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董事会独立性与真实盈余管理

2022-04-03 14:47欧理平赵芝婷
会计之友 2022年8期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欧理平 赵芝婷

【摘 要】 文章基于董事会治理角度,以2013—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探索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董事会独立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关系显著,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能显著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效应。研究结论拓展了过度自信非理性行为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打破了局限于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为制衡和约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操控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提供了新思考方向。进一步提出了完善过度自信管理者评价制度、强化独立董事制度以增强其独立性以及完善企业监督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过度自信; 董事会独立性; 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08-0072-07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盈余管理成为了国内外专家探讨的热点话题。当时国内证券市场尚不成熟,这给公司利用不完善的会计准则实施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其带来的后果便是形成了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社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财务报表使用者无法正确决策、资本市场混乱、政府税收减少等不利局面。Levitt[1]认为,之前上市公司大都是玩一种“数字游戏”的套路,即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操纵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会计制度的优化,这种“数字游戏”逐渐透明化且易被发现,此时隐蔽性和操控性较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成为了企业操控盈余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首选,如刘笑霞等[2]研究发现,普遍厌恶风险的女性高管,通常都会选择审计师难以区分且监管风险较低的真实盈余管理。黄亮华等[3]认为,审计师所采取的应对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措施差异性明显,对于只限于“纸面工作”的应计盈余管理可要求企业做出相应调整,而对基于实际经济活动的真实盈余管理却不能有效约束,甚至现有审计程序、方法等都对其束手无策。长远来看,真实盈余管理不止会伤害投资者、股东等的利益,甚至波及自身,最終影响资本市场。

Roll[4]所提出的并购“自负”假说,使得高管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倾向成为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之一,该假说提出管理者在并购时容易过度乐观,进而过度支付,降低企业并购绩效。之前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是在经济人假设这一传统财务理论基础上展开。随着行为金融学的不断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公司中进行决策的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过度负债[5]。与一般人相比,管理者过度自信特征表现尤为明显,具有过度自信心理的管理者由于难以纠正其心理偏误,可能在企业管理、战略制定、投资交易等需要决策的过程中影响企业行为,高估自身能力,低估风险,无法从企业角度考虑而做出非理性决策。

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应运而生。大量学者认为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通过盈余信息质量得到检验,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如胡元木等[6]实证发现,独立董事可通过监督和约束企业操控R&D费用来提高盈余信息质量。但也有不少国内学者质疑我国独立董事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如王兵等[7]认为独立董事实际上是“花瓶”董事,无法使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提高。因此本文从董事会治理角度出发,探究董事会独立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识别作用,以及其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倾向和真实盈余管理关系间所发挥的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

过度自信源自社会心理学文献,指一个人盲目独断、坚持己见,过度自信的决策者会毫无理由地笃信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自我感觉良好从而错误估计自身能力,导致过分高估某一事件成功的可能性而过分低估失败率。具体而言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销售活动等产生影响。已有研究大多从投资者保护[8]、分析师跟踪[9]、内部控制[10]、并购绩效[11]等角度探究过度自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认为拥有该认知偏差的管理者信心和信念极端,最终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12]。实证大多基于操纵报表应计项目的应计盈余管理,较少关注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使得现代金融学许多异象得到了解答,打破了“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基于该假设管理层会偏好于低成本且易操控的应计盈余管理,加之不断完善的监管系统,应计盈余管理无所遁形,上市公司高管开始偏好实施较之更不易被发现的真实盈余管理。管理者本身大都个人能力较强,相较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过度自信下可能会做出非理性决策,他们往往过度乐观,有更高的预期盈余目标,低估风险,甚至使企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境地,在巨大的期望落差下,为使公司盈利状况改善,更有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潘爱玲等[13]研究发现,管理者高估自身能力,支付过高的并购对价,会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最终损害企业价值,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此时管理者有动机操纵盈余。蔡春等[14]发现,审计质量也是影响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因素之一。管理者工资与绩效挂钩,有很大的职位上升空间,为达业绩目标,获得更多权力,可能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当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错误决策导致公司偿债能力降低,为应对财务风险,会想办法改善盈余信息以取得债务融资或避免债权人行使特别权力。此外,管理者有能力进行盈余管理也有自信不被监管机构发现,信息不对称问题于实施盈余管理而言无疑是很好的契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

(二) 董事会独立性与真实盈余管理

独立董事一般是在经济、财务、金融、法律等专业领域的优秀代表人物,参与企业董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在公司面临重大决策时提供意见和参与投票,甚至可以提高公司业绩,凭借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验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政府支持等关键资源。大多国外学者认为独立董事在制止内部人控制、防止中小股东利益被侵犯以及监督经理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国内学者仍对其有效性存在争议,陈霞等[15]研究发现,独立董事会提升董事会及股东们对管理者的监管程度,也提升了董事会的决策透明度。也有学者甚至认为独立董事其实是“人情董事”。Cole et al.[16]认为产生争议原因在于独立董事所处的履职环境。目前我国学者对独立董事进行研究大多基于独立董事的特征细分,比如专业背景、兼职数量、津贴等对企业经营绩效、投资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对上市公司真实经营活动进行操纵而实现的。通过操控销售方式、酌量性费用、生产等,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这种方式较为隐秘,很难被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察觉,并且实施成本高于应计盈余管理,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也较为严重。管理者不进行长远思考而过分重视短期利益,未来会有损企业价值,导致业绩滑坡,负债累累,最终陷入困境。

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会有损股东利益,这有违独立董事制度设置初衷。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的独立董事作为第三方理应对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应当好企业契约规则的监护人,维护好股东利益,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有学者研究了董事会独立性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后发现,独立董事对应计盈余管理有约束作用。张佩[17]也认为董事会独立性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中能发挥更好的治理作用,不仅能显著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还能使企业盈余更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董事会独立性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董事会独立性与真实盈余管理

管理层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决策,高阶梯队理论认为,公司的战略决策可以看作是管理者群体决策的结果,可见管理者能对决策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一旦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做出错误或激进的决策,势必会对企业经营带来沉重一击。朱悦[18]考察了在环境不确定下高管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会加剧过度自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国外学者Mintzberg[19]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管理者与独立董事两者存在利益冲突,独立董事为降低委托代理风险成本会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约束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合理保证中小股东利益是独立董事的重要目标,企业独立董事制度越完善,其报告的盈余质量可靠性越高。

He et al.[20]过度自信是管理者的常见心理属性,意味着管理人员对自身管理能力、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决策判断能力过于自信,做出非理性决策,从而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江慧等[21]认为高管过度自信源于:(1)货币幻觉。他们认为在自己的经营管理下公司的平均收益更高。(2)心理账户。认为当前损失相对于沉没成本来说较小,因此持续消费或投资才是最优决策。(3)认知失谐。管理者大多职业经验丰富,当自己的决策被他人否定,反而加重其自我辩白心理,自负态度更加明显,偏好高风险以证明自己。处于过度自信心理下的管理者会为了让企业成功上市、获得融资、升职加薪、避免债务违约等动机而粉饰盈余。通过向购买方放宽信用政策来增加销售收入、减少研发支出来增加利润以及扩大生产来降低销售成本等方式实施较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是在作茧自缚,迫使企业不得不偏离正常经营方向,最终损害未来业绩乃至企业价值。作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的一份子,独立董事能够监督和约束管理者行为,减少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真实盈余操纵也逐渐透明化且易被监管。身为内部监管者,獨立董事更容易察觉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不当行为,利用自身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等约束管理者非理性决策,缩小其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H3:董事会独立性会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并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剔除ST、?觹ST公司,剔除研究期间缺失数据的公司,并对主要变量进行了缩尾处理。所有样本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主要运用Excel和Stata16进行数据处理。

(二) 变量定义

1.真实盈余管理

参考Roychowdhury[22]的实证方法,通过构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模型、酌量性费用模型和生产成本三个不同模型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再对模型进行分行业分年度回归,得到企业正常的经营现金流量、正常可操作费用、正常生产成本,再分别用企业的实际值减去预测值,得到企业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RCFO)、异常酌量费用(RDISEXP)和异常产品成本(RPRDO)。真实盈余管理=异常生产成本-异常现金流-异常酌量费用,即REM=RPRDO-

RCFO-RDISEXP。

2.管理者过度自信

国内外学者衡量过度自信的方法有很多。如前三名管理者薪酬占比、企业景气指数、管理者持股比例变化、主流媒体评价等。本文参考梁上坤[23]的做法,先计算出管理者前三名薪酬之和与所有管理者薪酬之比,再与行业中位数对比,若高于则取1,低于则取0。

3.董事会独立性

独立董事制度使得公司治理制度得以发展,董事会作用机制得以完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占比越多,管理者所受到的约束越大,更难表现出过度自信的非理性心理,也就会削弱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通过计算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来衡量董事会独立性,同时反映董事会治理结构。

4.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文献,本文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经营现金流量、是否陷入财务困境、每股收益、高管薪酬、总资产周转率、年度和行业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构建

为验证H1,构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回归模型1:

为验证H2,构建董事会独立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回归模型2:

为验证H3,构建董事会独立性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回归模型3:

四、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2列出了本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真实盈余管理(REM)标准差为0.190,最小值为-0.662,最大值为0.544,说明取样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管理者过度自信(OC)均值为0.609,说明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管理者大多存在过度自信倾向。董事会独立性最小值为0.333,最大值为0.571,说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占比差异较大。

主要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与回归结果不同,表明数据可能存在偏相关、部分相关或伪相关等情况。董事会独立性与真实盈余管理未通过相关性检验,但未控制其他变量,而仅考虑主变量间的关联性,所以本文进行了下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

(二)回归分析

表3中模型1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关系明显,在1%水平上显著,H1得到验证,表明有过度自信心理的管理者会操纵真实盈余;模型2中董事会独立性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独立董事制度能够识别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模型3中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了董事会独立性存在调节作用,能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作用,也表明董事會治理完善时可以使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更优,能制衡管理者不当行为从而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三)进一步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在董事会独立性较高时,非国有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是否大于国有企业,本文以产权性质将全样本分成国企和非国企,再分别对模型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在董事会治理较为完善时,非国有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国有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真实盈余管理回归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表明国有企业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董事会独立程度较高时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比非国有企业弱,这可能是因为国企中经营管理者主要来源于政府,相比较非国有企业管理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行为更加谨慎。

(四)稳健性分析

1.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增加代表控制权的股权集中度、代表所有权的产权性质来控制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还增加了总资产周转率、公司成长性两个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未发生变化。见表5。

2.将总样本按LEV大小排序,取前后各40%数据作为新样本,针对该子样本进行回归(见表6),结果表明,回归结果与前文并无显著改变。

3.改变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方法,借鉴Cohen et al.[24]构建的综合指标RM,代入模型1—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表7整体结论依然稳健。

五、实证分析

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其从个人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出发都越有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2)优化的独立董事制度能约束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即独立董事占比越高,能更好抑制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3)董事会独立性能够显著降低因管理者过度自信而进行的真实盈余操纵活动,这意味着董事会独立性越高,越有助于对过度自信管理者进行不当决策的抑制和监管。

上述结论不但有助于了解董事会结构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为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强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公司内部治理系统中应尽量避免“唯业绩论”,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注重非财务指标,避免管理者为追求绩效而进行盈余管理;完善管理者选聘机制,聘任管理者时能有一套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聘任后定期组织管理者学习行为金融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采用奖惩结合制度,迫使过度自信管理者更加谨慎决策。(2)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可适当提高独董比例以更好监督经理层和维系中小股东利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同时可抑制管理者的认知偏差,使企业价值不受侵害;对独立董事另设置绩效工资,与企业绩效挂钩更能激发其管理积极性;完善独立董事任职表决机制,让其更能发挥监督职能。(3)管理者是非“理性经济人”,其是有限理性的,会盲目乐观,无法做出有效决策,更可能构造真实管理活动来操纵盈余。建议企业完善监督机制,独立董事能够秉持独立性、专业性、客观性原则,让管理者在内外部监督下难以发挥过度自信心理。

【参考文献】

[1] LEVITT A.The numbers game[J].The CPA Journal,1998,68(12):14-19.

[2] 刘笑霞,李明辉.女性CFO真的更少进行盈余管理吗?[J].管理工程学报,2018,32(4):219-231.

[3] 黄亮华,汤晓燕.关键审计事项:审计师的“免责声明”?——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差异化[J].财经研究,2021,47(2):139-153.

[4] RICHARD ROLL.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2):197-216.

[5] 蒋先玲,黄鑫,陈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负债[J].技术经济,2021,40(4):122-132.

[6] 胡元木,刘佩,纪端.技术独立董事能有效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吗?——基于可操控R&D费用视角[J].会计研究,2016(3):29-35,95.

[7] 王兵.独立董事监督了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视角[J].金融研究,2007(1):109-121.

[8] 史春玲,王茁.投资者保护、财务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20(8):18-25.

[9] 李映照,刘敏.管理者过度自信、分析师跟踪与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20(8):26-33.

[10] 张翠红.管理者过度自信、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9(21):95-100.

[11] 王思瑶,杨志慧.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董事会治理机制的调节作用[J].调研世界,2021(4):56-60.

[12] 钟熙,陈伟宏,宋铁波,等.CEO过度自信、CEO权力与企业业绩波动性[J].系统管理学报,2021,30(2):283-295.

[13] 潘爱玲,刘文楷,王雪.管理者过度自信、债务容量与并购溢价[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3):35-45.

[14] 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5(2):3-10.

[15] 陈霞,马连福,贾西猛.独立董事与CEO私人关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8,31(2):131-146.

[16] COLES J L,DANIEL N D,NAVEEN L.Boards:does one size fit al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7(2):329-356.

[17] 张佩.双重监管、董事会治理与盈余质量[J].财会通讯,2021(1):72-75.

[18] 朱悦.高管过度自信、环境不确定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0(6):137-141.

[19] HENRY MINTZBERG.Strategy-making in three mod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3,16(2):44-53.

[20] HE XINGXING,XIE DECONG,HU ZEMIN,et al.Impact of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on abnormal audit fe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e mechanism of shareholders[J].PloS one,2020,15(9):1-13.

[21] 江慧,彭程.高管过度自信加剧了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偏好吗?——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21,37(2):81-88.

[22] 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

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23] 梁上坤.管理者過度自信、债务约束与成本粘性[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3):122-131.

[24] COHEN D A,ZAROWIN P.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1):2-19.

猜你喜欢
真实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分析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
审计质量、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浅析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的理影响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分析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
融资需求、银行关联与真实盈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