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群像与时代记忆:电影《中国医生》的影像叙事分析

2022-04-05 19:33:53夏亮原天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3期

夏亮 原天一

摘要: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改编,影片以多维度勾画英雄群像的方式,真实还原武汉抗疫斗争的艰苦过程,为我们筑起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阻击疫情的时代记忆。本文以时间、场景、人物与事件为切入点,对影片叙事逻辑、风格及主题升华进行分析,总结影像叙事的技巧与方法,同时对重大现实题材主旋律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创新做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中国医生》    影像叙事    抗疫英雄群像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在武汉爆发,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疫情防控最前沿,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电影《中国医生》摄制团队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抗击疫情的真实事件为创作背景,以医护人员为主要人物原型,用细节丰富的影像讲述关于战疫英雄的感人故事,真实再现了这场英勇的抗疫斗争全过程。《中国医生》于2021年7月9日上映,影片一经播出,受到广泛好评,截至目前票房收入已突破13亿元,成为暑期档电影票房第一名。作为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国医生》在口碑、票房上取得佳绩,反映出电影影像叙事的创新性和艺术感染力,彰显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新突破。

一、抗疫故事的叙事逻辑

(一)叙事的时空维度    电影影像文本的叙事结构由时间与空间组成,剧情发展始终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进行,因此,考察电影的时空关系是厘清电影叙事逻辑的重要线索。就时间维度而言,《中国医生》采用线性结构叙事,剧情按时间顺序铺展开,叙述了从疫情突袭武汉到全国医生驰援合力抗击疫情再到武汉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这一过程,形成完整的抗疫故事链。这种叙事结构使观众形成一种电影里发生的一切始终处于现在时的感知,仿佛又回到疫情暴发时那段难忘岁月。此外,创作者还将纪实影像、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世卫组织专家来汉等内容穿插在影片画面中,与核心情节巧妙衔接,同时加入旁白字幕和实时新闻播报,有力地补充了主线叙事,让故事的讲述形成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构。

在特定时刻下,人与空间一直处于互动状态中,因此,电影剧情需要有接纳产生行动的空间环境,这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核心场景。①讲述抗疫故事需要搭建一个既能精准表现疫情下的人与事,又不至于使主题表达过于松散的叙事空间,《中国医生》没有全面描述武汉市各个医院抗击疫情的情景,而是选择疫情期间最受关注的金银潭医院,以其核心区域ICU病房为切入点,将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都设定在这特殊环境里,重现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疗空间,让观众了解到医护人员在抗疫最危险的岗位上所承受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从而突出抗疫题材电影的主题。

(二)紧凑的叙事节奏    电影剧情铺排紧凑,镜头剪辑简洁明快,影片开场不久便将观众迅速带入疫情暴发现场:医院大厅内患者蜂拥而至、病房里生命监护仪与呼吸机发出鸣叫,起到烘托与推进故事情节的作用,触发大家对危急时刻的集体记忆。在压抑的背景音乐衬托下,重症监控病房内一个接一个的意外状况发生,情节一波三折,使剧情悬念十足,给人一种透不过气的窒息感,跟随式镜头完整记录医护人员救治病人的活动轨迹,将他们超负荷工作的真实状态表现出来,体现创作团队调动情绪、营造氛围的节奏把控能力。

当然,电影叙事节奏也并不是一直处于紧绷状态,而是做到张弛有度。在整部影片里,既有揪心的生死瞬间,也有幽默诙谐的温馨一幕,来自广州的医生陶峻冷不丁让小羊说出ECMO的英文全称,却被文婷反问他会不会,陶医生用一句“上网去查”搪塞过去,场面让人忍俊不禁,观众在紧张之余也感受到医务人员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

(三)以小见大的叙事角度    作为一部反映中国抗疫精神的主旋律片,涉及面广泛,而电影只有两小时的容量,无法将所有素材都纳入到剧情中。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影片采用普通人视角,以医护群体为电影核心角色,选取张竞予院长、ICU主任文婷、援鄂医生陶峻和吴景文,以及青年医生小羊为抗疫一线医生代表,深入挖掘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从肢体动作、语言风格等方面刻画出有棱有角的医务工作者形象。

电影在讲述医生抗疫故事之外,也将视角投射到全社会,通过对外卖小哥、保洁员、志愿者等人物角色的细致描绘,诉说疫情对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影响,平民视角将来自社会基层的小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生动,构建更为丰富的人物群像。不仅如此,个体化叙事采用由小及大的方式,将平凡的个体故事嵌入全民抗疫大背景中,全面立体地阐释疫情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从而使剧情更为饱满充实,电影主题内涵更有深度。

二、抗疫故事的叙事风格

(一)影像叙事的真实性众所周知,追求真实是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重要准则,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巴贊认为:“唯有摄影机镜头拍下的客体影像能满足我们潜意识提出的再现原物的需要,它比几可乱真的仿印更真切,因为它就是事物的原型。”②另一方面,创作者需要在真实事件基础上,通过影像叙事将现实素材重新组合、艺术再加工直至升华主题。《中国医生》主题涉及重大传染病防控这一社会现实问题,导演刘伟强将电影界定为半纪实性风格影片,因此更需要以严谨客观的态度,记录与呈现疫情最严峻时武汉医院内外的人和事,再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还原当时场景。

现实题材电影的影像文本来源于生活,是对真实素材的浓缩与提炼。《中国电影》主创团队以尊重事实的创作态度,在电影拍摄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为获取更多的第一手信息,剧组在疫情结束后第一时间即赴武汉多家医院,实地考察医院内部场景,掌握疫情期间救治新冠病人的医疗运转流程,探寻抗疫背后不平凡的故事,这些鲜活事例是电影剧本的重要基础,影片中很多情节都是疫情期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增加了影像叙事的可信度。

在角色塑造方面,首先,导演团队通过前期的人物访谈积累大量创作素材,电影主要人物形象均根据现实原型来设定。其次,深入角色内心是塑造好人物的前提。电影的灵魂人物张竞予以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为人物创作对象,主演张涵予和张院长一起开会、查房,从日常细节中了解他的工作态度、性格脾气。再次,在化妆、服装方面贴近原型。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需要长时间穿戴医用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在脱下防护装备后,她们被汗水浸泡发白的皮肤,脸上布满的勒痕都是未经化妆所呈现的真实模样,将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工作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

全景展现医院抗疫现场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剧组按金银潭医院规格以原比例搭建“医疗级片场”③,通过实物呈现打造逼真的医院场景。无论是医院办公场所还是ICU病房里的医疗设备抑或是方舱医院内的温馨标语,无不体现剧组对还原场景细节的精雕细琢,这种高标准复刻真实医疗环境的制作规模在以往抗疫题材影视作品里是少见的。抗疫题材电影真实性还取决于医学专业性,而这种专业则来自对细节的着力打磨,电影里有诸多急救场面,这对没有医学背景的演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剧组邀请参加过疫情救治工作的医生给演员们培训医学知识和医疗操作,从最基础动作如穿脱防护服到插管、心包穿刺、气管切开术等高难度医疗技术,通过反复练习直至让演员掌握动作要领和操作流程。在拍摄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景中,演员们手法娴熟,动作规范,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将抗疫医生这一角色演绎得传神到位。

(二)影像中的情感表达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医生和患者的命运紧密相连,病人在接受救治过程中与医护人员建立起深厚情谊。影片中,治愈出院的老人向护士动情告别,医生带领患者跳起“火红的萨日朗”,电影通过描绘一幕幕医患互动的温情场面,再现生死相托的真实感情。

尽管医务工作者们做了最大努力,但新冠疫情还是夺去很多人的生命,这些逝去的患者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中国医生》诉说了一段悲伤故事,女孩张小枫突然遭遇父母因感染新冠而病亡的重大家庭变故,吴晨光医生主动承担与她沟通的任务,当他将父母遗物交给这位女孩时,漆黑的夜幕和漫天的雪花映衬着这一悲情时刻。亲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情感,此刻,吴晨光的身份不仅仅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有孩子的父亲,面对失去双亲的女孩,对其痛彻心扉的遭遇感同身受,不管是“如果你想找人说话,可以给我打电话,什么时候都可以”这句安慰的话,还是将写给自己女儿的遗书说成是小枫爸爸的遗信,都是将自身融入父亲的角色,尽最大可能给她亲情般抚慰,这段情节没有刻意渲染情绪,而是从表情动作及话语中让人间真情自然流露,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从而触发大家的泪点。

(三)影像符号的象征意义象征符号指的是能对某些蕴含的东西进行推断的一种不明确的暗示,赋予符号以意义是实现交流目的的重要因素。④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在电影作品创作中,观众在感受影像本体所传递的外在信息基础上,还能解读出其承载的深层次意涵,从而有效拓展电影的表意空间。譬如,影片开场一名医生在病房窗口仔细张贴红彤彤的窗花“福”,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符号”⑸经常出现在镜头中,表明故事發生时间是春节团聚时刻,寓意全体医护人员愿所有人健康平安的美好寄望。片尾画面中怒放的樱花、医院前面绿色大树则是以一种诗意化表达方式,让观众获得视觉美学体验的同时,看到疫情过后武汉重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疫情让大家认识到新冠病毒的凶险残酷,同时也见证了生命奇迹与人间温情。影片以一种类似于现场直播的方式向观众完整呈现剖腹产手术过程,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新生的喜悦冲淡死亡的沉重,象征生命的延续与美好。从宏观层面而言,新生命的诞生还标志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代表生的希望,预示在历经磨难之后,我们必能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

三、抗疫叙事主题的升华

电影从场景、人物、故事的维度出发,绘制一个从个体到国家的完整抗疫图谱,弘扬了中国人民“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其贯穿影片始终的抗疫叙事主题也得以升华。

(一)抗疫英雄群像的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疫情来袭时,广大医护人员无疑是逆行抗疫的勇士,在抢救病患者、阻击疫情蔓延等方面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医生》以影像致敬抗疫医务英雄,用镜头记录他们的英雄事迹。疫情暴发伊始,整个金银潭医院高速运转起来,大家不论岗位分工,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战到临床一线工作。作为一院之长的张竞予身患渐冻症仍然坚持工作,日夜奔走忙碌在医院每个角落,而在他尽一切可能接纳病人的同时,却无法给确诊新冠肺炎的妻子提供一张床位。上海援鄂医生吴晨光主动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星夜驰援武汉。银幕中这些勇敢而又忙碌的身影正是当时奋战在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在他们身上体现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危难时刻不畏生死,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用持续奋战的昂扬斗志书写无私奉献精神。

电影对人物性格的展示并没有回避矛盾冲突,在病例讨论会这场戏中,张院长因病人病死率问题与陶峻产生争执,甚至对陶医生拍起桌子,爆出粗口,这一情节将他爱较真的火爆脾气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情节充满张力,充分说明院长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当快递员金仔的孕妻小文面临生命危险时,为了孕妇及胎儿的安全,文婷甘愿承担巨大风险决定为小文申请剖腹产手术,经过一场生死营救,最终手术顺利母女平安,观众在高兴之余深切感受到医生们不放弃每一位患者,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职业信念,他们将生命至上、仁心仁术的大医精神真正融入抗疫工作中,不负患者的生命相托。

为构建一个符合生活逻辑和人性逻辑的真实人物形象,电影把角色嵌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用生动的细节将典型人物还原成普通人,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感情,遇到棘手问题也会产生困惑、沮丧等负面情绪。陶峻医生总想拼尽所能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却在遭到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后,他内心深处涌出的挫败感让观众了解到在未知病毒面前,医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影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张竞予与躺在病床上的妻子视频通话这一情景,声泪俱下的他表达了对妻子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愧疚,正如主演张涵予所说:“我们不仅要呈现一位人民英雄,更要展现英雄身上有血有肉、硬汉柔情的一面。”⑥于平凡之处闪现人性光辉,这反而使英雄人物形象更具亲和力和真实感,自然也更能打动观众。

与传统主旋律电影英雄形象构建方式有所不同,《中国医生》里的抗疫英雄不仅包括全体医护人员,也有来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快递员金仔是影片中链接医患关系的代表性人物,他为了给刚出生的女儿挣奶粉钱,同时也为帮助更多的居家市民采购急需物资,冒着风险毅然穿梭在大街小巷,最后却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电影还关注到更多在疫情期间默默付出的人,例如决定返岗的医院保洁大妈们,承担运送医务人员任务的公交车司机,同意医生解剖奶奶遗体的年轻人等,他们可能是我们平时没有过多关注的群体,但在非常时刻能挺身而出,贡献自己一分力量,正说明小人物亦有大爱,他们同样是时代英雄。

在这部电影中,不管是医学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群众,都是中国千千万万抗疫英雄中的一员,他们的善良、勇敢与责任感给我们带来触动人心的温暖和力量,也更让人肃然起敬,这与西方同类题材电影中所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抗疫叙事背后的国家力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国家,疫情暴发初期,武汉面临医疗物资匮乏、防疫人手不足等困难,危难之际,在中央的集中调度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各方资源迅速向武汉汇集,来自各地的医务人员加入到战疫中,影片多角度再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运转彰显中国力量,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

对待生命的态度是衡量一国文明程度的标尺,面对汹涌疫情,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生命安全为第一要义,不惜一切代价阻击疫情,救治新冠患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梅婷扮演的卫健委领导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表示“要东西给东西,要人有人,国家可以把家底都拿出来,但必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文婷告诉金仔“治疗费和生孩子的费用国家都包了”,这些铿锵话语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电影还特别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抗疫成效,当世卫组织官员走出动车时,他们看到空荡荡的火车站、街道以及居家隔离的武汉市民,不禁发出“你们是怎么做到让一千多万人听从安排,居家隔离的?”这一疑问,外国专家对中国防疫成果的高度认可一方面表明中国人民举国同心的社会凝聚力,另一面则充分说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领导力及执行力,正是在上下齐心的合力作用下,才能锻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且富有成效的全民防疫模式。

四、结语

电影是时代的记录者,而时代也为电影拍摄提供丰富的故事素材,如何将其运用到电影叙事中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这是电影创作者们必须要回应的核心命题。《中国医生》对抗击新冠疫情的真实叙事,对抗疫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亲情、友情、医患情的细腻刻画,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广大观众的爱国情怀,反映了人们对于时代英雄的精神需求,影片所彰显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对新时期中国精神最好的诠释。《中国医生》在电影市场上的叫好又叫座说明中国电影人通过拍摄抗疫医疗类作品致敬抗疫英雄的同時,对类型电影商业化也进行积极的探索,丰富了重大现实题材的影视创作手法。因此,新时期中国主旋律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大力拓展题材的深度和广度,将承载主流价值观的真实素材融入商业类型电影的创作框架中,在故事情节设计、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符合当代观众的观影心理和审美期待,通过艺术化、情感化及故事化的表达增强影像叙事的感染力,真正做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①〔加〕安德烈·戈德罗、〔法〕佛朗索瓦·诺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04—105页。

②〔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③1:1打造“医疗级”片场,张涵予、袁泉还原抗疫一线真实面貌[EB/OL].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03/22/396933.html.

④杨远婴:《电影学概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637—638页。

⑤聂欣如:《电影的语言:影像构成及语法修辞》,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366页。

⑥《中国医生》:真实中孕育澎湃力量[EB/OL]https://xw.qq.com/cmsid/20210712A04BSH00.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⑵杨蔚.纪录片讲好故事的叙事学思考[J].电视研究,2019 (3).

[3]王真,刘航.诗意的象征一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的影像表达[J].中国电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