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0%—30%,在肥胖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呼噜)及食管裂孔疝患者等也属于高发人群。
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不典型症状包括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需要注意的是胃食管反流病还常常会“变脸”。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约10%的患者实际上就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哮喘。这部分患者通过抗反流治疗后,其哮喘样症状可以消除。
胃食管反流病的所有治疗都是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这是治疗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需要患者明白并积极配合。
1.积极减重是非常必要的。超重肥胖可使腹压增加,从而加重反流症状,尤其是腹型肥胖。
2.戒烟酒是控制反流反复发作的有效方法。抽烟会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吸烟量越大,反流发生率越高。研究表明,有一半以上的胃食管反流病和长期大量饮酒有关。
3.三餐不宜过饱,饭后适当活动。每晚睡前3小时勿进食,另外,床头抬高(15—20厘米)可防止胃液反流。
4.减少咖啡、浓茶、巧克力、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建议对容易引起烧心的食物自己做个记录,尽量避免再次食用。
5.尽量减少导致腹压增加的外部因素。如避免穿紧身衣、系腰带过紧以及做反复弯腰屈曲的动作等。
6.学会调控情绪。快节奏生活导致的紧张心理也会促使胃食管反流病反复发作,患者应学会调控情绪,如不改善可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对于症状较重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抑酸治疗为核心,辅助一些胃动力药,如吗丁啉等。胃动力药可让胃内容物往下走得快些,这样反流就少些;再有就是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此类药物可与酸性液体相互反应,防止其腐蚀食管和胃,但不可长期使用。
抑酸药物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有新一代的全新机制抑酸药物富马酸伏诺拉生(P-CAB)。2020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指出:PPI或P-CAB类抑酸剂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标准剂量的PPI持续8周可以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86%的糜烂性食管炎可治愈。
对于只要停药症状就反复发作,甚至不断加重的患者,还有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大,剂量不断增加,甚至产生了药物副作用,如肝功能损伤、骨质疏松、贫血等情况,医生大多会建议手术。
2020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指出: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明确。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优于开腹胃底折叠术。根据10年随访结果,患者症状缓解非常不错,但仍然有一些患者即使做了手术还需要药物维持。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治疗逐渐替代了外科手术,包括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目前的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在微创治疗中获益,而且安全性高,创伤小,但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