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鹭
残疾人约占我国人口的6.21%(截至2018年),属于特殊困难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受身体条件、社会偏见等的影响,很多残疾人应有的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近年来,国家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残疾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均等获取知识方面,图书馆界通过开设有声读物图书馆、盲文阅览室等方式,以保障残疾人的阅读权利。考虑到残疾人士的身体因素,尤其是对于腿部残疾人士来说,流动图书馆是满足其阅读需求的理想方式。
公共图书馆与流动图书馆相当于主馆与分馆,流动图书馆可以说是公共图书馆的延伸和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图书馆服务网络。流动图书馆因其灵活性、动态性活跃于农村和城市社区,尤其是在广东、上海等地发展迅速,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现状调研
文献调研
一是了解图书馆在残疾人服务方面做出的成果。笔者以“残疾人+图书馆”为题通过CNKI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8日,共检索到849篇文章。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主要可分为设施无障碍和服务无障碍两方面,包括馆舍建设、文献建设、机构建设、残疾人读者服务。具体包括:在图书馆入口设置扶手、斜坡等方便残疾人进出,在卫生间设置残疾人专用厕位,在阅览室设置盲人专用书架及阅览设备;建设盲文资料、有声读物馆藏,配备大字体图书、字体放大镜等辅助阅读工具;安装无障碍电脑设施,以方便视障人士使用。2008年10月,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通,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无障碍图书馆网站。截至2019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共设立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1174个。二是了解我国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情况。以“流动图书馆”为题在CNKI中检索,共检索到118篇文章,文章主要从农村、少儿、模式建设、比较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三是了解流动图书馆在残疾人服务方面的研究的探索。以“残疾人+流动图书馆”为主题检索CNKI,结果未检索到相关文章。
问卷调研
对省级(包括省会)公共图书馆进行问卷调研,以了解公共图书馆实际开展流动图书馆服务的具体情况。笔者通过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平台共发出4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份,包括广东、重庆、甘肃、上海等公共图书馆。经了解,我国大部分(96.30%)省级、省会图书馆均设立了流动图书馆,其中,有74.07%的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流动图书馆建设小组,并定期提供服务。但是,专门为残疾人服务且形成定期服务机制的图书馆仅占11.11%。
通过以上调研,笔者了解到无论是实践还是文献研究,流动图书馆针对残疾人的服务并未形成机制、步入正轨,也未形成相应的文化效应。
流动图书馆服务于残疾人士的优势
方便残疾人利用图书馆资源
公共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了多种服务,如针对视力障碍者建立了盲文图书馆、有声图书馆等,为方便肢体障碍者出入设置了扶手、斜坡等,但这些大都需要残疾人士到馆才能享受服务。而由于身体原因,残疾人要想到馆借阅,就需要在路途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既不方便,也不经济。流动图书馆缩短了图书馆资源与用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实现了为残疾人上门服务。
扩大为残疾人服务的覆盖面
据了解,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的大多数服务(约占所提供服务的79.20%)均需要到馆体验。对于残疾人群体来说,只有有时间精力并有足够大的需求时才会到馆阅读,而且大部分残疾人士需要借助家人或朋友的帮助才能走出家门。而流动图书馆多以汽车流动的方式存在,每次装载2000—6000本图书,会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出现在社区、残疾人学校甚至家门口,扩大了阅读服务的覆盖范围,能让更多不愿意或不方便到图书馆阅读的人享受到服务。
全方位了解残疾人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
残疾人包括视力、听力、肢体、智力残疾,不同障碍、不同生活环境的残疾人士在服务需求上也有差异。流动图书馆不仅会直接面对残疾人,而且在提供上门服务的同时,还能了解到残疾人的生活背景、环境等多方面情况。这些信息能让我们在为残疾人提供知识服务时更有针对性,在进行主动服务时更有着力点。
承担社会责任,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据调查,残疾人的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中国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公报显示: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591万,文盲率为43.29%,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1.13%。面对残疾人受教育现状,作为具有开展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知识服务是为满足残疾人需求的主动行为,也是其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流动图书馆主动深入到残疾人群体中,在拓展图書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同时,也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
残疾人流动图书馆建设特点
资源配置特点
载体多样化,纸质普通图书与盲文图书、有声读物相结合。图书馆所服务的残疾群体主要是肢体障碍者和视力障碍者,也包括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人士。身体情况的差异直接导致读物载体的差异。肢体障碍和部分听力障碍者与普通读者在阅读需求上一般没有太大区别;视力障碍者只能阅读大字书、盲文书或有声读物;听力障碍者则主要阅读图文并茂的读物或聋哑人的手语辞书。
内容丰富化,知识型与趣味型、技能型图书相结合。残疾人由于自身身体障碍、社会存在的公众偏见等,往往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和困惑。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流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完全可以作为对残疾人开展阅读疗愈的一个途径。除身体原因外,知识素质的缺乏也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一大因素。流动图书馆在资源配备时可以补充残疾人能够学习和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型图书,如计算机、财务、服装、工艺等学习资料,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残疾人增强就业竞争力。
馆员选配特点
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流动图书馆在选择工作人员时也有一定的要求。负责人既要掌握图书馆管理知识,又要熟悉残疾人的工作,了解残疾人读者的特点和文化需求,在建设中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馆员首先需要了解相应的阅读方法,引导残疾人读者顺利阅读,以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另外,馆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了解残疾人读者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获取所需。笔者认为,残疾人流动图书馆的馆员可以从特教学校(盲哑学校、启智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中选拔,也可以依法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通过这两种方式选配的馆员比较了解残疾人工作的特点,了解残疾人的心理和需求,在经过图书馆专业的培训后能尽快进入角色。
建设模式特点
残疾人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和需求特点,所以,流动图书馆建设更适合采用联合办馆形式。联合办馆是图书馆与相关机构联合投资建设图书馆的一种形式。公共图书馆人员受服务理念、观念素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容易将服务普通社会公众的服务方式用在残疾人身上。公共图书馆和残联均有建设、管理残疾人公益文化设施的社会职能,二者联合办馆,能使残疾人的信息保障、服务质量得到保证。
残疾人流动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构想
充分了解残疾人读者群的特点
在提供服务前,需要充分了解残疾人读者群的类别和信息需求,做到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为此,可以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残疾人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爱好,并从残疾类别、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档案数据,以保证流动图书馆资源的全面性、及时性,同时,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例如对于视障读者,需要为其提供特定的盲文出版物、电子信息资源等,并由馆员提供导向服务;对于存在听力语言障碍的读者,需要区别对待,其中,部分听力语言残疾读者与普通读者无异,而对于部分有重度听力和语言障碍的读者,则需要音频文献配视频文件加字幕,馆员在跟他们交流时需将语速放至极慢,另外,与听力障碍者交流还可以使用唇语、手语及手语翻译、“笔谈”服务、手机屏幕显示文字等方式;肢体障碍读者与普通读者阅读无异,只需了解他们的阅读喜好和需求并及时提供服务即可;精神障碍读者对于文献的需求侧重于休闲读物、小说、圣经、佛经等,阅读疗法、音乐疗法有利于他们的精神健康;智力障碍读者更喜欢高趣味、低难度、图文并茂的书刊。只有在充分了解残疾人读者群特点的基础上,流动图书馆才能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广泛争取社会支持
残疾人图书馆是国家和社会的一项公益事业,其免费向残疾人读者开放,为残疾人读者提供服务;而流动图书馆将这一事业做到极致,更加注重细节,避免流于形式。为了建设残疾人图书馆,除了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保证资金到位外,还要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及个人对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支持,比如征集集体或个人募捐。社会的持续关注是残疾人流动图书馆发展的有力保障。以中山市流动图书馆为例来看,单个流动图书馆的运行每年需投入8万元以上。残疾人流动图书馆还需负担辅助设备的维护费用,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经费。对此,可以争取有一定社会责任的企业的支持,并用流动图书馆汽车车身为其宣传以实现双赢。
与残联合作,实行残联负责制
与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办馆是建设残疾人流动图书馆的一个较好的方式。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我國残疾人流动图书馆大多为依附式,即依附于公共图书馆而存在。而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调研来看,笔者都发现残疾人流动图书馆的普及率并不高。各地残疾人联合会作为残疾人士的统一组织、国务院批准的由残疾人及其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所构成的人民团体,在为残疾人服务的优势上远大于其他任何机构或部门。既然是合作,就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发挥各自机构的优势和特点,才能产生更显著的效果。因此,可实行残联负责制,由残联牵头负责残疾人流动图书馆整体的运作和发展。这里所说的“残联负责制”并不意味着与公共图书馆脱离关系,而是残联负责行政管理,公共图书馆负责业务管理,包括提供相关资源、设备和图书管理人员等。由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有以下三个好处:一是能使流动图书馆在经费上得到保障,避免与公共图书馆经费竞争,更容易争取到政府资金;二是残联有成功管理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经验,如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中国康艺音像出版社等;三是残联尤其是社区残联部门掌握本地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可以使流动图书馆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
收集各方反馈意见,建立评估机制
从读者、社区、残联等渠道收集读者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的信息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流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及服务方式,有针对性地跟踪解决读者的问题。可以参照以往图书馆服务的评估机制,结合残疾人流动图书馆的特点收集读者反馈信息,从文献利用率、文献质量、沟通方式、辅助工具利用率、接待次数等多个方面,量化评估读者的满意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并通过长期反馈,了解残疾人流动图书馆达到的社会效益,多维度修改其发展模式。
观念创新,扩大影响
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分馆,残疾人流动图书馆还可以加强与社区图书馆的合作,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另外,还要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主动加强联系,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展示残疾人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情况、使用情况,利用各种渠道、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比如通过电视、报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让更多残疾人了解残疾人流动图书馆,鼓励残疾人读者群充分利用残疾人流动图书馆。
如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残疾人利用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残疾人流动图书馆的建设和实施,有助于切实改善公共图书馆为残疾人读者群提供的服务。保护残疾人的相关权益,不仅可以促进残疾人加快融入社会,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有利于降低残疾人因身体、经济等自身原因产生不健康心态的可能。总而言之,图书馆应该牢固树立为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的信念,并承担起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责任,努力为残疾人创造积极的、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子舟,肖雪.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图书馆新制度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5(01):5-11+97.
[2]刘博涵,张琛.南京市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调研与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04):29-35.
[3]王素芳.从物理环境无障碍到信息服务无障碍:我国公共图书馆为残疾群体服务现状调研及问题、对策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0(11):19-27+31.
[4]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OL].(2020-3-31)[2022-1-10].https://www.cdpf.org. cn/zwgk/zccx/tjgb/0aeb930262974effaddfc41a45ceef58. htm.
[5]钟和.播种希望 放飞梦想——中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回顾[N].中国文化报,2012-06-06.
[6]郭奕冰.面向残障群体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6):3-6.
[7]吴红利.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02):54-57.
[8]刘玮.关于残疾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8(02):16-19.
[9]张琦,王蕾.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制度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05):4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