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继有
2021年9月2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首次写入“性别平等教育”一词,明确要求“大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中山市从2014年起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创新构建了性别平等教育“中山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效。
“性别平等教育,是培养学生性别平等观念和行动能力,促进其个人成长、和谐相处并参与建设性别平等社会的教育。”中山市探索性别平等教育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性别平等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大举措,推进实施妇女发展纲要规划的重点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市探索性别平等教育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和生活德育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提供性别平等观念的引领。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是后天赋予,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生活德育理论提供德育课程教学的支持。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教人学会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生活,主张德育课程要“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
经过多年努力,中山市的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取得富有开拓性的成果,编印实施《中山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编著出版《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教学案例集》,制作发布典型教学案例视频,创新构建了性别平等教育“中山模式”。
一、性别平等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性别平等教育“中山模式”的基础与关键,要让性别平等教育真正完成国家政策、价值标准、社会规范与学生生活的对接。
1. 课程目标。《大纲》设计了性别平等教育六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消除性别偏见歧视,自尊并尊重他人;突破性别刻板印象,自信并完善自我;培养性别多元意识,涵养关怀包容的胸襟;发展情感处理能力,营造性别和谐的关系;共建文明环境,进行性别平等的互动;善用社会资源,参与性别权益的维护。
2. 课程内容。《大纲》设计了三大主题、十二个模块、66项学习任务的课程内容。性别的自我认识主题包括性别与身心健康、性别认同、性别与生涯规划三个模块;性别的人际关系主题包括性别角色、性别互动、性别与感情、性与权利责任、家庭与婚姻、性别与政策法律六个模块;性别的共同发展主题包括性别与资源运用、性别与社会参与、性别的文化反思三个模块。十二个模块下具体设置66项学习任务,分属小学低、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职中)五个学段。不同学段在同一主题、模块下的学习任务是递进式的。例如对于“性别认同”模块,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任务是“尊重不同性别者的气质”,中年级是“了解性别气质的刻板化印象”,高年级是“理解性别气质的多样化”,初中是“接纳自己的性别气质”,高中是“认同自己的性别气质”。对性别气质由尊重不同、了解刻板、理解多样,到接纳,再到认同,让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完成对“性别认同”的认识,符合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
3. 课程类型。《大纲》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规范与课程计划,设计了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三类课程。专题课程是指专门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的独立课程。融合课程是指将性别平等教育内容与学科课程相关内容互相融合形成的课程。实践课程是指组织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课程。三类课程的负责人员、课程安排和课时数量都考虑了教学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中有“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大纲》的初中性别平等教育内容有一项学习任务是“认识历史进程中的性别文化变迁”,将这两者整合开发一节融合课“性别平等,始于‘足下”,由民国裹脚习俗变化看性别文化变迁。
二、性别平等教育教学模式
中山市组织了三届全市优秀教学案例评选,45场课例观摩活动,从689个教学案例中评选出312个优秀案例。针对性别问题、突出活动体验、依据课型特点的性别平等教育教学模式,解决了类似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一味灌输等低效问题。
1. 针对性别问题。性别平等教育课要从实际的性别问题出发,让学生通过思考辨析,转变观念,提高能力。小学中年级专题课“情绪我做主”,授课教师是心理教师。我们常常碰到男生哭了被嘲笑为“娘娘腔”,女生发脾气则被投诉是“暴力女”。这专题课告诉孩子们“男生可以哭,女生也可以怒,适当地表达情绪,男女无不同”。高中生将面临的考试科目、大学专业、未来职业的选择都受性别的影响,高中专题课“当职业遇上性别”引导学生,不存在专属某个性别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努力突破性别限制。
2. 展开活动体验。性别平等教育课要基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形成观念,丰富情感,锻炼能力。小学低年级专题课“性别平等过家家”,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把全班分成了若干个“家庭”(组),从最初性别角色刻板化的“过家家”,到读绘本说职业发现刻板化问题,最后的“家庭”聚会成了性别平等的“过家家”。
3. 依据课型特點。性别平等教育课要根据课型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因材施教。融合课要与学科课程融为一体,使学科课程与性别平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教学成效一举两得。初中生物融合课“人的性别遗传”,通过探究“生男生女由谁决定”“我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为何偏高”,将生物教育与性别平等教育融为一体。实践课注重学生的实践。小学实践课“性别视角看校园”是为期近三周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课,分运动空间、公共厕所、功能场室、社团培训、课堂教学、用餐情况等类别,分别调查“校园中资源运用与分配的性别差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并践行性别平等理念。
三、性别平等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中山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活动600余场次,超过1万人次接受培训。
培训对象点面结合,“面”是全员普及培训,“点”是骨干提高培训。培训内容虚实兼备,“虚”是性别平等教育思想观念,“实”是性别平等教育操作技能。培训方式学用一体,在讨论中辨析,在实践中学习。比如社会性别这个概念可由猜婴儿性别的问题引入,接着探究性别气质、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等概念;再结合《大纲》的教育内容和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指导。着力解决教师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关键问题:其一,“性别平等谁都懂啊,还要教吗”,解决这个问题就明白“教师需要性别平等教育的思想启蒙”;其二,“教育中性别挺平等啊,何必推呢”,解决这个问题就明白“性别平等教育任重道远”;其三,“性别平等教育做就做呗,不用我吧”,解决这个问题就明白“性别平等教育需要齐心协力”。
点面结合、虚实兼备、学用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帮助教师获得性别平等教育的使命感,树立性别平等教育的基本观念,提高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能力。
四、性别平等教育的整体推进模式
性别平等教育关键在课程教学,但又需要跳出课堂。党政引领、双轮驱动、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模式,保障了性别平等教育攻坚破难,深入持久。
党政引领,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妇女儿童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局。双轮驱动,妇女儿童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及其相关部门合力驱动,教育工作者需要妇女儿童工作者提供性别平等观念的启发,妇女儿童工作者需要教育工作者落实性别平等教育课程教学。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推进性别平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