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艳
关键词:可供性理论;情感化设计;产品设计方法
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工业设计在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时下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单纯的功能、外观等产品属性,而是将关注点从“物”转移到了“人”上来,人们对“物”的功能性提出了新要求[2]。李云基于当下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多样化需求探索产品设计中对情感的多种表达诉求及表达策略[1] ;刁继晴等结合叙事性设计的相关概念及三要素提出了文化创意产品情感化叙事设计的路径与方法[3] ;张静等基于Kano 模型分析产品设计中情感需求的重要度与满意度[4]。情感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是以人为研究主体而提出的设计方法,行为是反映用户需求和情感的直接体现,如何将人的行为与产品关联起来,深层挖掘用户的情感需求,并赋予产品满足该需求的特征是当下需要探索的重点。因此,文章对产品的可供性与情感化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
1 可供性理论概述
可供性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在20 世纪50 年代后半期提出,是一种描述有机体与环境互惠关系的理论,原意是指环境为用户提供行动的可能性[5]。其强调人与环境接触的直接产物是知觉,人的本能是感知环境提供的信息并作出知觉反应,对环境是否提供有益信息不作任何评判。可供性独立于人的经验及文化而存在,他认为产品应该有自述性及引导性,用户根据产品特性能直接了解产品的功能及操作方式。随着理论的演化与发展,唐纳德· 诺曼将可供性的理论引入设计领域,不同于吉布森,诺曼认为可供性与人的经验及文化密切相关,人的心理和认知能力是可供性的参照依据,用户对产品功能及操作方式的解读受自身经验及知识的限制。
基于诺曼的研究,雷克斯· 哈特森扩展了可供性的分类,定义并使用了4 种可供性类型:认知可供性、行为可供性、感知可供性和功能可供性[6]。认知可供性通过产品的外在物理特征提供产品线索,辅助相关用户理解产品;感知可供性为相关用户提供了能被肢体及感觉器官感受到的设计特征;行为可供性是帮助用户在界面中进行行为动作的设计特征;功能可供性是通过设计特征帮助用户完成行为,是有目的的行动设计[7]。不同类型的可供性会影响产品使用的不同阶段,对产品可供性的设计促进了使用者在事前了解可能操作的类别,并理解如何去操作,当操作正在进行时能准确获取操作进行的状态信息,事后能直接感知到操作后产生的变化,对不同类别可供性的思考有助于设计师进一步理解用戶的需求,提升产品的可用性。
2 情感化设计概述
情感化设计是由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 诺曼所提出的设计概念,是指以人与物的情感交流为目的的创作行为活动,旨在引起用户注意、诱发情感反应以提高执行特定行为的可能性设计[8]。诺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提出,依据人的情感需求,可以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本能层的设计、行为层的设计及反思层的设计。
2.1 本能层设计
本能促使人自发的对当前外界环境做出快速而及时的反应,是人最基本的处理层次,作为人类情感系统中保护机制的一部分,本能层不会被以往的经验或历史所影响,仅是简单的评估周围状况而做出下意识判断。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本能层是指产品的物理属性,包括产品外形、材质、结构、色彩等对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带来的最初生理感受[9]。本能层次设计与人的第一反应有关,它优先于人的意识和思维,重视用户初次接触产品时的积极、正面的心理感受,本能层设计的原则是先天的、不区分种族与文化。
2.2 行为层设计
行为层次是学习能力之本,在适当的匹配模式下被触发[10] 。行为层次设计与实用、功能有关,好的行为设计应包括功能性、可理解性、可用性、身体的感觉等[11]。行为层次设计始于对相关用户的调研分析,秉持以用户为本的理念,深入挖掘用户未表达出来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引导用户行为与期望相匹配,在此过程中,期待积极的结果将获得积极的情感反馈,期待消极的结果将获得消极的情感反馈。用户操作产品时所感知到的“可用性”及“高效率”促进了用户生发行为层的情感满足,行为层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快速捕捉用户的情绪愉悦感及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从而提高动作的完成效率。
2.3 反思层设计
反思层次是有意识的认知之本,是发展深层理解和产生推理及有意识决策的地方[10]。反思层次上的情感依赖于人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人通过对产品包含的信息、内容、文化背景和含义的理解与体会而产生的更深层的反应[12]。意识和情感的完全交融铸就了更高级的情绪及知觉体验,因为反思层被公认为是设计的最高境界。在反思层中,其并不会机械性的针对产品功能和形式进行设计,而是有意识的依据文化、经验、教育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进行设计,并权衡产品的优缺点进行理性及细微的判断,反思层是建立在情绪对立的角度之上且超越了其他层次。
3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思路
3.1 情致化的产品形式激发用户本能层情感
产品形式决定了用户对产品最直接、最本源的情感体验。认知可供性和感知可供性通过产品形态、色彩、材质及纹理等物理特征直接或间接刺激用户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知觉,辅助用户快速拾取产品信息,深入理解产品设计的特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认知及感知体验。因此,可以从产品材质、色彩和纹理三方面入手,设计情致化的产品形式来激发用户本能层的情感。
3.1.1 产品材质
产品材质通过自身肌理、光泽、透明度、反光率,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表现力刺激用户视觉及触觉激发用户不同的感知,比如金、银、铜等贵金属材质能给人高贵华丽的感觉;铝、钛、镁等轻金属材质能给人科技感和时代感;塑料材质能给人通俗廉价的感觉;木材能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如图1 所示,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包装,通过包装外显纹理直接刺激用户视觉,使用户会联想到香蕉、草莓及猕猴桃,激发用户的食欲,从而让人产生甜美、温暖及亲切的情感体验。gzslib2022040412573.1.2 产品形态
产品通过自身形态刺激用户视觉,驱使用户不同意识的情感外显,如三角形具有稳定安全的感觉,圆形具有柔和圆满的感觉,正方形具有正直坚硬的感觉,折线具有机械性和冷漠感,自由的曲线因其富于角度的变化而给人自由奔放的感觉,水平线给人向前的速度感和视觉冲击力,垂线则给人挺拔坚硬的视觉感受。此外,产品形态及其组成要素的尺度、比例及构成会影响用户的情感体验,如具有适度的比例或运动节奏的结构使人本能的产生愉悦欢畅的感觉,而倾斜、变形或比例失调的形态,因为打破了良好的结构形态而造成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给人紧张感及压迫感。通过夸张、拟人的手法将自然形态以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给用户带来趣味性与娱乐性。产品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用户的视觉刺激,激发用户本能层的愉悦感,促使用户体会到设计的乐趣。
3.1.3 产品色彩
产品色彩会直接影响用户的视觉审美感受,且产品色彩对产品功能的传达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产品色彩能清晰地划分产品功能,并明确表达色彩的符号语义,所提供的行为可供性和功能可供性不但体现了产品的识别性,而且通过对操作部件及按键的功能性色彩划分有助于引导用户正确操作产品,并获知相关运转信息,有利于对产品进行拆装及维护。比如在机床等大型设备中,通常会采用绿色按键传递运行中、安全操作等信息,应用红色传递危险、报警等紧急情况信息。产品色彩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直观感受,应依据用户的操作心理设计合理的产品色彩,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心理安全感,如色彩明度会影响用户对产品质量和体积的感受,深色会使用户感觉产品质量较重,而浅色则使用户感觉产品质量较轻。因此,在产品设计中通常上部使用浅色,下部使用深色,从而带给用户稳定且不失衡的情感体验。
3.2 合理化的产品触点满足用户行为层情感
产品的行为可供性及功能可供性激发了用户行为层的愉悦感,用户在操作产品时会产生明确的感官、操作、情感及文化体验。合理的触点设计使产品以用户希望的方式运转,用户对产品的解读伴随着对产品功能的体验而产生,好的设计通过行为可供性及功能可供性能使用户读懂产品的外显信息,引导用户理解产品操作部件的作用,明白如何进行合理的操控及出现特殊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情景、用户观察、记忆迁移、用户反馈四个方面入手,设置合理化的产品触点来激发用户行为层的情感。
3.2.1 建立情景
可供性被归结为环境提供给动物的价值与意义,是存在于环境之中,可直接感觉的东西,并不是知觉者的诠释与引导下的产物[13]。通过建立情景模拟“用户—产品—环境”间的关系来观察和确定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建立明确的产品可供性设计思路。情景建立是调研用户需求和分析用户行为动作的重要步骤,如著名的户外品牌始祖鸟将设计总部建立在被誉为户外爱好者天堂的温哥华北岸,设计师在这利用天然的场景随时与专业户外人士进行衣物穿着测试,以获取最佳体验。
3.2.2 用户观察
产品能否提供合理的可供性的核心要素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和调研用户需求。通过对用户生理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及知识和经验背景的分析发掘用户的隐形需求,将设计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及思维科学结合在一起设置合理的用户与实体产品间的接触点,对产品不断进行设计、修改和完善,通过结构化的方式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容错性及有效性等指标,引导用户行为完成目标动作。如图2 所示,深泽直人设计的电饭煲通过在顶部增加放置饭勺的搁挡,引导用户在盛饭后将粘有米粒的饭勺直接放在锅盖上。
3.2.3 记忆迁移
合理的产品触点所提供的行为可供性和功能可供性能促进用户对产品可操作性的理解,引导用户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操作产品的方式,并无障碍的使用产品。用户在对产品做出反应之前会受到自身成长及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通过记忆迁移的方式调取相关用户的共同经验和记忆,并借助设计手段转化体现在产品中。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受到产品可供性的刺激同时激发用户隐藏在前意识层次的记忆,从而使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产品。由于产品设计所面对的用户是一个群体,因而要根据目标用户群的共同认知行为来刺激用户产生行为共鸣。如图3 所示的深泽直人的代表作拉绳CD 机,用户对拉绳开关的广泛认知提供了认知可供性,当拉绳与CD 机结合时,用户一眼便知拉绳是用于打开或者关闭CD 机。积极的行为引导不但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用户操作时的顺畅度与愉悦感,满足了用户行为层的情感需求,提升了用户对产品的情感体验值。
3.2.4 用户反馈
当用户与网页界面等虚拟数字触点接触时,产品的行为可供性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体验,在提高用户粘性的同时,实现了增强用户忠诚度的效果,通过对用户需求分析发掘用户自身模糊、不确定且无意识的需求。依据需求的优先级明确产品的具体功能及与用户间的交互方式,不同交互方式会引起用户行为层的不同情感体验,复杂的操作流程增加了用户对产品的理解难度,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反之,简单方便且易于操作的流程会激发用户的愉悦感,比如当用户初次使用产品时,因对产品不熟悉会出现犯错的情况,对此应使用趣味化、拟物化的界面信息,引导用户走出操作困境,降低用户挫败的消极情绪,增强操作的愉悦感。
3.3 多元化的产品内涵激发用户反思层情感
产品内涵的多元化发展所提供的功能可供性和行为可供性促进了用户对产品信息、内容及意味的理解和体会,从而产生反思層的情感。产品自身作为一种符号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传达代表消费者及使用用户的地位、生活方式、品味及价值观等信息,产品的可供性承载了用户的社会属性及文化期望,促使用户及关联用户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手机原本的价值是通话,可通过对使用手机用户的分析推断出该用户的阶层、喜好及职业等信息。
除了实现特定的功能目的之外,产品可供性提供的用户行为还能促进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探索的乐趣。如图4 所示,李赞文设计的“衡”灯,除了灯原本的照明价值外,其独特的磁吸开关方式带给了用户更多的操作乐趣。此外,能够彰显地域文化或激发文化记忆的产品更能吸引用户并产生共情,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文化符号能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激发用户反思层的情感,赋予产品更高的文化价值。
用户反思层的情感需求建立在本能层和行为层的基础上,贴合了时代特征,并提取文化元素,赋予了产品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融入文化元素的产品通过认知可供性和感官可供性刺激用户感官满足本能层的情感需求,通过行为可供性和功能可供性引导用户行为,满足用户行为层的情感需求。在四种可供性的同时作用下,不仅能提升用户的审美感受及行为体验,还能让用户产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满足用户反思层的情感需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助于文化传播及经济发展。
4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