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和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

2022-04-04 11:42张春艳李娇王梅花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病区精神分裂症住院

张春艳, 李娇, 王梅花

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需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稳定病情。部分疾病进展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需住院接受系统化治疗,有利于临床医师全面评估病情并进行针对性管理[1]。精神病专科医院对病房及治疗室的设置区别于常规综合性医院,疾病治疗期间对患者的侵入性操作频率相对较低,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院内感染问题常被临床忽视[2]。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容易感染呼吸道、胃肠道疾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自知力的缺失也可能增加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风险[3]。精神科院内感染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感染防控工作不仅需要加强对医疗环境的日常消毒清洁管理和护理操作规范,还应重视对患者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监督,这对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点反馈是一项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将该模式与感染防控工作相结合,有助于临床完善各项管理措施,提升各环节护理工作效率[4],但有关多点反馈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的应用少见报道。本研究基于此,将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用于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就诊并住院接受治疗的3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4例。观察组:男94例,女70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1.16±4.79)岁;病程5~23年,平均病程(13.67±2.74)年;住院时间10~85 d,平均(46.32±12.59)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平均评分(35.37±4.95)分;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59例,初中至高中67例,大专及以上38例。对照组:男99例,女65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0.85±4.46)岁;病程6~25年,平均病程(14.02±2.98)年;住院时间12~81 d,平均(44.79±13.07)d;BPRS平均评分(36.26±4.70)分;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54例,初中至高中75例,大专及以上3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诊疗标准;②研究期间均于本院住院接受治疗,且住院时间≤3个月;③入院时未发生感染事件;④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达到60分以上;⑤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排除标准:①入院前已感染疾病;②心、肺、肾、肝功能严重损伤;③认知功能严重障碍;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⑤近期接受过电休克治疗;⑥合并其他精神疾病;⑦精神活性药物滥用及抗生素滥用者;⑧存在严重冲动行为,自杀倾向明显;⑨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本研究由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案

两组患者分别于不同病区接受护理管理。对照组:住院期间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病区按照规章制度定期执行清洁、消毒工作,统一安排医护人员参与感染知识培训学习活动,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发生的健康安全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干预。

1.3 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方案

1.3.1 成立多点反馈管理小组 由精神科临床医师、责任护士及质控人员组成。研究期间由小组成员负责针对现有感染防控措施和相关环节进行优化,跟进相关人员对感染防控计划的执行进度,督促各科室部门加强人员及物品管理,并于防控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积极进行应对。

1.3.2 病区管理 根据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划分独立的隔离病区,及时将已确认感染的患者转移至隔离病房治疗,并对隔离病区人员的出入加以严格限制;患者陪护人员需填报个人信息及健康状况资料,由护理人员审批通过后方可进入病区,进入病区前需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消毒处理;增加病区消毒清洁及开窗通风频率,患者床位每日至少清理1次,病房内每日至少清洁消毒2次,病区走廊、厕所、配餐室等公共卫生区域不定期进行环境病原菌采样检测,并根据检测报告结果进行全面消毒。

1.3.3 医护人员管理 每周对相关医护人员通过微信群进行一次线上培训,将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和感染防控操作课件及试卷发至群里,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并完成试卷;科室内张贴护理卫生管理的宣传海报,由科室负责人或主管护士定期抽查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和手部卫生执行情况。

1.3.4 患者管理 医护人员以关切的态度询问患者对感染相关知识及执行手卫生重要性的了解情况,对患者不了解的内容,反复宣教,加深其理解记忆;让患者认识到洗手依从性的重要性,手把手教授正确的洗手方法,并反复检查监督;加强对患者日常行为的监督,于晨间、用餐前后和睡前时间逐一检查患者的卫生情况,重点关注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的患者,及时给予指导帮助,督促患者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积极开展精神疾病康复治疗活动,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能康复训练、增加户外活动量、锻炼身体机能,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针对需要长期卧床静养或受约束性保护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帮助其清洁身体,及时清理排泄物、分泌物。

1.3.5 物品管理 科室内放置的护理器械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标准使用,已使用完的针头、棉签等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分类标准进行处理,污染物需统一贴注明确标识;所有外来物品必须经过标准化流程消毒后方可送至科室或病房内使用。

1.3.6 药品管理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使用的管控力度,医生在为普通患者开具抗生素药物时需认真考量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在保证抗感染效果的前提下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使用频率,严厉禁止滥用抗生素药物。

两组均干预至患者出院前结束。

1.4 观察指标

1.4.1 感染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4.2 患者自知力 分别于干预前后(入院日及出院前一天)应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量表(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s,ITAQ)[6]评估患者的自知力表现。该量表由11个条目组成,单一条目采用3级评分制,总分22分,分数越高表明自知力水平越高。

1.4.3 自我管理能力 分别于干预前后(入院日及出院前一天)应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chizophrenia self-management instrument scale,SSMIS)[7]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该量表由自我效能、药物管理、服药行为、症状管理、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共6个维度、33个条目组成,单一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分数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1.4.4 护理质量 使用纪象芹等[8]设计的护理质量评估量表,内容包括医护人员对感染知识的了解情况、护理操作技能管理、防控责任意识、药物使用管理、日常卫生管理、手卫生管理、医疗用品管理共7个维度,各维度按照完成情况分别计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

1.4.5 护理满意度 使用戴进军等[9]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患者对医疗环境、病区管理、健康教育、护理服务、人文关怀的满意程度,各维度总分10分,分数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发生率

住院期间,对照组有8例(4.88%)发生院内感染,观察组仅1例(0.61%)发生院内感染,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3,P=0.043)。

2.2 患者自知力

干预前,两组患者ITA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ITAQ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知力评分比较(分,

2.3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干预前,两组SSM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SMI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SSM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n=164,分,

2.4 护理质量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n=164,分,

2.5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n=164,分,

3 讨论

院内感染的发生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感染范围进一步扩大还可能导致院内群聚性感染发生[10],甚至累及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胡健等[11]研究表明,高龄、侵入性操作、长期服用精神疾病药物为影响神经分裂症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应当得到更为全面的照护。精神病专科医院必须针对性落实医疗环境、人员管理、物品管理等多项环节的干预措施,同时需加强对防控工作的质控监督,以提升感染防控管理效率。

多点反馈模式相比常规护理管理方案更具有全面性,该模式能够通过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由于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涉及多方面、多层级、多维度管理,依靠单一管理模式过于局限,防控效果并不理想[12];建立多点反馈模式应用管理小组,从专业角度出发全面考察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感染防控现状,逐一分析各项防控措施存在的漏洞并进行优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持续跟进方案执行效果、获取反馈信息,能够形成优化-跟进-反馈-再优化的良性循环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干预下,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徐小群等[13]学者研究结果相近。该模式下病区管理明确实行隔离分区制度,并对院内人员的流动情况和医疗物品的使用处理进行严格管控,限制了病原菌的流动性传染;通过培训学习,提升了医护人员对执行手卫生和对无菌操作的重视度和熟练度,能够有效预防侵入性操作期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在医护人员的督促下,多数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增强体质锻炼,降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可限制多重耐药菌的流行扩散,有助于稳定院内感染的防控形势。综合以上措施执行效果可知,院内感染的发生得到了进一步控制。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我行为的掌控能力下降,较难意识到卫生行为习惯在感染防控工作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14-15];因受疾病影响,部分患者容易对医护人员的管理行为产生抵触心理,抗拒配合护理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干预下,观察组患者自知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本研究方案中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干预,引导患者建立对院内感染的初步认识;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保持友好的语气和亲和的态度,以患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予以引导,始终以协助者的身份帮助患者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患者对该项管理模式接受度更高,因而自知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

护理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协调各项护理工作,以最佳的护理技术、最低的护理成本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16],高质量的护理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院内感染的防控效果[17]。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干预下,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医疗环境、病区管理、健康教育、护理服务、人文关怀等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中多点反馈管理工作内容包括人员培训、护理技能管理、责任意识培养以及对药物、卫生、物品使用的持续性监督,从而使各环节的执行效果得到保障;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体验良好,健康意识培养和基础体质锻炼均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患者对此干预模式的实施效果较为满意。

综上所述,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可降低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自知力、自我管理水平,在改进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评价。

猜你喜欢
病区精神分裂症住院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保洁员坚守隔离病区一个多月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