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涵亓
古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重要载体。岁月流转,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古籍文献必然会出现损毁和不同程度的破损、残缺。古籍修复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指的是通过揭、补、托、捶、订等工序和手段对现存的破损古籍进行修复和保护,这门技艺以师带徒手把手传授的方式延续至今。现代公共图书馆建立以前,古籍修复手工匠人主要为宫廷、官府、私人藏书家和坊间书铺服务,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以传统师徒为主。随着近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古籍修复逐渐被纳入图书馆工作范畴,并延伸至博物馆、档案馆等不同系统。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全国各大公共图书馆先后设立图书修补(装订)组,逐步修复了一定数量的破损古籍。但在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前,全国的古籍修复工作进展十分有限,有经验的修复师基本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大型图书馆或文博单位,市(州)及以下级别古籍收藏单位能够开展此项工作的少之又少,大量破损古籍处在持续老化、虫蛀、霉烂中,抢救性修复工作亟须科学有序开展。文中将以阆中市图书馆微型古籍修复室建设为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摸索出一种适用于大部分基层古籍收藏单位的具有普适性、规范性、科学性和高效性的新模式,以推进全省古籍修复工作的全面发展。
四川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概况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后,国家对古籍保护和修复的工作越来越重视,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经费投入都在逐年加大,四川境内的古籍文献得到了强有力的抢救和保护,一大批破损古籍被纳入保护修复范围并逐步得以修复。2010年,原四川省文化厅(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在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主要负责对全省古籍公藏单位进行古籍修复工作业务指导、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相关业务制度、规范的制定等工作。近年来,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先后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设立分中心,不仅开创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高校图书馆共襄古籍修复事业之先河,更开启打破公立、民营机构二元壁垒,规范、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高质量参与公共古籍修复事业的新篇章,有利于全省古籍修复力量全方位整合,开创了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新格局。
2007年至今,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全省各类古籍普查、保护及修复培训19次,培养古籍普查、保护及修复人员620人次,全省各公藏单位和民营机构共修复古籍34000余册(件)。
四川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闷热、冬季潮湿阴冷的环境适宜霉菌、蠹虫生长,近年全省古籍普查编目工作人员在登记时发现,全省约有2/3的现存古籍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目前虽已采取自主修复、外包修复等不同方式抢救性修复完成了一批古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古籍处在待修状态,且古籍属于纸质文物,其材质本身决定了它会因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存储场所等因素造成自然老化等情况,因此古籍修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修复后的古籍往往在数十年内就要面临再次修复,因此古籍收藏单位必须将古籍修复进行常态化开展方可满足需求。目前,全省有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家,省级古籍保护单位23家,而常态化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的单位只有25%。古籍修复对全省古籍保护单位覆盖度严重不足。
由表中可知,目前常态化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的26家单位,在成都聚集,又有以成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展开的特点。随着各单位古籍普查工作相继接近尾声,大量的基层单位陆续开始进行古籍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活化利用等工作,适合大部分基层实际情况的古籍修复工作亟待展开。
阆中市图书馆微型古籍修复室建设情况
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各级政府增加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各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加大保护、利用和宣传力度,社会各界对古籍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有了更多古籍保护政策的支持和关注,基层公共图书馆也积极拓宽思路,在古籍保护和修复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
阆中市图书馆藏古籍概况
阆中市属于南充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经历代官藏、调拨、民间征集和个人捐赠,阆中市图书馆馆藏线装书达929种8230册。馆藏古籍主要以史部和集部为主,其中包括版刻精美的明刻本《史略提纲》、明崇祯刻本《资治通鉴纲目》、清康熙刻本《史记精华录》等珍贵善本。同时,也不乏清咸丰刻本《阆中县志》、清道光刻本《保宁府志》等一批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较高的地方特色古籍。
阆中市图书馆微型古籍修复室建设
阆中地处嘉陵江中上游,终年温暖湿润。阆中市图书馆位于中心老城区,馆舍条件相对陈旧,加之缺乏必要的库房保护条件和设备,古籍潮湿、发霉及虫蛀等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古籍库房环境整改和古籍保护修复工作启动迫在眉睫。
1.古籍库房改造
2019年,在古籍保护政策的支持下,阆中市图书馆在县级财政争取到30万元专项保护经费,参照《图书馆特藏古籍书库基本要求》的标准,对古籍特藏库房进行改造,配置了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气体自动灭火系统、安防自动报警系统、空调、除湿机、温湿度仪、防虫药包和防紫外线窗帘等古籍书库专用设备。标准化库房的建立,极大改善了馆藏古籍保护环境,也为古籍修复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了条件。
2.微型古籍修复室基础设施建设
常态化开展古籍修复工作,不仅要有合理分工的固定修复场所,同时还需要配置相应的修复设施设备、工具和材料。中大型古籍修复室一般设有古籍除尘区、拍摄区、分析检测区、修复操作區、字画装裱区、湿水区和设备材料库等根据不同功能进行划定的工作区域。阆中市图书馆根据馆舍场地、人员数量和经费条件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图书馆前院一楼打造了一间80平方米的古籍修复室,并结合工作实际,在修复室中央区域划分出能容纳至少两名修复师同时工作的修复操作公共区,在房间四周分别放置修复工作桌、工具材料柜、扫描仪、宣纸打印机、档案柜、冰箱和压书机等修复常用设施设备,并在进门右侧靠里墙位置安装不锈钢湿水区,满足基本的上下水要求。修复室面积虽然不大,但通过合理的区域分工布置,完全能满足古籍修复的日常工作需求。
3.修复工具材料及设施设备配置
古籍修复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因此相应的传统工具必不可少。阆中市图书馆除了有在参加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修复培训中配发的常用修复古籍套装以外,自行添置了一批修复工具,包括:糨糊碗碟、毛笔、排笔、棕刷、喷壶、拷贝板、压贴、竹起子、钢锥、针锥、镊子、裁纸刀、裁板、高密度压书板、椎板、直尺、压书石等。这些工具大部分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手工制定的,还有一部分是修复师根据操作需要自己手工制作而成。
补纸的纤维成分、厚薄、颜色等是选配补纸的关键。阆中市图书馆馆藏古籍以清代版本为主,大部分古籍书叶采用竹类手工纸印制,为满足日常修复所需,该馆还从四川、江浙、福建等地分批采购了一批手工纸,包括修复常用的苦竹纸、毛边纸、毛太纸、竹桑混料、三垭皮纸、燕皮纸、宣纸和书皮纸等,每年再根据经费情况,适时进行合理添置。
同时,还购置了一批现代化的修复设备及仪器,包括:(1)古籍修复操作桌。古籍修复过程中档案制作、拆叶、补破、折叶、裁齐、锤书、装订等一系列修复环节都要在此处操作。(2)冰箱。储存日常修复中使用的糨糊等黏合剂。(3)压平机。将修补好的书叶压平、压实,在传统的用石头压的基础上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修复效率。(4)酸碱度测量仪。测量古籍修复前后的酸碱度。(5)测厚仪。测量待修古籍纸张厚度,以便选配厚薄适宜的补纸。(6)裁纸机。制作金镶玉书籍或古籍再造等用途时使用。(7)电磁炉。用于熬制糨糊。在传统手工技艺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修复设备和仪器,将大大提高古籍修复的规范化和科学性,修复效果明显改善。(8)搅拌机。将熬制好的糨糊进行搅拌稀释,便于分装储存。
4.古籍修复人员培养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共组织各类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14次,参训学员达411人次,惠及省、市、县各级古籍收藏单位。在此期间,阆中市图书馆持续委派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班,并在馆内尝试开展简单的修复工作。2018年起,省古籍保护中心针对基层图书馆实际情况,开始每年固定举办一至二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内容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并不断拓展和丰富修复技术和领域,从古籍修复到字画装裱,从拓片制作到拓片修复,从扇面修复到西文修复,同时还邀请国内古籍、书画修复界的权威专家授课,全省纸质文献修复实力整体飞速提升。
古籍修复是一门传统手工技艺,这也决定了参与修复的工作人员要具备固定性、专一性和持续性。众所周知,基层图书馆人员编制数量有限,大部分工作人员都需要承担多岗位工作,很难专职进行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阆中市图书馆积极排除困难,自2018年起专设古籍修复岗,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为提升该名人员修复技术水平,他们通过参加培训班、到省修复中心跟班学习、参加全省古籍修复技艺大赛和实地调研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提高修复实力。同时,为保证古籍修复工作常态化和持续化,2021年,阆中市图书馆领导委派两名同事跟随专职修复师学习,开展馆藏古籍常态化修复工作。至此,阆中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正式建立,修复人员依托微型古籍修复室和馆藏古籍资源,已能够独立完成馆藏五至三级破损古籍的修复,进行平面传拓和简单的立体传拓,使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进入全面发展期。
5.微型古籍修复室运行成效
阆中市图书馆微型古籍修复室建成以来,以微型古籍修复室和古籍修复人员为支点,阆中市图书馆还通过多种渠道,面向社会征集散落在民间的阆中老照片、家谱、古籍、地方文献、文书地契阆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及个人编撰的地方史志、各类出版物、汇编资料等一大批具有阆中本土文化特色的资料,并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上传至“阆中市图书馆——数字古籍”平台,努力打造一个聚集阆中历史文化,最大限度传播阆中地域文化的特色文化资源高地。2019年,由国家图书馆发起,联合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系统20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200余部(件)。其中,全国仅有四川省阆中市图书馆和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两家县级图书馆参与发布,这不仅是对阆中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肯定,同时也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发展机遇。
另外,阆中市图书馆以微型古籍修复室为平台,以古籍修复人员为抓手,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积极利用阆中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优势,为市民和游客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培养大众古籍保护意识,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籍保护事业的良好环境;通过举办古籍展览、互动体验和传统技艺进校园等形式,让馆藏古籍走进大众生活。
微型古籍修复室在四川地区推广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微型古籍修复室是为满足基层单位资金、人员、场地不足而提出的新思路,最终目的是将古籍修复工作在全省展开,尽可能将更多的破损古籍纳入保护修复范围,同时为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籍保护提供平台。微型古籍修复室的成立,既基于全省基层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也来自阆中市图书馆等单位的工作经验,最大限度与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现有基础和可见条件相吻合,具备可推广性。
加强基层图书馆破损古籍抢救保护力度
资金、专业人员和场地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市、县级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进展相对缓慢。微型古籍修复室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既往思维的局限,在保证规范、安全和科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在资金、场地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以尽可能适应实际情况,尽快开展工作为目的。基层图书馆古籍藏书量一般在几千到几万不等,日常修复内容是以破损程度为三至五级的古籍线装书为主,并能够进行基础的装裱、传拓、雕版印刷技艺展示,一般技术水平即可满足需要。人员数量以两人及以上为最佳,既便于相互协作,也便于馆内技术储备和技艺传承。相关人员可依据馆藏古籍破损情况、读者使用情况、文献珍贵程度和活化利用等方面作出合理的修复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科学高效地推进馆藏古籍自主修复工作,充分加强基层图书馆开展古籍抢救保护工作的力度。
成为基层图书馆宣传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古籍修复既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同时也涵盖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古籍、印刷术、传拓术、造纸术、古籍装帧、绘画以及书法等。阆中市图书馆因地制宜,其微型古籍修复室依托阆中古城的旅游资源,长期面向市民和游客,开展古籍修复技艺的宣传推广,取得了强烈反响。
因此,为了使微型古籍修复室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还可以将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展示活动、互动体验活动、教学培养和技艺传承纳入日常工作范围,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使微型古籍修复室具备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展示平台的可能性。同时,还可以积极与相关社会团体、学校建立联系,举办“研学体验”“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推广活动,以期推动技艺和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全力推进古籍保护与修復事业,让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古籍世代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和历史使命。通过分析阆中市图书馆微型古籍修复室建设使用情况以及发展成效,可以为其他基层古籍收藏单位提供有力的经验和依据。四川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要想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必须从目前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和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经验,总结教训,摸索出适用于大部分古籍收藏单位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模式,以科学、安全、规范推广古籍修复工作为目标,让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籍持续传承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基金项目】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课题“四川微型古籍修复室建设推广研究”(项目批准号:XSCG2021-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