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 龙肖毅
思茅的繁荣同普洱茶分不开。历史上,思茅是普洱茶重要的集散地,也是茶马古道上十分重要的节点。清雍正七年(1729)在云南思茅设思茅通判,并设思茅总茶店、设茶局,专办“茶引”(执照),选取最好的女儿茶,敬贡朝廷。清雍正十三年(1735)普洱茶名震京师。清政府征收茶捐,普洱府发出三千引“茶引”,全国各地茶商在普洱府署宁洱城建立茶庄、商业会馆和同乡会馆,主要有两广会馆、江西会馆、四川会馆、贵州会馆、两湖会馆、剑川会馆和石屏会馆等。在这些会馆中,石屏会馆的规模最大。
普洱石屏会馆位于思茅区顺城街34号,顺城街与新兴街交汇处,石屏会馆是市区内仅存的一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茶马古道上唯一一个还在经营的古驿站,也是古道上保存完好的会馆。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称“关帝庙”,是清代石屏人在全国建设的若干会馆之一。每年春茶上市时,思茅便汇聚全国茶商,身为生产经营普洱茶的重要扮演者的石屏人,以同乡、商务等因素集聚于普洱石屏会馆,会馆彰显着独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文化变迁是所有文化随时间和社会的改变发生变化的必然之路。该会馆文化的变迁,不仅是石屏会馆本身的变化过程,更诠释了茶马古道上驿站、客栈、马店、堆店等住宿行业演变的过程和路径。本文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及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从石屏会馆的背景历程、会馆文化变迁的内容、内外部机制以及存在的障碍等方面,探索其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提出会馆文化科学发展的策略,以期为保护弘扬我国会馆文化、实现会馆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基础理论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其改变方式主要包括“文化涵化”和“文化再生产”。文化涵化指由个别分子所组成的具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个或双方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文化再生产是借再生产的理论描述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文化通过不断的“再生产”维持自身平衡,使社会得以延续。
文化再生产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文化再生产”的概念。文化再生产理论指明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处于不断再生产中的过程。该理论涉及文化资本概念、文化资本的形态以及文化资本的再生产等方面。“文化生产”再发展出“文化再生产”的概念,把“再生产”一词从经济领域运用到文化领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贡献。他们使用文化再生产表示国家支持的文化制度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出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被保持下来,即被再生产出来。
石屏会馆文化变迁分析
普洱石屏会馆文化的变迁主要有物质文化、茶马商业文化和乡土文化,这些文化是构成会馆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也是延续至今的文化资本。
石屏会馆文化变迁过程及内容
会馆是旧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观。最早的会馆产生于京城,是京城官吏为家乡来京考试的举子和官员而设的馆舍。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的城镇也建起了同乡行业会馆。会馆戏楼早期和神庙结合在一起,发展成酒楼、茶园、戏院式戏楼建筑。
1.会馆物质文化多样性
(1)建筑空间现代实用
石屏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前身是座关帝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石屏茶商大量涌入思茅,将其扩建为石屏会馆,建成包括大门、长廊、祖师楼、钟鼓楼、汉白玉雕屏栏相圍的大天井、大殿、斋房、观音阁、天井等在内的8幢古建筑和8个天井花园,占地60余亩,是一组坐北朝南呈双列式的道教寺观建筑群。大门临过街楼,立有红底金字“石屏会馆”大字牌匾,拾级而上进入大门,便是东西走向的石镶长廊。高台之上的经楼为议事厅,经楼之后便是由钟鼓二楼、两个厢房和关圣殿组成的两台天井。后因城市建设,会馆建筑发生损坏,面积变小。2008年思茅区人民政府投资将其重建;2010年将其列为思茅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后会馆的耳房作为住宿客房和茶艺课堂,主厅堂普茶堂用于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普茶堂后的房间用于承办各大主题餐饮宴会。
(2)博物馆空间创新陈列
会馆经过重新布局陈列,开设了“茶文化器物博物馆”,主要展示与茶有关的漆器茶具、茶桌和装饰品。会馆展览室分别展示了漆器的所有类别,漆器分为素漆、雕漆、螺钿和彩漆等,还有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彩漆画、螺钿文字和螺钿图案等珍贵物品。漆器茶具展柜中展示的是来自各国的收藏品。会馆茶文化博物馆的展示,是一种历史记忆再生产的表现。
2.茶马商业文化的丰富性
石屏会馆自成立以来以商帮交易、会馆会费、茶叶交易、马帮住宿歇脚为主,后现主理人竞标得到经营权,更改了会馆的经营业务和模式,商业文化也因此而发生变化。
(1)茶文化展现形式多样
石屏会馆是现存茶马古道最古老的普洱茶交易中心,日常及重大的茶文化活动会在此开展,包括日常品茶鉴茶、茶饼制作、茶艺培训、茶文章朗诵和茶话会等活动的展演。还有以项目形式开展的活动,如邀请“普洱茶界国宝”何世华老师,开设直播间展现茶艺文化;邀请福元昌百年老字号举办“城市茶会第一站”活动;邀请当地哈尼族团队举办特色烤茶活动。石屏会馆是一个以普洱茶文化与古道精神为传承要旨,以旅游化经营为手段的文化遗产活态空间。现如今随着老字号的复兴,石屏会馆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爱茶人士纷纷选择来此住宿和体验茶马文化风情。茶艺培训、茶叶器具售卖、品茶鉴茶等活动,仍是会馆现在的主营业务。
(2)食宿文化传承马帮记忆
普洱石屏会馆是马帮进入思茅歇脚的第一站,食宿功能尤为重要。2012年会馆经过重新布局后改为茶马客栈,是全市唯一一所普洱茶主题精品客栈,客房内配有民族和茶马文化装饰符号的刺绣靠枕、床榻、马灯、木桌木凳等物品,更具有茶马古道氛围。院子中央的普茶堂是一间会议室和茶文化活动室,顾客可在此享受品茶服务。餐饮方面会馆将石屏菜和普洱菜相结合,推出普洱特色菜系列,并融入了茶马古道马帮文化元素,推出马帮火腿杂菜汤、马锅头红烧肉等。会馆工作人员的着装主要以哈尼族、彝族和茶道服饰为主,会馆内也陈列着少数民族的衣物出售给顾客。会馆在住宿、饮食和服饰方面展示着茶马古道上的茶马文化和民族文化,并通过经济化方式宣传发扬会馆文化。
3.会馆乡土文化完整性
通过“老乡”这种乡土情结,建盖同乡会馆,以共同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
仰来维系和感召同乡之间的情谊,通过集体的力量,形成合力以抵御外来势力的侵扰。
(1)同乡文化保存完好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大量的石屏人来到石屏当地,他们成立公所,建盖石屏会馆,帮助同乡人创业。行业会馆初期对交流技艺,传递信息,团结聚集同业人员起到进步作用。在石屏会馆中,会长和各提调(负责管领、调度的人)多是民国年间在思普一带经商的人,有盐商、茶商和书商。石屏会馆在过去就是一个商人们商讨生意、百姓们聚会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现在仍然是普洱茶商们交流信息,游客群众、同乡朋友喝茶聊天,品尝佳肴,学习茶艺的主要场所。
(2)地方文化延续发展
民国年间的石屏会馆是思茅城内同乡会馆中建筑最好、人气最旺的场所。1949年以前,石屏会馆是全城重大文化活动的集聚之所,会馆里除了洽谈生意,还举行酒会、同乡聚会,生日结婚酒席,提供写诗作画、弹琴赏乐,这些活动仍然延续至今。相传每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思茅城每年正月初九都要在这里举办“上九会”活动。由大茶商牵头当会长,小茶商当提调,把石屏会馆里面的神像抬到大街上巡游,会馆会长并提调一行到城楼和石屏会馆各堂依此敬香叩拜。石屏会馆娱人娱神的仪式活动,转变为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歌舞团队的表演和烤茶等活动的展演。
石屏会馆文化变迁的机制和障碍
文化变迁的机制可以分为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两方面,外部机制是指由自然社会文化外环境和政治制度的改变等外在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力,内部机制是指社会内部的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作用力。
1.外部机制
(1)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会馆文化再生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方式的变更,茶叶及物品的运输被新型运送方式所替代。马帮的退出和茶马古道作用的弱化,使会馆的作用和功能发生变化。石屏会馆的建筑主体经过岁月的洗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之古建筑防潮、防虫、隔音效果都不好,客栈业务在2019年停止。会馆每年都会有政府人员来进行勘察和修补,工艺较复杂,花费较多,会馆不得不改变经营方式来获得收入,以此来维持会馆建筑修复、工作人员的酬劳和会馆的物品采买开销。
(2)旅游市场助力会馆文化再生产
旅游发展必然导致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改变,旅游的介入是文化再生产最重要的外部动力之一。普洱市作为云南省普洱茶的产地,名胜古迹众多,民俗风情奇异,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极好,是开展茶文化旅游、茶马文化体验的绝佳之地。宁洱县的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和普洱市的茶马古城,均是以茶马文化为主的新型旅游景点,通过重走茶马古道、参观茶马古迹、采茶制茶品茶等体验普洱独特的茶文化魅力。随着茶文化之旅的开发和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游客和爱茶人士自然会选择石屏会馆来体验具有年代感的茶文化。
(3)多媒体的宣传加快会馆文化再生产
新时代多媒体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普洱石屏会馆地理位置绝佳,历史印记保留完好,会馆主理人用心经营,将其打造为独一无二的茶文化交流中心。石屏会馆开设了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用来记录会馆活动的开设举办,也有微博、茶叶专刊号、普洱当地媒体对会馆的独家记录和报道,这对于会馆文化的宣传和发扬起到关键作用。大众传媒正逐渐参与到区域文化展示、族群与社区认同以及地方文化身份塑造的建构和再生产过程中。
2.内部机制
(1)会馆主人重塑会馆文化再生产
2012年,痴迷于普洱茶的道道(原名吴晓萍)在会馆差点被拆迁前,通过市政府的项目招标获得了石屏会馆的经营权。在道道的市场化经营管理下,石屏会馆成为一个现代版的茶马古道驿站,经营范围主要包括住宿、品茗、咖啡、土特产、茶艺培训等,是一个以普洱茶文化与古道精神为传承要旨,旅游化经营为手段的文化遗产活态空间。会馆主理人对于会馆文化再生产,会馆功能的重新布局、规划和打造,是会馆成功转型最重要的原因。
(2)会馆文化资源的符号化再生产
会馆文化旅游活动的空间再造和生产过程是以资本逻辑为内在动力,赋予会馆文化空间以资本重组和资产增值的商业使命。会馆活动的开发以茶马文化、商业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符号化为生产资料,通过商业模式的过渡,成为会馆经济新的发展点。符號化再生产是继承和发扬会馆文化较好的一种方式。
(3)会馆文化符号的微观展演
随着经济和全球化发展,文化再生产是一种文化融汇并不断重构的社会过程,文化生产者借助符号表征实现原真性的符号化生产。会馆的古建筑、茶艺培训活动、民族歌舞表演、茶叶茶具民族服饰的展示与售卖、石屏菜与思茅菜的结合以及会馆的茶文化博物馆都是会馆文化符号在旅游前台的展演。静态和动态的文化符号的微观展演进一步加深会馆茶马文化的印记。潜移默化的消费和娱乐行为影响着会馆的文化再生产。
3.石屏会馆文化发展中的障碍
石屏会馆作为茶马古道上保存最好的一个会馆,在文化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和困难。
(1)会馆文化资本整合不到位
石屏会馆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含茶马文化、建筑文化、食宿文化、商业文化、乡土文化、学子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和文化符号,作为会馆文化旅游的吸引物十分重要。但当前会馆的文化资本整合是独立零散的,尚未形成系统化和整合化,还只是一个个单独的文化个体。且普洱有较多茶马文化的景区景点,如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普洱茶马古城和宁洱茶马古道,会馆没有同其形成文化加持相关联的作用,文化资源运用较为局限。
(2)会馆文化再生产场域单一且文化宣传不足
对会馆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与旅游场域内的每个利益主体均有联系。石屏会馆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要靠当地政府、会馆主理人、工作人员、普洱茶行内人士、游客和民众来维护,但现在主要还是靠会馆人员,会馆文化再生产场域结构单一,传承路径单一。且会馆文化宣传途径较少,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但更新内容不及时、不深入。会馆工作人员也缺少专业的文化培训,在会馆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作用较小。
(3)会馆文化品牌定位不准确
普洱石屏会馆在茶马古道和普洱茶行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转型发展后的会馆中的代表之一,但会馆文化的符号化和品牌化并没有彰显出来,只是举办一些日常茶文化活动和外包活动。文化想要得到充分关注、发扬和认可,就需要推广出去,从文化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通过市场化和经济化的包装,形成品牌并发挥出经济效用,以维护和发扬会馆文化。
石屏会馆文化科学发展的策略
石屏会馆的成功转型和发展都离不开会馆文化的支撑和打造,如何对会馆文化进行整合与规划,对其今后的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转换文化资本,加大资源整合度
石屏会馆文化资源丰富,将其转化为文化符号,形成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吸引游客,传扬会馆文化。将茶马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乡土文化都进行包装后成为独特的文化资本,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会馆的科学发展。通过文化来重新整合包装,打造吃思茅菜、马帮菜,住茶马客栈,游茶马古道,品优质普洱茶,学茶艺课程,制茶饼茶包和购会馆伴手礼等完备的文化旅游线路,并和周边的景区景点联合发展。石屏会馆文化的资本化运作,正是通过旅游空间生产和文化旅游消费形式得以实现。
重构文化再生产场域,且加强宣传推广
会馆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离不开各方社会关系的互动,这也就是会馆的文化再生产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包括權力场(国家政治)及内部场(当地政府、市场、会馆工作人员、民众游客等)。旅游发展背景下,会馆文化再生产场域要进行重构,即权力场和内部场都要参与建设和传扬会馆文化,可以定期举办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大众都融入进来,共同维护和传承会馆文化。且在会馆微信公众号中,要定期深耕会馆文化并开通微博号和短视频号,做多种形式的发布和宣传。加强对会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聘请专家学者对会馆文化的发展进行指导。
形成会馆文化品牌化符号化发展
会馆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石屏会馆旅游空间生产方式进入社会公共空间,会馆文化通过文化旅游的舞台实现再生产,保护传承与发扬了会馆文化,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寻求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会馆可以打造设计品牌,建构出新的富有生机的会馆符号。推出带有会馆品牌的茶具茶器、茶艺培训课程体系、茶叶糕点伴手礼和会馆明信片等物品并定期举办行业沙龙,让会馆文化走向市场,提高游客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黄桂枢.清代、民国时期普洱和思茅的茶庄商号[J].中国茶叶,2007(06):34-35.
[2]李鑫. 普洱茶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14.
[3]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4]张梅.福建土楼(南靖)节庆习俗的变迁研究——以南靖县塔下村为个案[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7-21.
[5]沈炜.旅游场域中民族文化资本及其再生产研究——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D].中南民族大学.2011.
徐昕.民族文化旅游与红瑶女性传统服饰的复兴——以广西龙胜和平乡大寨村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2007.
[7]马振.旅游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D].中南民族大学.2014.
[8]王萍.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节日与生存——以彝族火把节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5(06):117-121.
[9]曾国军,刘梅,刘博,等.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J].地理研究,2013,32(12):2366-2376.
[10]桂榕.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符号化现象探析——以云南丽江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4(01):151-160.
【基金项目】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滇藏茶马古道客栈文化变迁研究》(15BGL124);2.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茶马古道会馆文化变迁研究——以普洱石屏会馆为例》(2021Y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