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华 郑婷姗 杨丽华
摘要:目的 观察滞针法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对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中风软瘫期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有53例患者,所有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针刺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观察组给予滞针法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4周后对比2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软瘫期持续时间。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上肢、下肢软瘫期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滞针法在改善中风软瘫期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比常规针刺法具有优势,可缩短软瘫期持续时间。滞针法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滞针法;特定电磁波治疗仪;脑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3-0060-03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发病特点为起病急、变化快,发病前多有诱因及先兆症状,预后与原发损伤密切相关,救治核心为降低原发损伤和防治继发损伤。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是在存活者中70%~80%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和肢体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脑卒中后偏瘫恢复需经历软瘫期、痉挛期到自主运动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降低甚至消失,3周左右肌张力逐渐升高,有研究证实软瘫期时间越长患者预后越差,因此治疗中加速患者肌张力恢复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极其重要。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滞针法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诊治的中风软瘫期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加入。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06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有53例。其中对照组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在42~70岁,平均为(61.21±7.82)岁;病程在5~25d,平均为(12.34±3.94)d;卒中类型:脑梗死28例,脑出血25例;偏瘫侧:右侧10例,左侧43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在40~69岁之间,平均为(60.87±7.68)岁;病程在6~28d,平均为(13.13±4.35)d;卒中类型:脑梗死30例,脑出血23例;偏瘫侧:右侧12例,左侧4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及偏瘫侧等基线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中风[2]及西医[3]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者。(2)发病1个月内,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能配合医生完成操作,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属于Brunnstrom Ⅰ期。(3)年龄在40~70岁之间;(4)均为首次发生脑卒中者。
1.3 排除标准 (1)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出血等危重脑血管疾病者。(2)合并有心肺肝肾疾病者。(3)严重失语,无法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者。(4)有皮肤疾病不适宜针刺治疗者。
1.4 剔除标准 (1)患者依从性差,无法按照方案完成治疗。(2)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者。
1.5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病、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以及防止并发症等治疗措施,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康复指导工作,发病14 d内给予一级康复,包括良肢体位摆放、偏瘫侧肢体被动活动以及床边坐位训练。康复医生进行功能评价后制定二级康复方案,主要训练内容包括坐位平衡、站立、重心转移、使用手杖步行、上下楼梯、进食、如厕、更衣等。
对照组操作方法如下:选取百会穴、患侧上肢及下肢穴位。上肢:内关、极泉、尺泽、肩髃、曲池、手三里,下肢:委中、三阴交、足三里、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患者取仰卧位,选定穴位酒精消毒后用规格30 mm×40 mm毫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进针,进针手法选择:百会、内关用捻转泻法;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极泉、尺泽、委中用提插泻法;肩髃、曲池、手三里、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用平补平泻。行针后留针30 min。
观察组选穴与对照组相同,患者取仰卧位,选定穴位酒精消毒后用规格30 mm×40mm毫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进针,进针深度约3cm后,操作者拇指和食指搓捻针柄,向左转360°+180°,后右转180°,再次左转360°+180°,再右转180°,针尖与周围组织缠绕,出现“滞针感”后快速出针。
2组患者针刺后选取肩髃、足三里穴位进行特定电磁波治疗仪(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型号CQ-29P)照射治疗,每个穴位照射时间为10 min。所有治疗每日1次,治疗6次后暂停1d后继续治疗,连续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治疗4周后对比2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软瘫期持续时间。
运动功能:使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分值越低运动功能越差;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软瘫期持续时间指患者中风后进入软瘫期直至上下肢出现分离运动所持续的时间。
1.7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配对样本t检验提示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MBI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配对样本t检验提示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软瘫期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上肢、下肢软瘫期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章叶发等[4]对福建省3个国家监测点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福建省急性脑血管事件以脑卒中为主,呼吁应加强监测和防治。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大部分存活者遗留有运动功能障碍,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患者主动运动训练对于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主要有赖于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及依从性[5-7],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是研究者积极探索的一大课题。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大致分为软瘫期、痉挛期及恢复期,软瘫期患侧肌肉肌力及肌张力借运较低,表现为软绵无力的状态,无法完成自主运动,此阶段常规康复训练并不能完全抑制患侧肌肉萎缩的发生,另外软瘫期持续时间长短与整体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引出患者自主运动尤为重要。针灸治疗脑卒中具有丰富的经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中指出脑卒中患者病情平稳后即可行针灸治疗,选择合理的穴位和适宜的手法治疗效果显著[8]。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针刺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观察组给予滞针法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是由辐射板和加热器构成,其中辐射板是一种复合生物搪瓷涂层板,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加热后可发射出含有微量元素的电磁波产生电磁波效应,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使坏死组织吸收,消除炎症,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改善;在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滞针法在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及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上肢、下肢软瘫期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滞针法对缩短中风软瘫期持续时间具有优势,能较早得引出患者自主运动,对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针刺疗法是中国特有的治疗手段,是根据经络理论学说,通过刺激腧穴,疏通经气,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根据疾病特征和腧穴功能进行近部、远部及随证取穴, 对照组采用留针法,针刺得气后留置穴内30min后出针,通过刺激穴位改善上下肢血液循环,加强肌肉收缩,促使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实现改善瘫痪肢体运动能力的目标。滞针法是在原来搓法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针刺疗法,操作者捻转针柄,使针体与肌纤维缠绕,牵拉激发经气,与普通针刺比较,具有较强的穴位刺激作用,能更好得引出自主运动,对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滞针法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本研究不足之处为因时间限制未进一步追踪患者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滞针法在改善中风软瘫期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比常规针刺法具有优势,可缩短软瘫期持续时间。滞针法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志强.脑卒中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9):660-66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18.
[4]章叶发,李晓庆,钟文玲,等.2016年福建省国家监测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数据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9):962-965.
[5]彭素华,吴樊,李静.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練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1):51-52.
[6]高炎,王茹花.电话回访联合家属参与式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0):3626-3628.
[7]霍娟娟,刘丽爽,郭亚娟,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运动训练指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20):1521-1526.
[8]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3):193-197.
(收稿日期: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