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茂玥 李宜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也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从而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多努力、克服更多困难,本文通过对“双碳”愿景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意义的考察,以期加深对这一承诺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时代背景
中图分类号:F832;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03
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成为近几个世纪中人类利用最多的能源种类之一。对这类能源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它们却有许多致命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在使用时会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进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环境恶化。英国的《自然》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如果地球气温在2050年比现在高0.5摄氏度到3摄氏度,那么将会有至少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灭绝。由此可见,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暖,对地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而阻止災难的发生就成为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不仅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也逐渐成为世界环境保护活动的引领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庄严承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而要真正推进并实现这一愿景,对其理解是基础和前提。
一、“碳达峰”“碳中和”介绍
“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并不是特指二氧化碳这一种气体,而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各种温室气体。为了便于衡量不同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了二氧化碳当量一词,根据测算制定了不同种类的温室气体所对应的二氧化碳量,比如氧化亚氮的当量值为310,那么当减少一吨氧化亚氮的排放相当于减少了31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可以理解为是二氧化碳当量。“碳达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所说的“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即在“碳达峰”这个节点之后,国家所产生碳排放应当只减不增,进而最终实现“碳中和”。“中和”并不是指国家不能产生温室气体,而是“将全球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意味着全球‘净’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大致下降到零,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1]。通俗来讲就是,通过手段将排放量与吸收量等同,也就是使“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对化石能源的使用是温室气体大量排出的主要原因,日积月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出现生态危机。但是,对能源的使用却是一个国家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减少使用能源来实现“碳中和”,而要主动改变传统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新型绿色发展方式。
二、“双碳”愿景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碳排放造成危害已经真正威胁到人类生命的健康安危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几百年间,人类社会对化石能源的使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造成温室气体在这几百年中大量产生,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021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指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热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温度已经比工业化之前高出约1.2摄氏度,温室气体浓度仍在逐渐上升[2],海平面也在持续上升,给世界经济、粮食等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意味着,即使各国不再加速发展而只是维持目前的发展方式与发展速度,都已经解决不了气候变暖这个问题。它所带来的每一种危机都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灾难。一方面,气候变暖使得极端天气频发。极端天气是指50年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可是近些年极端天气却越来越常见。比如,美国在2021年初经历了极寒气候,零下十几度的气温造成农作物死亡、城市基础设施损害。6月又出现了高温天气,创造了当地几十年的高温纪录。类似的极端天气这些年频繁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国家,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重大损失。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使得各种资源被破坏。气温升高使全球冰川大量消融,冰川消融后流入海洋造成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湿地等生态群丧失,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层,海岸生态环境失衡,海岸生态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同时,消融冰川中有些含有大量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随着消融的冰川流入海洋,造成全球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同时,频繁出现的干旱、洪涝现象不仅会使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气温升高也会导致粮食的整体品质严重下降,比如果蔬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对人体有用的微量元素大幅减少,进而造成农作物资源的破坏。这些问题都向人类传达着一个信号:气候变暖已经威胁到地球上的每一片区域、每一个人。
(二)气候问题中的“搭便车效应”的影响
“搭便车效应”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无论是否对公共物品的存在产生过贡献,都能享受到它所带来的好处。并且每个人都依赖于其他成员的努力,自己坐享其成,直到最后形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3]。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公域”问题即如此。西方发达国家最早进行工业革命,也最早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理应主动承担起解决气候变暖的责任。可是,这些国家不愿为此进行努力,而只是希望其他国家作出贡献,最终导致全球变暖日益严重。而中国则不同,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都深知绝不能够走“先污染、后治理”这条路。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绿色”“低碳”等词语时常挂在嘴边。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实力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不足,但是却能够主动承担起责任。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所承诺的“碳达峰”“碳排放”愿景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高碳排放降幅,体现出中国在“全球公域”问题中的奉献精神,彰显出了大国担当。同时,这一愿景的提出也对世界其他国家起到激励作用,有效应对了气候变暖问题中“搭便车效应”。
(三)“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是中国人民心之所向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人民的需要也随之改变,已经从以往对“物质文化”的渴望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就内包含着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4]。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5]。可以说,对生态的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对生态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不可能得到满足。众所周知,化石能源的使用会排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世界上大多数环境问题也都是“拜他所赐”。所以,实行“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能够对环境问题起到改善作用。而“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能够助推中国从传统发展方式向新型“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转型,并以此为抓手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真正使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是中国人民心之所向。
(四)中国已经具备该愿景实现的能力和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各国经济都遭受巨大的损失,但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由此呈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此同时,中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能源局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在政策层面为推动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做了准备。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讲话中提到“绿色”“低碳”“环保”等词眼,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为“双碳”愿景提供了理论保障。因此,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探索、努力都为实现“碳中和”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国具备完成该愿景的能力。
三、“双碳”愿景提出的现实意义
(一)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能够加快中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承诺,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到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最多只有四十年,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但正是因此,党和政府也将会把重心放在该领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支持发展,以更严格地要求和标准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发展新型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碳排放量大的相关企业也都依据此目标进行了升级改造。所以,该愿景的提出能够倒逼中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加快国家经济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变,并在完成该目标的过程中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有利于提升中国综合国力
在“碳中和”愿景下,不仅要考虑如何减少传统“黑色”发展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推进“绿色”发展方式。正如2021年北京召开的“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选择”会议上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所说,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6]。简言之,“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7]。“碳中和”作为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将极大促进了中国绿色科技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如果能够抢占到绿色发展的先机,那么将会缩小甚至赶超与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差距,在“绿色”发展等方面占据主导权。同时,“碳中和”愿景的完成不仅只影响气候、能源等方面,而将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改善国家生态环境、提高国人民幸福感等。因此,该愿景的提出虽是一种挑战,但更是中国在新时代发展的机遇,对国家整体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并且,“碳中和”愿景的提出有利于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从“一带一路”到对各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援助,都获得世界人民的称赞与好评,进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制定“碳中和”愿景时不顾困难,主动承担比发达国家更多的责任,这些做法都向世界人民展示出中国气度与中国担当,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有了提高,增强了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三)“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能够推动全球温室气体问题地解决
由于中国发展较晚,与欧美国家的发展并不处在同一阶段。因此,中国与欧美国家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不同。中国目前的制造业比值较高,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仍然较多,碳排放也比欧美国家要高。如果中国完成“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那么世界上碳排放量将有明显下降。不仅如此,中国作为一个积极维护多边主义的国家,将会帮助、支援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该问题。与此同时,也会对欧美发达国家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带动世界各国共同朝着“碳中和”愿景努力。概括来讲,“碳中和”愿景的提出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型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更是国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并且,该愿景的提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担当,彰显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由此可见,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提出,不仅对中国具有现实意义,还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积极影响。
(四)“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能够促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目前,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美好生活需要进行过阐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8]。而“双碳”愿景的提出正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与满足。一方面,环境问题虽然是一种公共领域的主要问题,但是各个地区甚至各个城市所受到的影响不同,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环境不正义的现象。而“双碳”愿景的提出,是对这种环境非正义情况的改变,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对公平、正义方面需要的回应与满足。另一方面,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对生态方面的需要。“双碳”愿景的提出必然会促进对环境方面问题的整改,从而使得环境问题得到改善。这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生态方面需要的回应与满足。因此,“双碳”愿景的提出着眼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四、结语
“双碳”愿景的提出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挑战,但更是一次机遇。可以说,它的提出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且,在“双碳”愿景的推进过程中,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对提出它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意义的考察是必须的,只有对其深刻把握,才能更好地开展并为之努力。简而言之,对这一愿景的理解和认知是施行和实现它的基础。但是,在“双碳”愿景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它不仅能得以实现,更具有了必然性和确定性。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加深对“双碳”愿景的认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邓旭,谢俊,滕飞.何谓“碳中和”?[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1):107-113.
[2]张中祥,张钟毓.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演进及新旧体系的特征差异比较研究[J].国外社會科学,2021(5):138-150+161.
[3]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J].社会学研究,2006(1):1-21+243.
[4]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中国新闻网.科技部部长:碳达峰碳中和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EB/OL].[2021-04-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382131264519922&wfr=spider&for=pc.
[7]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愿景及主要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1-15.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