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张甲和孙乙是徽州同乡,两人同读私塾,同好品茶,交情甚厚。后來,张甲高榜得中做了县令,孙乙则开办了茶行。二人虽交往减少,但友谊如初。
有一天张甲正在品茶,差役忽报抓了一名罪犯,经审讯得知罪犯是孙乙的胞弟。张甲一下子犯了难,如按律治罪,当失孙乙交情。如徇私枉法,又有违法条,正左右为难之时,孙乙来访,张甲甚觉茶之无味。
孙乙携带了两包上等的徽茶,说是送于老兄品评,但又绝口不提兄弟之事,已是心照不宣。张甲面有尴尬,也不提案情,只论茶道。
孙乙说:“天下茶有万种,但各不相同,诸类皆各有其香,各有其气,各有其机理、灵魂,兄以为如何?”张甲说:“弟岂不闻?茶道随心,好茶之人不能辱了茶道,更不能辱了内心。徽茶虽好,但当配上乘之心,上乘之魂。”
孙乙再问:“何谓上乘之心,上乘之魂?”张甲道:“常言茶道即人道,人与人不同,道也各有不同,有品茶人求名,他走的是浮光掠影之道;有品茶人趋利,他走的是尔虞我诈之道;有品茶人淡泊,他走的是无视名利之道。前两种人入的是小道,后一种人入的是大道。有人一生都在小道走,始终入不了大道,唯走大道者方称得起上乘之心,上乘之魂。”
孙乙听后连说“高见”,朝张甲拱手告辞。张甲懊悔言多有失,一夜无眠。
次日,张甲公堂审案,拿笔的手犹豫了几次,终是在律条内依了轻规,随后辞官还乡,路上却闻孙乙的茶行早已关门谢客。后来,两人又相见时,孙乙说:“我开茶行却不懂茶道,失敬、失敬。”张甲说:“我知茶道却无上乘之心配之,惭愧、惭愧。”(摘自《演讲与口才》 刘后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