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烨 莫畏
关键词:遗产廊道;中东铁路;工业遗产;遗产价值评估;遗产保护
中东铁路,是于1896—1903 年间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的全长约2426km 的铁路,是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沿线有俄式、日式建筑等,遗产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且集中。作为线性分布的工业遗产,相对于孤立的点状遗产来说,将遗产资源进行整合,更利于其保护和发展。文章试图从遗产廊道研究的技术方法入手,对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吉林段遗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和保护优化对策探讨。
1 遗产廊道概述
1.1 遗产廊道的概念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最先提出“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概念,其概念源自于“绿色廊道”,是遗产保护区域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1]。遗产廊道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其次是一种遗产的保护方法,同时又是涵盖自然、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保护体系[2]。其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国内遗产廊道的相关概念于2001 年由王志芳和孙鹏首次引入,并对美国遗产廊道的选择标准和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3]。对于遗产廊道构建的方法问题 ,朱强提出了“主题确定一资源调查与登录一分析与评价一格局构建一实施对策”的基本思路,然后确立整体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4]。这套方法奠定了国内遗产廊道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后不同学者大多借鉴了此套遗产廊道的研究框架,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1.2 遗产廊道的研究标准
遗产廊道研究对象的四个选择标准为:(1) 历史重要性;(2)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3) 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4) 经济重要性[5]。结合这套研究标准,中东铁路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历史重要性的事件和要素,独具历史性。铁路贯穿整个吉林省,包括农村和城市,其沿线自然风光景观真实而独特。此外,铁路本身及周边环境能带来旅游等经济效益,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潜力,是一条典型的线性遗产廊道。
2 中东铁路吉林段沿线遗产资源调查
2.1 分布特点
吉林省中东铁路遗产沿线呈现带状分布趨势,其南支线在今吉林省境内北起扶余,南至四平,横跨扶余、德惠、长春、公主岭、四平五市[6]。文章研究对象为陶赖昭站至四平站,现遗存站点26 个,其中扶余地区1 个,为陶赖昭站;德惠地区11 个,为新城山站至老家站;长春地区4 个,为一间堡站至大屯站;公主岭地区5 个,为范家屯站至大榆树站;四平地区5 个,为蔡家站至四平站。其中,虎市站、孟家屯站、大屯站、杨木林站随着铁路系统升级已撤消,暂无发现中东铁路时期的历史建筑。
2.2 类型构成
中东铁路在吉林省地区留存着以历史车站为节点的多种类型、数量丰富的建筑。其按照最初使用功能可划分为铁路运营设施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军事设施建筑和居住建筑四种主要类型,具体包括车站站舍、职工住宅、护路军哨所、给水塔、机车库、教堂、学校、医院等,总体数量约 300 栋(座)[6]。除此之外,在铁路沿线更是存在铁路桥梁、水井、涵洞、路基等附属设施遗址(如表1)。
2.3 保护现状
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上升,部分旧车站因不能满足新的功能需求而日渐衰落,或更替不再使用。这些历经百年的建筑在没有妥善维护下老化严重,更有车站在新型城市建设中已被拆除。对于中东铁路吉林段还遗存下来的建筑,因牵扯到多方利益且保护概念薄弱、技术手法单一、遗存种类多且管理难度大、管理落后、资金匮乏等现实问题,中东铁路相关遗产正在急速消失。
目前,这些遗存下来的建筑所处环境多样,建筑保护问题也较为突出。在调查中发现,大量铁路住宅建筑目前作为民居,所有者维修过度乃至翻新,使其原有风貌遭到破坏。由于人口结构的改变,有些建筑因无人居住而废弃,且缺乏合理有效的保护维修,出现墙体断裂、瓦加脱落、房檐顶部破损、门框歪斜、室内布满垃圾等情况。不仅影响了周围环境,也变成了城市中的危房。
如今,随着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部分铁路建筑已经有了自己的编号,但保护修缮手法均针对个别单体,没有形成历史风貌,未在区域内形成建筑之间的呼应关系,更是缺乏群众对于遗产保护的积极参与及配套的保障机制。
3 中东铁路吉林段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
3.1 遗产价值的评估标准
价值评估是遗产廊道构建的先行条件。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参考这些研究,结合中国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文件与遗产廊道的概念,选定评价因素。在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特征之上,将5 项评价因素细化成14 项评价因子,通过专家咨询与线上线下调查问卷等方式,结合德尔菲法为各项参评因子做权重赋值,建立遗产资源分析评估表,作为遗产廊道格局构建依据(如表2)。
3.2 遗产价值的评估结果
根据评价因子评分等级对22 个遗产点加权、打分,各级分数相加,得到中东铁路吉林段遗产资源价值评估分级统计表。将遗产资源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遗产点3 个(7—4.5 分),占比14% ;二级遗产点8 个(4.5—2.8 分),占比36%,三级遗产点11 个(2.8 分以下),占比50%(如表3)。
4 中东铁路吉林段遗产廊道保护体系的空间构建
遗产廊道的空间格局主要由四个系统构建,分别为绿色廊道系统、游步道系统、遗产系统、解说系统[3](如图1)。
绿色廊道系统是遗产廊道的景观生态模式,使线性遗产资源与周边的自然景观、乡土景观产生联系。依据构建规定,推测建设的范围应规划在铁路两侧至少五十米以内。在生态脆弱区域及关键遗产点处应进行着重设计。在植物的选择上,应多选择吉林省本土植物,更要维护植物的多样性,注意生态保护和修复,避免过度开发。
游步道系统是为廊道保护、管理、大众游览的慢速交通路线,也是确保遗产廊道与周边地区联系的必要路径。中东铁路游步道主要以铁路线为主,另外因遗产点之间距离较近,客运线、高速公路也是重要的交通方式。除此之外,慢行道、景观道、自行车道可在各个尺度上根据不同区域的景观需求和廊道主题进行设计。
遗产系统包括当前所有的遗产点,即遗产点内的建筑物、桥梁、涵洞等中东铁路历史遗存,对于不同类型及现状的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在合理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现状维修、减少过量修复。依据上文研究,以一级遗产点为核心,串联带动二、三级节点形成整体空间结构。
解说系统是使用媒介或其他解释手法,使大众了解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历史发展、遗产性质和建筑特点,以此来达到提高公众认知和教育的目的。具体形式可采用建立博物馆、挂立解说牌、电子显示屏、影音制品、纪念物及印刷物等传统形式,也可采用VR、AR 等新型媒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东铁路的历史文化。
5 遗产廊道保护优化对策
5.1 制定“一体化”发展战略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是一个整体性的遗产保护系统,应综合考虑遗产价值,制定总体保护规划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战略。在进行构建过程中,不能随意进行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加建与改建,对于需要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的个体,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延续地方文化特色与建筑特点,传承建造技艺,尽量恢复原有结构、布局与风格。
中东铁路分布地域广阔,其空间地理分布途径多个市、县,制约条件复杂,确保各个组成部分协调管理的保护机制是必要的。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秉持“一体化”的区域合作理念,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明确遗产廊道的保护开发范围,建立统一协调的保护管理机制,使遗产廊道保护系统可持续发展。也可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依托专门的平台,承担管理,落实项目实施。
5.2 组织开展保护宣传活动
首先,良好的公民意识,是推动政府保护工作的基础。目前,中东铁路保护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公众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因此,相关部门应走访调查,充分征求相关专家、文物部门和社区民众的意见,了解公众对于中东铁路遗产廊道保护更新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对中东铁路有深刻感情的老一代铁路职工们。
其次,进行遗产保护知识普法宣传,对有价值的文物、构筑物进行核定,并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强公众认知度。还可设立文物标识、开展公益讲座、组织文化活动、组织中小学生活动等方式,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视频图片加文字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
5.3 强化市场运营管理工作
对于遗产资源,各部门应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对遗产进行普查和登录,定期监督、检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一级建筑群积极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另外,我国针对跨区域文化遗产,仍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因此,针对不同遗产的状况、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管理规定,明确保护范围和区域,系统性的展开保护工作。
在政府保护的同时,不断拓宽保护资金经费的来源渠道,加大国家对沿线遗存保护的投入。也可充分利用历史建筑优势,还原地方特色风貌,发挥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历史建筑群进行商业特色街区改造,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资金的流入,推动市场的经济运作。
5.4 打造特色型文化旅游产业
中东铁路资源丰富,历史意义特殊,其文化的属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具有旅游开发潜质。可以借鉴国内的相关历史地旅游运营模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建立统一的旅游服务系统,打造主题性旅游文化线路。深化各地区特色文化,发挥各地区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的优势,开创出一条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旅游遗产廊道。借助短视频、公众号、微博等网络运行方式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
遗产廊道的建设是在建立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保护式的开发,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优先考虑资源与旅游发展的适应性。
6 结语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铁路遗产的保护更新、旧建筑再利用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当前,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生存困难,保存状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如果不进行专业系统的保护措施,将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遗产构建的目的是保护遗产,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保护方式,可以实现“1+1 > 2”的保护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仅可以使遗产资源得到保护,还可以激发城市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