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与世界和合

2022-04-03 22:05黄志煊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3期
关键词:客体信仰个体

黄志煊

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历久来自它与人类的生存与共,弥新由于它伴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教育不仅是生存的准备,而且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改良和生存方式。2019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的工作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换言之,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发展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的价值已经不仅包括个体发展的价值,还包括生产劳动能力发展的价值和社会生活能力发展的价值。

然而,在教育过程中面对不同价值关系,受教育者时常充当着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多元迭代角色,而处理各种错综复杂价值关系的关键在于个体是否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和人生定位。毋庸置疑,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和解”自然成为生命成长的重要方法,“和合”必将是生命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合”是生命幸福的根本遵循,倡导从系统思维出发,主张“和而不同”的包容和“和而不流”的坚守,不断提高生命对内外较劲的和解能力,逐步迈向和合之道,让生命在矛盾生成中汲取能量,在矛盾和解中茁壮成长。实然,只有让生命主体与自然生态之间达致持续“和合”,才能激发生命潜藏的蓬勃生命力。

所以,笔者在经过10多年德性教育的研究基础上,坚持生命主体的立场,直面人是以一种关系形式的存在,持续深入探寻德性教育的本真,旨在引领孩子学会与世界“和合”,让“和合”的过程变成促进生命积极向上发展的状态,形成“守和化育、合变尽性”的理想育人境界,进而促进每位孩子生命华彩绽放。

一、自我认知:引领本我与超我之和合,让孩子心灵和适安放

人生面临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如果每个人时时都能从三个维度进行反思自问,并能准确回答,将有利于个体在现实中从自证走向他证,并逐步从他证走向无证,不断提高内心的持续适应性。

1. 尊重孩子天赋的禀性

每位孩子都具有天赋的禀性,就是心理学称的本我。本我是自身的天然本性和原始生命力,它以生理需要、安全趋向、本能欲望为基础,把“快乐原则”作为无意识的行动准则。因此,只有尊重童真,才有可能促进本我更贴近生活,符合社会生存法则,服从主观意志的支配,促进人格的健全,生成既要满足“本我”又能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自我,逐渐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2. 不断丰富孩子的阅历

个体的社会性提高是通过社会规范个体化、个体社会化而实现的一种人格状态。只有让孩子充分体验“道德原则”社会实践,才能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防止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挣扎,让自我成长为本我与超我的集合,感悟个体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要求的矛盾破解之法。

3. 持续拓展孩子的人脉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取决于主客观的关系协调。而人际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内心秩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际环境中都能很好处理各种关系,让心境与情境得到协调,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安定、适应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反映和发展。

二、涵养德性:引领个体与他人之和合,让孩子人际和善互惠

一个人只有注重涵养德性,人际才能和善互惠。

1. 启发孩子学会自尊自爱

自尊心是个体心理结构的核心,道德品性的基础,精神站立的前提。自尊自爱的人不会在他人面前卑躬屈膝或欺凌霸道。一个完整的人应该不断丰富“自尊自爱”的内涵,提升生命的境界,主动适应社会人际交往的伦理要求。

2. 引导孩子懂得真诚待人

人有修养高低、道德厚薄之分,但无人格贵贱之别。尊重别人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毋庸置疑,从古到今,你尊重别人,别人就尊重你;谁爱护人民,人民就拥护谁。“仁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协调人际关系的主要实践形态和理论依据,更是社会共识和世俗约定。

3. 鼓励孩子修炼厚道包容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肯定会产生利益分配的冲突和博弈,主体之间利益绝对均等是不可能的。由于每个人的学历、经历、文化背景等都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人在人际网络中都需要用宽容心态去调节人际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并包容他人的气度,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三、顺应自然:引领主体与客体之和合, 让孩子生命和生不息

人乃万物之尺度。但是,客体是每个主体存在的依据,没有不依赖于客体的主体。毋庸置疑,人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改造世界能力的生物,但是人只是一根有思想的稻草。

1. 唤醒孩子敬畏自然之情

无论我们人类如何进化,人工智能如何先进,都不能忘记人类在自然界的时空发展中是多么短暂和微小,个体的绵力与自然的伟力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曾经有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客人在地球的家园里就理所当然该敬重主人,敬畏自然。

2. 激发孩子探究科学之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定性为认识关系和實践关系,主体能动性是人先天具有的一种功能。简言之,认识关系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实践而建立的,对客体的实践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因为世界充满着变数,未来肯定比过去更长久,我们要鼓励每个孩子都要有探究精神,这也是教育的必备信念。

3. 培育孩子因势利导之智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类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开展实践劳动,是地球的唯一主体。人生活在世间,就是置身于一个严格的生态圈和文化圈之中,谁都不能独善其身。教育需要引领孩子尊重客体、善待自然、敬畏生灵,学会与问题牵手、与世界和解,这样主体生命才会在前辈与后辈中承传接续,在自然客体中得到和谐拓展。

四、增进价值:引领生命与使命之和合,让孩子精神和立挺拔

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提高生命价值。人生的价值与自身的需要是孪生兄弟,人生的价值随着主体需求的提高而提高,并伴随自我理想的实现而到来。gzslib202204032216

1. 勉勵孩子修炼品格风骨

抚今追昔,人类已经历了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目前世界正进入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众所周知,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人们迈进了一个急功近利、浮躁升腾的时代,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导致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性也发生变化。所以,教育人要清楚地认识,人的才华是一个向量,有学识只是具备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有风骨和使命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2. 增强孩子终身学习意识

当代社会普遍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教育发生的客观前提和终身学习的内在肇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对“终身学习”作了科学的价值定位,深刻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成了个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行动方向和生活方式。每个社会成员只有将学习贯穿于一生,才有可能满足自身持续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3. 塑造孩子人生远大志向

一个人要追求精彩的人生,就要有正确的人生志向和奋斗目标。志向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内在动力源泉,是人内生的一种神奇能量,能促进形成人的使命感。哈佛大学曾经开展一项跟踪调查,他们对一群学习成绩同样优秀而且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为期10年的调查,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有志向就会增强使命感,从而提高人生价值。

五、坚定信仰:引领学识与人文之和合, 让孩子未来和达致远

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信仰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

1. 引导孩子树立坚定信仰

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成,是人类的思想积淀和精华,融合了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哲学等思想成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所以,信仰并不是一种伪科学,并不是完全与科学对立,应该是个体对主客观整体的认识。科学技术影响个人信仰,个人信仰推动科学技术;信仰是人文之根,人文是信仰之本。所以,信仰是生命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坚定信仰,才会对世界的探秘和未来的向往保持充分的热情。

2. 引领孩子感悟历史真谛

国学大师钱穆说:“历史乃是一种生命之学。有生命,必有精神。生命藏在里,精神表露在外。”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帮助我们镜鉴民族的精神、人性的优劣、得失的变幻,悟透历史发展的自变和人生发展的正道,从而鉴古知今、通史明变,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而树立个人信仰,坚定地走出自己的华彩人生。

3. 启蒙孩子萃取传统精华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和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人对自己身处的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得越透彻,他就一定会对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得越深刻。因此,要善于引导孩子从价值理念和工具技术两个层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猜你喜欢
客体信仰个体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