 如: 福州, 通过对历史、 人文、 地理等文脉要素和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建筑、 广告、 公共设施等城市人工环境景观进行大量深入的实地调研, 针对各视觉要素进行现存问题分析, 最终得出今后色彩规划的方向性目标——《福州市城市色彩规划实施导则》[11]; 厦门, 经提炼得出城市色彩特征为“大色淡渲、 彩墨画意”, 既表达了厦门传统建筑的色彩偏好, 又阐述了色彩艳度控制的原则, 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闽南彩墨画韵的色彩氛围[12]; 广州, 在确立历史城区色彩定位的基础上, 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推荐色谱库, 通过设计导则的形式建立“点线面”全方位色彩导引体系, 形成色彩管理手册[13]。
通过前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与思辨, 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色彩规划方法其共性有: ① 对城市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深入研究, 探索其对城市色彩产生的影响; ② 通过大量调研得到城市色谱, 提炼传统色彩作为城市主色调; ③ 采用分层分级分区规划等手段对城市色彩进行规划控制; ④ 针对城市重点地段进一步开展城市色彩研究与规划; ⑤ 提出城市色彩的管控办法和制度。经过归纳总结, 结合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特色, 尝试提出该类型城市色彩的控制原则: 地域化、 系统化、 制度化, 并依据控制原则确定控制体系主要内容(表1), 即以城市地域化研究为城市色彩控制体系的前提, 通过对城市自然环境色彩、 人文环境色彩和现状建筑、 公共设施等人工环境色彩的深入调研, 提出城市色彩定位。参照城市意象中各视觉要素提出色彩控制指引, 以满足点、 线、 面不同层次城市空间的色彩需求。政府的监管是城市色彩控制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公众作为城市的直接使用者, 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性。笔者结合桂林历史城区这一具体研究对象, 进一步验证与探讨该控制体系的适用性。
表1 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色彩控制体系构建
色彩定位能够通过对城市色彩的宏观把控, 形成对目标的清晰认识, 便于引导和控制城市色彩的发展方向。城市色彩控制体系的前提是地域化研究, 是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基础。
桂林历史城区是桂林市老城的核心区, 其范围是在明朝桂林府城的范围基础上划定的, 主要由漓江、 桃花江、 榕湖、 杉湖、 桂湖、 木龙湖(即两江四湖)围合而成(图1)。北至铁封山, 南至象鼻山, 西临桂湖, 东临漓江, 总面积约336 hm2。城区范围内有正阳路东西巷-靖江王府-八角塘地区和榕湖北路-古南门地区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根据《桂林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 未来历史城区将发展成为以旅游服务和历史文化旅游活动为主的旅游服务区。因此, 如何保护和发掘山水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 提升城市风貌以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变得至关重要。通过调研走访, 桂林历史城区色彩主要由山水、 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 历史文化、 民俗宗教等人文环境色彩; 建、 构筑物, 道路广场, 广告招牌等人工环境色彩组成。
图1 桂林历史城区范围
桂林市拥有“景在城中, 城在景中, 城景交融”的城市格局。孤峰散布, 碧水穿城, 秀美的自然山水景观是游客对桂林的第一印象。通过研究桂林历史城区的整体环境背景发现, 天空、 植被、 山体、 水体是构成桂林市历史城区优美自然环境的四大核心元素[14-16], 经过调研取样, 灰蓝色和灰绿色构成了其自然环境色彩主基调(图2)。
图2 自然环境色彩认知分类
大自然的颜色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 城市色彩的控制与规划不能与自然争美, 而要突出自然之美。特别是以风景名胜、 自然山水著称的城市, 其城市色彩更需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 使自然环境色彩作为城市底色, 人文环境色彩协调于自然环境色彩, 人工环境色彩服从于自然环境色彩。
城市是彰显城市人文的重要载体, 不同的气候、 环境、 地形等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城市色彩。桂林成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一方面得益于桂林独特的山水景观, 另一方面, 也得益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历史城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色谱提取可知, 其色彩主要以黄色系和灰色系为主, 部分建筑外立面和点缀色采用了红棕色系(表2)。
表2 人文环境色彩认知
城市色彩很大程度上受人文环境色彩和自然环境色彩影响较大,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建筑技术和材料不断更新, 城市色彩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 传统的城市色彩受到了影响和冲击。从整体色彩来看, 桂林市历史城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 整体较为陈旧。在研究过程中, 对桂林历史城区的人工环境色彩现状进行了梳理, 采用《中国颜色体系》(GB/T 15608—1995)为基础的《中国建筑色卡》对桂林市历史城区的建筑物、 构筑物色彩进行广泛调研, 利用Origin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生成色相-彩度图(图3)、 彩度-明度图(图4)可知:
图4 桂林市历史城区彩度-明度图
色相: 主要集中于10GY-10R间的黄绿系(GY)、 黄色系(Y)、 红黄色系(YR), 紫色系(P)和蓝色系(B)类冷色较少;
明度: 以中高明度为主, 主要集中于4~9;
彩度: 以中低彩度为主, 主要集中于6以下。
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时间长, 采用清淡色调可大大降低太阳辐射热。综合以上3项色彩特征, 可明显看出桂林市历史城区整体色彩和谐且适宜,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城市中的传统色彩在逐渐淡化, 现代色彩缺乏导控; 城市主要道路、 滨水沿岸等重要地段视线界面混乱; 街道广告牌缺乏管控, 严重影响街道秩序感; 个别快捷酒店和大体量建筑色彩艳丽, 破坏历史城区色彩和谐度, 也削弱了桂林的城市形象。
基于以上对桂林历史城区自然环境色彩、 人文环境色彩和人工环境色彩的认知与分析, 结合《桂林市城市风貌设计导则》中城市色彩相关内容, 提出桂林市历史城区城市色彩定位: 王城古韵、 秀水清城。其中“王城古韵”重在突出历史城区的色彩氛围, 表达城市色彩偏好; “秀水”凸显以山体、 水系等灰绿色为主的自然环境色彩作为城市背景色总基调; “清城”则阐述了建筑色彩明快、 淡雅、 和谐的控制原则。在保护历史城区现有山水格局基础上, 以复合灰、 米黄、 暖棕等中高明度的低彩度颜色作为城市主色调, 以此彰显王城古韵的人文色彩, 弱化人工色彩, 凸显自然色彩, 使建筑隐于山水、 融于山水。
现有城市色彩研究往往受限于就色彩论色彩, 从而导致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城市色彩的控制需依附于城市空间, 以城市物质空间为载体。城市色彩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方法可参考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从城市典型地段入手, 对城市道路、 边界、 区域、 节点与地标等意象要素进行色彩控制。
城市道路依据其自身情况有不同的道路色彩定位: 以车行交通为主的城市主干道, 道路色彩应有较好的连续性且符合都市特征, 展现良好的城市形象和风貌; 以步行交通为主的历史商业街区应符合古朴沉稳的历史街区氛围, 道路色彩以低亮度、 低彩度为主。
中山路作为桂林市重要的城市主干道之一, 对其局部道路立面进行色彩分析,如图5所示。
图5 中山路建筑立面明度-彩度-色相分布图
中山路沿街建筑较多使用了玻璃材质, 且所用玻璃色彩彩度较高, 相邻建筑玻璃色彩反差较大, 在光的反射与折射下, 整体色彩就显得过于艳丽与杂乱。因此, 针对桂林主要车行道路两侧建筑, 建议使用颜色饱和度较低且较为通透的无色或低彩度玻璃材质, 色彩控制在两个级别内, 明度控制在6.5~9.5, 彩度控制在1.5~6.5以降低相邻界面间的色相反差度。对于色彩属性不在以上范围的建筑, 应对其立面进行更新改造, 剔除不符的色彩。
此外, 还应注意广告色的使用。以车行为主的城市主干道广告标识应富有品质感, 而中山路上的大体量建筑广告招牌面积过大、 彩度过高, 建筑裙房广告采用饱和度较高的Y系(黄色系)、 R系(红色系)等广告色彩的使用, 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因此, 在主要车行道两侧, 应禁止大面积使用与自然色以及建筑主体色相冲突的高饱和度色彩, 建筑裙房色彩宜和谐统一, 应考虑与建筑主体色彩的协调性, 避免高彩度色彩造成的色彩污染。
边界要素的色彩体系主要以景观界面为主, 根据位置分布将桂林市历史城区景观界面分为漓江段、 桂湖段、 木龙湖段、 榕湖-杉湖段、 桃花江延伸段5段进行边界色彩体系控制。本文以漓江段为例, 其局部景观界面如图6所示, 将其色彩构成进行提取和抽象化分析后, 置入城市主色调, 进行主色调的适宜性检验。如图7所示, 推荐主色调与环境色的彩度与明度相近, 色相相差45°~105°, 形成中弱对比关系, 融合度较高, 色彩和谐。
图6 漓江段局部景观界面
图7 城市主色调适宜性检测
面对新旧交融的复杂情况, 依据城市历史脉络及现状用地性质, 将历史城区划分为王城核心保护区、 商业配套服务区、 老城居住区和两江四湖风景区(图8)。其中, 王城核心保护区和两江四湖风景区作为桂林重要的旅游名片, 其色彩要从严管控, 强化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格局, 突出王城与山体的对景轴线关系, 维护该片区的历史特征色[16]。商业配套服务区和老城居住区除个别重点保护文物外, 可适当放宽历史特征色的限制, 按照其建筑类型和所处区位性质进行色彩管控, 其整体色彩需与前两个片区保持和谐, 维护历史城区整体的色彩秩序与协调性, 具体色彩指引与控制见表3。
表3 历史城区各片区色彩指引与导控
图8 历史城区区域划分
节点和地标作为城市空间的过渡和各要素间的联结点, 通常使人印象深刻。节点与地标的色彩应考虑其所处环境及其具体功能, 结合上文中的人文环境色彩分析, 将现有节点和地标分为4种类型, 分别赋予不同的色彩控制与引导, 详见表4。
表4 节点和地标的色彩指引与导控
城市色彩控制体系的制度化保障内容, 包含了政府、 色彩规划机构、 开发商和公众四方行为主体的双项行动, 即公众的回馈参与和政府的审批监管。
在制定详细的城市色彩规划过程中, 规划人员往往从整个城市的宏观视角出发, 缺乏对城市具体地块的感性考量, 而公众群体作为城市的日常使用者, 城市色彩问题是能够切身感受的实际问题。居民对城市色彩的理解与认知也在与街道、 城市的朝夕相伴中与日俱增。公众本身持有的认知视角的重要性、 城市色彩问题的直观性和综合性, 都使得公众参与在城市色彩控制中体现出较高的融合性[17]。此外, 在城市色彩规划方案的层层推进与落实过程中, 开发商对城市色彩规划方案的执行效果也需接受公众的监督, 这就需要建立与完善公众反馈机制, 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政府的审批监管环节, 政府需根据色彩规划人员提供的推荐色谱, 对开发商提交的建筑色彩设计方案(包括建筑各立面的主色调、 辅助色、 点缀色、 建筑材质、 效果图等)进行审核。在项目竣工后, 需再次进行现场审核并将所测实际色彩信息登记入库, 操作流程如图9所示。这种从城市色彩的控制出发, 由四方力量共同协调的制度将有助于城市色彩的控制与管理。
图9 城市色彩控制体系的制度化流程
本文以桂林历史城区为例, 针对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定类型的城市色彩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意在弥补色彩研究领域中, 缺少针对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定类型城市研究的遗憾。针对城市色彩的研究, 其内容还有很多, 如城市第五立面色彩、 夜景灯光色彩、 街道家具色彩、 城市流动色彩等。未来希望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为创造更和谐宜人的城市色彩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