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湿地故事

2022-04-04 18:54刘德天
绿色中国·B 2022年2期
关键词:沙蚕丹顶鹤盘锦

刘德天

我的湿地故事从36年前讲起,那时候,人们没有湿地概念,保护湿地更无从谈起……

一次迟到的采访

1986年2月2日,辽宁省纪念世界湿地日大会在盘锦市召开,我作为盘锦日报的记者前往报道这次大会,由于某种原因,我迟到了,会议没听全。为了搞好这次报道,会后我进行了补充采访,特别是对于湿地这个特别陌生的概念,我认真学习了大会发放的关于介绍湿地的材料,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湿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这次采访使我有两大惊喜:一是我了解了湿地的概念,二是我知道了盘锦就有湿地。也就是这次采访,使我与湿地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保护湿地的旅程,而这个旅程一走下去就是36年。

阿其波对我的影响

1987年5月,国际鹤类主席乔治·阿其波来盘锦湿地考察,他先后考察了赵圈河苇场和东郭苇场,发现了40多只丹顶鹤和三个鹤的巢。作为东北的南大荒,这里曾经人迹罕至,丹顶鹤在这里栖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当地人都不知道它是丹顶鹤,管它叫“黑裤衩子”,因为丹顶鹤在地上行走时,它翅膀上黑色的羽毛遮盖着大腿,像黑色的裤衩一样。

阿其波作为世界级的鹤类专家,经他考察,他宣布这里是丹顶鹤的繁殖地,他说这块湿地非常重要,它具有国际意义。这块湿地1985年盘锦市政府在这里成立了市級自然保护区,1986年辽宁省政府批准为省级保护区。因为这片湿地有丹顶鹤繁殖,阿其波提出理应为国家级保护区。1988年这里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阿其波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他在撰写博士论文之前,对鹤类进行调查。他发现全世界的鹤类濒临灭绝,于是他决心建一个鹤类保护基地。然而他一个穷学生根本没有资金来支持。阿其波的同学的父亲是庄园主,他同学向父亲介绍了阿其波的情况。他同学父亲划出一块地交给阿其波,支持他建立国际鹤类基金会。从那时起,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全世界的鹤类保护。阿其波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他还对我说:“人类的活动是有国界的,而鸟类的活动没有国界”,这句话使我眼界大开,胸怀开阔。

把盘锦定位为鹤乡

从那时起,我深深地爱上了湿地精灵丹顶鹤。我们家里挂着丹顶鹤的绘画和照片,到处摆放着丹顶鹤题材的物件。有一次我去锦州笔架山海滨旅游买回的唯一纪念品,就是由贝壳制成的丹顶鹤。那个时期我女儿常叫我“丹顶鹤”。

我的报道使人们知道了盘锦有丹顶鹤,我同时意识到丹顶鹤是需要保护的。怎么保护丹顶鹤呢?想来想去,我觉得如果把盘锦定位为鹤乡的话,对于丹顶鹤的保护一定有益处。所以我首先在专访阿其波的通讯的标题上就推出了“鹤乡”二字。这篇通讯的标题是《他是鹤乡人民的朋友》,副标题是“访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波”。我还采写并发表了系列报道“仙鹤的故事”。第一篇《阿其波寻找鹤蛋》,写阿其波在考察时不仅发现了丹顶鹤巢,还用锐利的眼睛找到了3枚鹤蛋,这是了不起的发现。第二篇《双半百守蛋待雏》,写自然保护区两位年过半百的领导同志守护鹤蛋,等待小鹤的诞生。而出生后的小鹤走失,他们心急火燎到处找寻的故事。第三篇《郭文茹鹰嘴救鹤》,写一位从鹰嘴救下鹤雏又几经周折送往自然保护部门的故事。第四篇《张文柱夫妻养鹤》,写一对夫妻在承包饲养丹顶鹤的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后来写了一篇《鹤乡盘锦》,直接写出盘锦是鹤乡的理由、根据和意义。

由于我国鹤文化源远流长,加上我对丹顶鹤、对鹤乡的宣传,盘锦上上下下很快接受了“鹤乡”这个概念。

市内有四条街道以鹤命名,鹤鸣路、鹤舞路、鹤立路、鹤翔路;有以鹤乡命名的学校——“鹤乡小学”;有以鹤乡命名的小区——“鹤乡小区”、“鹤吉小区”;还有以鹤命名的酒店——“鹤鸣楼酒店”;以鹤命名的宾馆——“云鹤宾馆”;以鹤命名的商场——“鹤鸣商场”、“鹤吉批发市场”;以鹤命名的广场——“鹤舞广场”;以鹤命名的洗浴中心——“鹤王洗浴中心”;一个著名的白酒品牌——“鹤乡王”;谁家生了孩子往往取名用鹤字,张云鹤、李子鹤、王兆鹤等。盘锦人以自己的家乡是“鹤乡”而骄傲,以自己是鹤乡人而自豪。

创建中国第一个环保社会组织

1990年5月,中国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考察盘锦湿地的《合作备忘录》开始实施,当时我获得的消息是有外国人来考察,但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内容。

连续三天的考察我跟了下来。最后一次考察是在那个涨潮为海落潮为滩的蛤蜊岗。考察结束时船停泊在滩上,只有等潮涨上来才能返航。我利用等潮这个机会采访了世界级的鸟类专家梅伟义。通过采访我首先知道这次考察是为了确认人类找寻已久的黑嘴鸥的繁殖地。通过采访使我又获得了两个新闻概念——生态网和濒危物种。“地球上有一个生态网,每一个物种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结,任何一个结的丧失都会使这个网受到破坏。”黑嘴鸥这个湿地鸟类,是濒危物种,它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结。

黑嘴鸥这种湿地鸟类,它是1871年法国传教士司温侯在中国厦门发现了它的第一枚标本。从那时起,人类开始了找寻黑嘴鸥繁殖地的旅程,找寻者先后去了前苏联的贝加尔湖和外蒙古,都没有找到。尽管有传闻说在江苏盐城有黑嘴鸥,但没有得到确认,而这次在盘锦湿地考察发现了150个黑嘴鸥巢,1200只黑嘴鸥,因此确认黑嘴鸥的繁殖地在盘锦。我写出《中国发现黑嘴鸥繁殖地 解开世界百年未解之谜》的报道,这篇报道从国家到地方的媒体都发表过。特别是中国新闻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条新闻,因此这条新闻成为了震惊世界的新闻。

黑嘴鸥既珍贵又稀有,而且濒临灭绝,保护,是多么重要啊!全世界最大的黑嘴鸥种群在盘锦湿地繁殖,而它是属于世界的。梅伟义说,盘锦人有保护黑嘴鸥的国际义务。我觉得我作为盘锦人,责无旁贷。人们对黑嘴鸥没有概念,而黑嘴鸥又不像丹顶鹤那样有源远流长鹤文化的底蕴,如果只是宣传,这样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发起了中国第一家环保社会组织——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gzslib202204041904

“环境问题好比有人落了水,这时呼吁救人是必要的,但是每个人都在喊,谁也不下水救人,落水者就会溺水而死,因此既要呼吁救人又要下水救人。”——这就是我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落水论”,而我是既呼吁救人,又下水救人的一个。

1991年4月20日,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此举被称作“拉开了中国民间环保运动的大幕”。在那个连环保和环卫都搞不清的年代,搞环保不能太理想主义,搞环保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干事了。特别是在盘锦这样的小城市,当时“民间组织”还是听起来怪怪的,新的事物,而且既无权又无钱,说话根本就不好使,有官员撑门面、壮声势,说话办事就不一样,因此黑嘴鸥保护协会组成了一个“豪华阵容”,名誉会长是农业部副部长,名誉顾问是世界自然基金会鸟类专家,顾问有国家林业部的、省林业厅的,会长是盘锦市的副市长。

名誉顾问梅伟义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令我振聋发聩。他说,今天我们一同庆祝中国环保史上一项独一无二的事件,就是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成立。为一个鸟种成立的保护组织,在全世界是唯一的。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原所长王名在2012年出版的《中国NGO口述史》中指出:在我看来,这个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基层草根组织堪称中国环保NGO的原点,其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毋庸置疑。

虽然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影响不及后来一些环保NGO大,但是作为原点,黑嘴鸥保护协会着眼于濒危动物的保护,且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其理念、思路,包括活动方式、志愿组织、治理结構、与政府关系等等,与它广泛的交往、见识及国际交流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然,黑嘴鸥作为濒危物种,不光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使得这个基层草根的环保NGO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地域,甚至超越了国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NGO。

保护红海滩里的湿地

1993年,一个企业在红海滩上进行开发面积为2000亩的对虾养殖场。自然保护部门三番五次前往制止,没有结果。后来自然保护部门找到我,希望我来借助舆论监督的力量来保护红海滩上这片湿地。我来到现场看到推土机在写着“黑嘴鸥繁殖地”的大字牌子前面推来推去。什么黑嘴鸥,什么繁殖地,对于他们毫无概念,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坏湿地,肆无忌惮。在此之前世界自然基金会鸟类专家梅伟义曾派他的助理黄启安前来考察,黄启安把这里的情况汇报给了梅伟义,梅伟义写信给辽宁省省长和盘锦市副市长,他在信中建议“拆除虾塘,为黑嘴鸥腾地筑巢”,梅伟义还把信的副本寄给我一份,我将这封信在盘锦日报上发表了。市委书记看到报纸亲自给那个企业打电话,叫他们停止开发并将已经破坏的地方进行生态恢复。这是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后打的保护湿地第一仗。

保护黑嘴鸥的原生地

自从1990年《中国发现黑嘴鸥繁殖地 揭开世界百年未解之谜》的消息发表之后,黑嘴鸥成了动物明星,盘锦市的知名度也陡然倍增。然而,揭开世界百年未解之谜的地方在哪里?黑嘴鸥的原生地在哪里?鲜为人知。

盘锦历史上被称作东北的“南大荒”,广袤荒原,渺无人烟。不知什么时候,黑嘴鸥悄无声息地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这里远离人群,有安全感;滩涂上碱蓬稀疏,有空间感;碱蓬低矮,不挡视线,便于瞭望,以防天敌。

在这片滨海湿地上只有两处被黑嘴鸥看好,它们在那里安家落户。一处叫“水库”,另一处叫“五千七”。叫“水库”的地方本来无名,因那里将修成水库而得名,叫“五千七”的地方因该地面积为5700亩而得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大型农业开发项目《辽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地这里,这个项目有两个最大的工程,一个是修筑18.6公里长的防潮堤拒海水于堤外,为堤内开垦稻田提供条件。另一个是修建一座占地面积20000亩的水库,蓄水用以解决40万亩稻田的灌溉用水。修这座水库不是从地面向下深挖取水,因为地下水是咸水不利于水稻生长,而是以地面为库底,四周筑坝围起,完工后像一个放在地表面的大水盆,引淡水辽河水来这里。由于面积大,四周筑坝施工现场距离在中间生存的黑嘴鸥较远还没有对黑嘴鸥构成环境影响。但黑嘴鸥哪里知道,水库一旦修成,它们的家园就将被一片汪洋淹没,1100只生灵将无处安身。在“五千七”居住的350只黑嘴鸥的家园一旦开垦成稻田,它们也将无家可归。

1993年,水库将完工注水,“五千七”将动工开垦。我心急如焚。想来想去,想到我们的名誉会长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培植。在这种危急的情势下,我写信向他告急:黑嘴鸥家园危在旦夕!刘培植将信转给时任分管农业的国务委员陈俊生。陈俊生作了“请专家调查,有没有黑嘴鸥,需不需要保护,怎样保护”的重要批示。

由国务院各部委办组成的专家来到盘锦。专家组调查的结论是有黑嘴鸥,需要保护,保护措施是为解决库区将被水淹的问题,在海边混江沟处建三个人工岛,为黑嘴鸥提供新的繁殖地;将“五千七”划为永久性保护区,不准用于农业开发,周围用壕沟、围栏圈围,实行封闭式保护。国家还为这项保护工程拨来410万专项资金。在国家大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划出5700亩给黑嘴鸥作繁殖地,力度何等之大!

5700亩滨海湿地被实行封闭式保护,成了大面积农业开发区中的一个诺亚方舟,30年来一直是繁殖鸟的长住地,迁徙鸟的停歇地,后来这里建起了辽宁鹤类繁育基地,成为200多只丹顶鹤的家园。

黑嘴鸥生态移民

然而,天不遂人愿。新建的人工岛由于潮水冲刷,报废了。原住“水库”的黑嘴鸥移到人工岛,又因人工岛的报废离开了那里;“五千七”因为防潮堤的修建截断了海潮浸润那里的通道,“湿地”变成了“干地”。原来适于黑嘴鸥栖息的稀疏、低矮的碱蓬被疯狂生长的蒿草所替代,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黑嘴鸥也离它而去。黑嘴鸥在这里已不见踪影,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那么,黑嘴鸥“生态移民”到哪里去了呢?

黑嘴鸥原生地在辽河口东岸,我四处找寻,后来在大凌河口东岸找到了黑嘴鸥落脚的地方。gzslib202204041905

那里是是一片用堤坝围起来的滨海湿地,那里也生长着黑嘴鸥栖息所需的稀疏、低矮的碱蓬。这个地方是一家芦苇生产企业为了扩大苇田面积,将海边5400亩滩涂围起来,准备在那里栽植芦苇用地。由于那里盐碱性大,不利于芦苇生长,计划停放三年靠自然降雨降低盐碱,待盐碱降下来之后再进行栽植。

黑嘴鸥在大凌河东岸找到了新的居所,它们安心了,而我闹心了,因为再过两年,“五千四”一栽上芦苇,黑嘴鸥又将失去家园。黑嘴鸥是从辽河东岸退到这里的,而这回黑嘴鸥再没有退路了,这里是“黑嘴鸥最后的家园”啊,不能再失去它!我奔走相告:黑嘴鸥在“生态移民”,特别是新的家园也存在隐患,我在协会会刊《黑嘴鸥》上发表题为《“黑嘴鸥河西飞”现象不容忽视》的文章进行呼吁。

黑嘴鸥“生态移民”落脚的地方存在着生态隐患,我发出的呼吁毫无反应。我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发现了地上丢弃的猎枪弹壳,说明这里有人狩猎,枪杀黑嘴鸥。我还亲眼看见有石油工人进繁殖地捡拾黑嘴鸥蛋,事后得知,他们是用来蒸蛋羹的。运输原油的汽车从这里路过,一些涉世太浅,反应迟钝的黑嘴鸥常在路上或散步,或停留,常被汽车轧死。由于车辆往返,反复碾轧,黑嘴鸥被轧得比纸还薄。小小黑嘴鸥出生一个月,就丧生车轮下,惨不忍睹。原来担心这片湿地栽植芦苇后会使黑嘴鸥丧失这最后的家园,而眼下发现这里竟是问题连连,险象环生的秘境,是被保护遗忘的角落。这里地理位置偏远,加之交通不便,是盘锦的“天涯海角”。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无人知晓。

这里是块无名地,来的人少干扰少,从保护的角度看是好事。但由于这里事件频发,记者要对这里进行报道,而新闻报道是要具备“五要素”的,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什么,也就是说,这里是需要有个名字的。我苦思冥想,取出一个名字——“南小河”。 那里位于东郭苇场小河分场的西面,小河分场是方圆百里唯一有居住人口、有正规地名、在行政区划中有名分的地方。按常规应叫小河西。 这里在油田笔架岭作业区内,不叫“小河西”也可以叫“笔架岭保护地”,为什么偏叫它“南小河”呢?取“南”的第一层含义是为了把方位搞混,不易被人找到,因为人进鸟退。第二层含义是“南”与“难”是谐音,南小河,南小河,今后的灾难少不了,保护起来的难度也不会小,警示人们不可掉以轻心。

在这种形势下,黑嘴鸥保护协会打响了南小河保卫战。

保护南小河湿地

保护这片具有世界意义的湿地,迫在眉睫。我们用“四步法”。

第一步:以鸟说事,感动利益相关方

2002年,我策划了“送黑嘴鷗雏返回家园”的活动。把受过伤经过精心治疗痊愈的黑嘴鸥亚成鸟带到出生地南小河放飞,把利益相关方请到这里拿黑嘴鸥说事。用志愿者隋晓青和她救治的黑嘴鸥的“母子情”感动大家,让大家认识到保护这片湿地的价值和保护鸟类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以第三人称朗读:

回家吧,小鸥

是谁,使你受伤,鲜血淋淋?

是谁,追得你落荒,找不到母亲?

是谁,为你小心翼翼包扎伤口?

是谁,疼你,爱你,像你母亲?

是毒蛇猛兽使你受伤,叫你鲜血淋淋!

若不是你躲闪得快,将永远找不到母亲。

是杨伯伯为你包扎伤口,一片父爱;

是隋阿姨疼你,爱你,像你母亲!

如今你已伤痊愈,如今你已能觅食。

回家吧,小鸥!

鸥妈妈在家中辗转,思念着你,

鸥爸爸在空中盘旋,寻觅着你。

回家吧,小鸥!

高楼大厦不是你的家园,

城中池塘,怎如大海,广阔无比。

回家吧,小鸥!

辽阔的天空是你的屋顶,

茫茫的滩涂是你的地毯,

碱蓬蒿草是你的护屏。

回家吧,小鸥!

愿你羽翼早日丰满,

翱翔蓝天去衔白云。

愿你家族兴旺,

与人类代代相近相亲!

小学生以即将放飞的小黑嘴鸥的口气朗读:

放心吧,妈妈

放心吧,妈妈!

你用药物,救治了我,

你用体温,温暖了我,

你买来鱼虾,喂养了我,

你用日记,记下了我,

你的母爱,给予了我,

你的生命里,包含着我!

谢谢你,妈妈!

如今孩儿已经长大,

新的羽毛又重发。

遇见水,我可以游,

看见鱼虾,我可以抓。

我不怕日晒,我不怕风刮,

放心吧,妈妈!

毒蛇,我可以周旋,

猛兽,我可以躲它,

如今孩儿已长大。

暴雨,我可以接受洗礼,

巨浪,我可以经得冲刷,

放心吧,妈妈!

孩子们纯真的童音传递了人鸟之情,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参与者。我在讲话时几乎歇斯底里地喊:“这里是黑嘴鸥最后的家园,我们一定要保住它!”各利益相关方纷纷表态,要为保护这片湿地,保护黑嘴鸥做贡献!

第二步:借用舆论,提高南小河知名度

舆论监督在湿地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黑嘴鸥保护协会在保护南小河过程中借助舆论的力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02年,当地农民在南小河养殖对虾,他们往南小河引进海水,而这时正值黑嘴鸥孵化期,海水将刚出蛋壳的幼鸟淹死,那些还未出壳的胚胎也被冰冷的海水扼杀而死。

那天,我来到南小河,昔日黑嘴鸥巢星罗棋布,黑嘴鸥趴在巢上孵化下一代那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见了。眼前是水漫金山,冰冷无情的海水覆盖着南小河。寂静,空旷,萧条。我站那里呆望,心中一片惆怅。可能是看见我出现的原因吧,两只黑嘴鸥从远处向我飞来,它们在我面前徘徊,发出声声哀鸣……我的心如刀绞!gzslib202204041905

我请来了摄影记者拍下了那黑嘴鸥的尸体,拍下了那泡在水里的鸥蛋。我请来文字记者,发出了《黑嘴鸥今年少了两千多只》的报道。这篇报道对当地有些震动,但还是无动于衷。后来《人民日报》也披露了这件事,引起国家林业局的关注,他们向省林业厅过问此事,省林业厅要求当地自然保护部门拿出整改方案。自然保护部门被触到了痛处。

第三步:尊崇专家,提出科学方案

在同一片湿地南小河,黑嘴鸥在这里繁育后代,农民在这里养殖对虾,一地两用,人鸟争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请日本鸟类专家武石全慈提方案,在农民与村里有养殖合同,养殖活动一时还停不下来的情况下,日本鸟类专家武石全慈的方案是:“黑嘴鸥孵化在6月结束,6月之前不能引海水养虾,要等黑嘴鸥孵化结束时再引水”,这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提出的“一地两用”的科学方案。本人观察、研究湿地、研究黑嘴鸥十多年,也可以说是保护湿地,保护黑嘴鸥的专家了,我提出的方案是:在南小河建立保护站,要结束那里无人值守的历史,将南小河置于有专门队伍严格看管的状态下。

我还在《盘锦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南小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在南小河建保护站的意见。我还向市政府提出了六项保护对策及建议。

第四步:依靠政府,促成保护站建立

市委书记收到了日本专家武石全慈提出保护建议的信。但市委书记起初不了解日本专家的情况和他所提出的意见是否正确。我向市委书记介绍他是日本著名的生态专家、鸟类专家,他连续10年来盘锦的黑嘴鸥繁殖地考察,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在了解情况之后,市委书记在武石全慈的信上作了重要批示。市委书记还在我提出“在南小河建立保护站”的报道上作了批示。我还向市政府发了《关于在南小河建立保护站的建议》,市长作了批示。有了“尚方宝剑”,南小河保护站建起来了。一个有一处房子,6个人、一台吉普车、一台摩托车的南小河保护站,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为黑嘴鸥建立的保护站。

2003年,也就是南小河保护站建立的第一年,黑嘴鸥繁殖地得到有效管理,黑嘴鸥数量增加了3000只。

保卫南小河,历时4年,使一个被保护遗忘的角落成为有专门机构值守的环保圣地,使一片无名湿地成为媒体聚焦的新闻关注地,使任人宰割的珍稀、濒危物种黑嘴鸥有了固定的家园,黑嘴鸥保护协会创造了一个环保社会组织保护重要湿地的成功案例。

“十八大更要讲生态文明”

湿地的保护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那以后的日子里,黑嘴鸥保护协会还经历了企业、商家在南小河周边开发水产养殖等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有企业在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地建车库。

以前破坏湿地的行动都是在南小河周边,这次是把汽车库建在了南小河边界线的里面,这是明目张胆地破坏,这个问题不解决,今后还怎么保护?而这是一家很有来头的企业。面对这种情况,管,还是不管?经过再三考虑,我们利用新媒体在网上给这一破坏行为曝了光。这时距党的十八大召开只有3天了。曝光之后,各方面的说情者纷纷出现,要求撤销曝光信息的理由都很充分。其中有的人提出撤消曝光信息的理由是“就要召开十八大了”,我回答说“十八大更要讲生态文明”。那时我们已经获得了生态文明内容要上十八大报告的消息,是这条消息增加了我们的底气。

以后总书记“两山论”的出现,“要像保护眼睛一樣保护生态环境”的论述越发使我们感到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理直气壮。

一举四得的保护行动

2010年春,一个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在南小河附近30万亩滩涂上开发海参养殖场。企业利用春节放假人们休息期间悄悄开工。大年初二志愿者打电话及时报告了这一开发行为。节后一上班,我向市环境保护局汇报。将环保局长和新闻媒体请到开发现场,我向环保局长介绍了这片滩涂对于黑嘴鸥等鸟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和开发将给鸟类和渤海水域造成严重的污染。环保局长当场表态,“这个工程马上给我停下来!”。第二天,《盘锦日报》头版发了消息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盘锦电视台也进行了报道。在舆论压力下,招商单位作出了放弃开发计划的决定。目前这片大面积的滩涂依然完好无损。

有专家给这次保护行动算了四笔账:

第一笔:30万亩滨海湿地保存完好的生态账。湿地是地球之肾,30万亩湿地被破坏,它的生态功能就将丧失,它的完好无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保护成果。

第二笔:渤海避免了大规模排污的污染账。养殖海参是要喂饲料的,为了防病,养殖方要把药物掺在饲料一起喂下,药物会残留在海参的粪便里,养殖海参需要换水,30万亩养殖场中带有药品残留的污水排放到渤海里,渤海将遭到严重污染。

第三笔:开发商免于将巨额投资打水漂的幸运账。渤海湾大部分海参养殖都失败了,即使不失败,后来政府“退养还湿”的生态修复工程也会将海参养殖场拆除,那么开发商投入养殖海参的巨额资金就打水漂了。

第四笔:政府省下了大量生态修复资金的节约账。盘锦市政府近些年搞“退养还湿”工程,湿地之上所有养殖设施全部拆除了,恢复湿地生态,这无疑是好事,但“退养还湿”工程是以投入大笔资金为代价的。30万亩湿地免被开发,为政府省下了一大笔生态修复资金。这次保护行动取得了一举四得的巨大效益。

修复湿地生态 为黑嘴鸥重建“食堂”

黑嘴鸥所以能够在南小河安家落户,是因为它能满足黑嘴鸥对吃喝拉撒睡的全部需求。

所谓吃,黑嘴鸥的食物是小螃蟹、小鱼、小虾、沙蚕,其中沙蚕是精品食物。沙蚕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它是软体动物、易消化,最适宜黑嘴鸥幼鸟食用。紧挨着南小河南边的潮间带湿地盛产沙蚕,是黑嘴鸥最理想的“食堂”。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由于前些年日本大量从中国进口沙蚕作为海上钓鱼的鱼饵。导致农民到南小河采挖沙蚕、中间商、现场交易的挖“沙蚕热”。地毯式的采挖使沙蚕资源枯竭。面对黑嘴鸥“食堂”遭受破坏的严重问题,黑嘴鸥保护协会提出了用恢复生态的办法重建黑嘴鸥食堂的构想。

2015年,黑嘴鸥保护协会为期三年的《黑嘴鸥觅食地生态恢复项目》得到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这是一个通过人工繁育沙蚕种苗增殖放流,恢复滨海湿地生态,为黑嘴鸥提供精品饵料的项目。

在滨海城市的盘锦,水产养殖是支柱产业,当地已掌握了对虾、河蟹、海参、海蜇等水产品苗种孵化技术。沙蚕孵化技术不仅是在盘锦,就是在辽宁也没有成功经验。沙蚕资源由于盘锦及辽宁沿海地区多年来遭到了人工采挖,已经绝迹。要人工繁育沙蚕面临缺乏技术、缺乏种源的两大挑战。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技术攻关组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一边参照对虾、河蟹、海参、海蜇的孵化技术,一边查阅资料摸索进行。然而,核心技术是根本无法在网上查询得到的。这个项目进行的三年是在不断解决新的技术难题的情况下进行的。

《黑嘴鸥觅食地生态恢复项目》要解决落地的问题。要落在这片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潮间带湿地上,谈何容易?这里吸引着很多追求利益者的眼球。就在这个项目要落地的时候,有的单位出来声称他们早就要在这里实施项目,是国家263科研项目,他们还出具专家关于这是国家263科研项目的证明。可悲的是这些专家竟昧着良心出伪证。可喜的是协会依靠政府的支持,终于使项目落地了。

经过3年的努力,黑嘴鸥保护协会共孵化出沙蚕苗10.6亿尾,本着“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这些沙蚕苗分别播撒到辽河口和大凌河口两处5个点位总计510余亩滩涂之上。2017年10月,项目组成员在2015年播撒的地段上挖掘发现,沙蚕苗最长的已长至30公分。一些因没有沙蚕可吃而离开这里的黑嘴鸥又回到了这里,黑嘴鸥觅食地再现了生机。

猜你喜欢
沙蚕丹顶鹤盘锦
丹顶鹤
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沙蚕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沙蚕与水稻共养模式,仿生态养殖促增产
丹顶鹤受伤,3D打印来帮忙
盘锦人工岛建设条件分析
它们如此眷恋着湿地 丹顶鹤与白枕鹤:和而不同
盘锦地下流体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辽宁盘锦大米升级推出“玉粳香”生态大米
天然和养殖沙蚕营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