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云
在山东章丘所有的历史名人中,影响最大的非李清照莫属。作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她的诗词清丽幽婉,自成一格,尽管留存下来的总量不太多,但广为传颂的名篇却不在少数。李清照诗词的一大特点,即善于以口语入诗,晓畅易懂,以女性对生命、对生活特有的细腻感悟,表达出一位古代女性知识分子,置身于多变多难的时代,自身的深刻体验与思考。而这些体验与思考,既出自她那美满幸福的前半生,也源于那颠沛流离的后半生。
宋元丰七年(1084),李清照生于山东章丘一个诗书官宦家庭。那一年,她的父亲李格非39岁,已是名满京华的中年才俊,因曾在郓州(今郓城县)任职而被誉为“郓州教授”。
李清照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是在章丘跟着祖母度过的,明水湖畔至今仍有李清照故居。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聪颖的才智,使得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诗词歌赋,样样熟稔,为家人和邻里所喜爱。
到了十几岁时,李清照已出落成一个如花似玉、满腹诗书的年轻女子。也就是在这时,她来到开封父亲的身边,同时开始使用笔名易安居士创作诗词,不久便初露锋芒,写出《怨王孙》和至今流传甚广的《如梦令》。再加上是李格非的女儿,她的诗词在开封开始渐有名气。
有一年,李格非到南方去了一趟,见到了“苏门四学士”之一的诗人张耒。同为苏门弟子,两人一起饮酒谈诗,相聚甚欢。临别,张耒将自己不久前写就的一首七言诗《读中兴颂碑》抄给了李格非。
回到家中,李格非兴致勃勃地给李清照讲述自己的南方之行,同时把这首诗拿给女儿观赏学习。“中兴颂碑”说的是刻有唐代文人元结所作《大唐中兴颂》的一块石碑,颂文大致是歌颂唐朝、期望国家中兴一类的内容。而张耒的《读中兴颂碑》抒发的也是希冀国家振兴的情感。李格非此举的本意大概是想让擅于填词作诗的女儿观摩学习一番。
让李格非没有想到的是,这首诗竟引发了李清照的灵感,触动了她的爱国情怀。次日一早,当李清照到父亲书房送还张耒的诗时,同时还呈上了两首自己写就的和诗。李格非一开始不以为意,但当他看到“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这样的诗句时,他怔住了。他没想到,李清照这么小的年纪,又是女儿身,竟然对国家、历史有这样的见地,遣词造句还能如此有力工整。
兴奋之余,李格非为这两首和诗加上了诗题“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送给了京城的诗友。它们很快便流传开来,引起了京城诗坛的轰动。一时间,人人皆知李家出了一位诗歌才女。
命运常常不可名状,缘分更是如此。就在李清照诗名远播之时,在众多倾慕李清照的人中,有一个人暗下决心,一定要见见这位旷世才女。他就是御史中丞赵挺之的公子、身为太学士的赵明诚。
不久后的一天,赵明诚寻机来到李家,见到了李清照。这一见后,他就再也未能把绵绵情思从李清照身上移开。建中靖国元年(1101),赵明诚和李清照喜结连理,赵明诚21岁,李清照18岁。
这样一对夫妻,无论搁在什么时代,都是令人羡慕的。在婚后最初的日子里,志同道合的两人举案齐眉,一个吟诗作画,一个醉心于金石研究和文物收藏。有时候,赵明诚购得新文物,小两口便共同把玩欣赏;李清照写了新作,两人也互相切磋,吟诵唱和。
然而,好景不长。置身于政局动荡的京城,同时也置身于官宦之家,朝廷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崇宁元年(1102),即两人结婚的第二年,便发生了元祐党人碑事件,李格非也碑上有名。他很快被降职,后又被遣返故乡章丘。
李清照第一次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更为复杂微妙的是,倒霉的是自己的父亲,而致使父亲遭遇噩运的,恰恰是公公赵挺之。年轻气盛、性格坚毅的李清照不可能坐视不管,她鼓起勇气写信给赵挺之,恳求他出面为父亲说情,然而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李格非回到章丘故里,几年后去世。这之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继续留在京城开封,日子虽然不如原来那样快乐欢畅,总也还算无忧无虑。不曾想,一场更大更复杂的斗争将再度将他们裹挟。大观元年(1107),68岁的赵挺之被迫辞掉宰相职位,没几天后便郁郁而终。蔡京借机大肆报复,派人抄了赵家,还抓了赵挺之的三个儿子,后因查无实据而不得不释放。
放是放了出来,可官职丢了,京城也待不下去了。赵明诚和李清照决定返回山东,在青州落脚。这一住,就是十年。他们把青州的住所命名为归来堂,颇有点陶渊明的气度和心思。起初,日子也算过得舒坦,李清照写诗词,赵明诚继续研究金石,和以前相比,生活虽然清贫一些,心情还是愉快的。
这一天是重阳节,李清照写下了一首《醉花阴》,结尾处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岁月更迭,人不像原来那么年轻、那么无忧无虑,再加上国家危机四伏,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反映在李清照的诗里,原来是“绿肥红瘦”,现在却是“人比黄花”还“瘦”。
看到夫人有新作,而且写得这么好,赵明诚不禁诗兴大发。他一连写了许多首《醉花阴》,然后将李清照的那首也放在里头,拿给好友陆德夫和刘跂,请他们评判一番。两位朋友都是内行,仔细看了半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还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最好。听了好友的评价,赵明诚又高兴又惭愧,后来专心金石研究,少有涉猎诗词。
青州时期也是李清照诗词创作较为成熟的时期,除了《醉花阴》外,像《一剪梅》《渔家傲》《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名篇,都创作于这段期间。
两口子的生活恩爱归恩爱,但长时间的单调重复,加上李清照年龄渐长,两人又无子嗣,赵明诚因收集文物经常出门,有时一去十天半个月也不回来,李清照开始出现独守家门的情况。寂寞失落之情,孤独忧愁之意,难免生自心中。这一点可以从她的诗词中有所感受: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种心情,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体现得更为充分: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就在李清照满腹哀怨悱恻,靠填词写赋度日时,赵挺之被平反,赵明诚也随之恢复官职, 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已是莱州太守。
据史料记载,起初,李清照也跟着到了莱州,但不久又返回青州。后人猜测,这期间,两人的感情可能出现了问题。之后,赵明诚改任淄州(今淄博)太守,李清照仍旧住在青州,好在两地相距不过百十里路。
靖康元年(1126)年初,觊觎大宋江山多年的金兵大举南下。靖康二年(1127),发生了靖康之变,大宋江山开始破碎,宋朝由此进入战乱时期。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和国家一样,步入了漫长的离乱奔波与动荡不止的阶段。
是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今南京)去世,赵明诚一人前去奔丧,随即又被皇帝就地任命,出任江宁府知事。此时,金兵侵略的铁蹄也威胁着山东,赵明诚催促李清照离开青州,迅速南下,前往江宁与他会面。
这肯定是一个令李清照无言以对的时刻,一边是恋恋不舍的家乡,一边是动荡不安的局势,或走或留,难以取舍,走留之间,都有揪心的牵挂和忧虑。再说,说走又谈何容易。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带上些金银细软、奴仆家丁也就上路了,可是,青州的家里还有她和丈夫几十年来呕心沥血收集而来的众多文物。据说,挑来拣去,经过反复衡量,仅仅是觉得不能不带的重要文物,就装了满满十五车,剩下的只能忍痛割爱,留在家中,等将来局势稳定后再作打算。人到中年的李清照含泪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青州,匆忙踏上南下的路。
她万万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后,青州城兵变,金兵入侵,她留在青州的文物,被抢的抢、烧的烧,全部毁于一旦。她更没有想到,她这一离开,直到人生终了,再也没有过上几天安稳的日子,也没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变故不断发生,而且匪夷所思。建炎元年(1128)正月,李清照来到江宁。次年二月,江宁守军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不但没有挺身而出,组织有效的弹压,反而在一念之差中糊里糊涂、慌慌张张地跟着几个部下,趁着夜色逃到城外去了。结果可想而知,叛乱平息后,赵明诚被罢免了官职。
已经成为平民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商定要一起离开江宁,前往安徽、江西寻找栖身之所。也就是在这次南迁的路上,路过乌江时,面对着滔滔的乌江之水,怀想着国破家亡、变故横生的现状,李清照愤然挥笔,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力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谁知,刚到安徽,赵明诚又接到宋高宗的任命,任他为湖州知府,而且需要赶回江宁领旨。这时的江宁已改名为建康。临别,赵明诚交代李清照,一旦遇到危险,要随着众人行动,实在不得已时,扔掉那些沉重的东西,唯有那几件宗器,一定要随身携带。这指的是他收藏中最宝贵的几个夏、商、周古鼎。
别后不久,在惶惶不安中等待丈夫消息的李清照,等来的却是一个坏消息:赵明诚在建康得了疟疾,病倒了。她匆忙乘船北返,赶回建康,见到了重病中的赵明诚。建炎二年(1129)八月十八日,赵明诚的病情突然加重,只来得及写下一首绝命诗,就撒手人间了,年仅49岁。
李清照悲痛欲绝,国家动乱,外敌侵略,家乡归不得,连最亲近的人也阴阳相隔了。丈夫死后,李清照大病了一场。从此,46岁的李清照只能独自面对乱世。在那样的时代里,一个独身中年女性的艰难可想而知,况且她还带着那么多传世之宝。
果然,李清照带着很多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觊觎者、盗贼四起,谣言也不断传来。为了降低风险,思前想后,李清照决定把全部收藏上交朝廷。主意已定,就要付诸行动。现在回头看来,李清照还是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最大的问题是,她无法找到皇帝。原因很简单,皇帝也疲于奔命。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只能跟着皇帝的足迹追赶,但她始终未能如愿赶上。
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从绍兴迁往临安(今杭州),南宋朝廷的偏安局面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李清照也随之来到临安,这一年,她48岁。长年的颠沛奔波使她心力交瘁,她初到临安就得了场大病。生病期间,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了她的生活。
张汝舟是崇宁年间的进士,当时在诸军审计司任右承奉郎,官职不高。乍看上去,此人温文尔雅,谦恭热情,且能言善辩。一登门,他就向李清照求婚。但事实上,张汝舟并不真心爱慕李清照,而是看上了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婚后,张汝舟即态度大变,对李清照呵斥谩骂甚至拳脚相加。最终,李清照不惜付出坐牢的代价,才和张汝舟解除婚姻关系。
经过这场婚姻变故后的李清照,对生活和现实更加心灰意冷,同时也更加怀念和赵明诚在一起的日子。带着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全身心投入到《金石录》的编撰工作,还写下了两千余字的《金石录后序》。在这篇序文中,她深情回忆了赵明诚收集文物的过程,以及两人相知相惜的过往岁月,全文记录笃实,成为后世了解她人生历程和内心世界的重要文献。
绍兴四年(1134)下半年,金兵再度南犯,宋高宗再度出逃,京城和周边百姓惶恐地随之迁徙,李清照也不例外。她沿着富春江、金华江逆流而上,在金华停留,写下了著名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聞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局势稍稍稳定后,宋高宗又回到临安。再次回到临安的李清照已经年过半百,人生的挫折,对朝廷的失望,对国家山河破碎、前途未卜的伤感和茫然,使得这颗曾经“惊起一滩鸥鹭”的诗心布满了岁月沧桑。一代女词人就在这样的心境中步入孤寂的老年: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
绍兴十三年(1143),李清照年满六十。她只剩下一个愿望,那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金石录》刊行于世。但她最终还是没有等到那一天,绍兴二十六年(1156),《金石录》终于发行,然而,此前一年,李清照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于李清照生命中最后十几年的记载,相关文史资料和民间传闻几乎完全空白,甚至连她具体卒于哪一天都不甚清楚。这也不难理解,在那样一个动乱、偏安的时代,谁还顾得上一个老妪的生活呢。
幸好,李清照的名字和她的诗词一样,给后世留下了美好的韵律和记忆。她的故乡章丘,始终没有忘记这个杰出的女儿。她的诗词,就像春天的花儿,总是在人们温故知新时一遍又一遍地绽放,散发着隽永的芬芳。
(作者系山东政法学院教授、济南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