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杨
学校美育工作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个方面。中学生美育社团作为“在体验中审美”的重要平台,是课堂教学成果的体现和延伸,对班级课外活动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它不但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生动最鲜活的符号,也是校际艺术展演的主要力量。
在此背景下,建设美育意识浓厚、审美素养突出、专业技能扎实、活动开展丰富、育人特色鲜明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美育社团,对提升学校美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和审美素养,使其在社团日常管理和排练中能发现并挖掘美育元素,适时把握美育教育,对社团美育取得预期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 教师美的内涵
教师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自然、活力等)和人际美(礼仪、真诚等)。教师所展现的端庄、健康、有活力能给人美好的第一印象,更有助于保持教师长久的魅力。教师的语言和行为美也能在师生交往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内在美,主要包括人格美(如正直、善良等)和精神美(如责任、奉献等)。善良和责任感是人类魅力的起点,需要后天熏陶养成。“真善美”作为人类的共同价值体系,应该居于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底线位置。责任感是成功的基础,学生责任感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美,包括敬业美(如爱教、爱生)和专业美(如学识、能力)。教师的职业美最重要的体现是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同时热爱自己的专业。艺术教师不但要教学生艺术特长,更要与学生一起分享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以及情感,在艺术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2. 教师的审美素养
美无处不在,但需要发现的眼睛,这就是审美素养。教师的审美素养,除了依照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来塑造自己,更重要的内涵是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发现美、传播美、塑造美。教师要琢磨教学,追求教学艺术,这个过程就是提高审美素养的过程,让自己的课堂在形式上吸引人、情感上打动人、思想上启迪人,让课堂洋溢着真善美,发挥课堂美育的功能。
二、美育社团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 校外与校内教师的角色错位
美育社团教学中,师生之间技艺传授的过程必须伴随着情感共融,否则就不是完整的教学。由于艺术教师编制不足或者没有受过相应的专业训练,很多学校聘请校外的专业教师或者专业机构进行社团指导,而本校老师担当了辅助管理的角色。一旦外聘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不畅,或者忽视了情感交流,就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教学的美育功能,导致学生专业学习的驱动力降低。
因此,依靠外在力量组建的学生音乐社团,本校老师需要尽可能发挥日常训练指挥的主体角色。如果学校与培训机构或专业老师有长期合作关系,对保持社团教学的正常稳定有帮助,否则可能影响老师对团员的了解和社团音乐风格的形成,不利于社团的水平提高和美育成效。
2. 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本末倒置
随着复合型人才观的深入人心,不仅学校在倡导“五育并举”,家庭也致力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美育对学生心智、情操、人际等各方面的促进毋庸置疑,然而受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影响,在获奖、升学等短期利益前,某些家长在孩子才艺学习的动机中抛开了兴趣与天赋,而把获得某种资格当作重要目标,其结果是不少老师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态,只注重学生“術”的习得,忽视了其内在素养的提高。能够熟练演奏几首乐曲但基本功偏弱的现象,在器乐类社团招生中尤其常见。有些学生在短期目标达到后便放弃对美育项目的持续学习,专业课中断,排练课缺席,很快表现出能力不足,同时引起其他成员的心态失衡。
如果不是因为爱好而学习,社团就必须设法让学生因为学习而爱好,从而激发其潜力。勤奋可以造就卓越,反过来卓越也可以激发勤奋。实践证明,在一个优秀的乐团,每个乐手融入整体的速度更快,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正向激励。“耳濡目染,不学以能”,正是这个道理。
3. 社团规模与质量的艰难取舍
目前中小学生的音乐社团训练水平参差不齐,音色、音准、节奏、层次等基本音乐素养不够理想,而提高又需要较长时间的精雕细琢。因此有些社团走入误区,追求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在音乐表现上却下功夫不够,限制了社团水平的提高。在中小学生器乐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某些乐团的人数很多,但成员个人水平悬殊,声音层次模糊,没有旋律主线,没有清晰节奏,没有优美音色。从普及性教育角度来说,这并无过错,但如果乐团的整体水平长时间难以提高,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在每个人都有强烈“贡献”动机的优秀群体中,暂时落后者不会滥竽充数,而是会奋起直追。吸收优秀的成员,建设优秀的社团,以其积极向上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出类拔萃的成绩营造社团文化,辐射他人,这是美育社团在学校美育中的应有功能。
4. 排练教学的随意性胜过持续性
排练教学的持续性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其要义是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学习节奏的持续性、学习感觉的持续性。这三者存在递进关系,后者的保持一定是以前者为前提。
授课时间的随意性对学生社团的发展是个重要障碍。有些外聘老师经常调整授课时间,甚至外聘机构随意更换授课老师,这降低了授课的严肃性。更糟糕的是,部分学校没有持续性训练,只是针对演出或比赛“临阵磨枪”,这严重违背了美育社团发展规律。随意性、突击性的练习不但不能保证演奏水平,还会产生审美疲劳,并给学生造成音乐学习不重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伤害了艺术美育,对学生的认知与实践态度的伤害更是难以弥补。
三、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 校内教师是社团发展的主体力量
让社团的教学和训练回归学校,只有校内专业教师成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力量,校外专家作为社团教学的有力支撑,才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据了解,日本学生艺术社团具有很高的水平,其成员大多有自发的兴趣,乐团事务大多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强调以老带新,由本校具有专业水平的艺术老师作为乐团指导。这种做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gzslib202204032213在很多领域,我国学生的单项技能水平可能很高,但整体实力却落后于人。学生器乐团队的发展也存在这种现象。在音乐交流过程中不难发现,我国的学生团队合奏水平跟国外高水平有差距,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对提高整体水平有积极意义。
广铁一中管乐团在2003年推行以老带新,在乐团精神和演奏技艺上起了很好的传承作用。2006年以后学校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合奏课的指导,但声部课和日常训练主要由校内指挥完成。
2. 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學生在学校的成长路径,除了学校的规划、老师的指引,家长的参与决不能少。需要让每一位家长明白,这个社团是个什么样的集体,学生在这里能够收获什么。家长的支持,对挖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力至关重要。
从美育角度出发,学生在社团当中要感受到价值,体验到满足。老师要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对社团倾注了多少感情和心血,学生们就能付出多少热爱和努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需要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或展演来体现学习的成果,满足学生们获得认可与尊重的心理需要,从而愿意为此付出更多。
我校管乐团近十五年来参加了十余次重大交流与演出活动,极好地促进了乐团的良性发展。乐团成绩的创造者是学生,他们优秀的习惯和卓越的成绩不但持续激励了自己,而且开创了很好的风气,营造了很好的氛围。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乐团成为兄弟姐妹,交流音乐和心灵,并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朋友。
3. 择优取材并因材施教
艺术社团招生时,评估一个学生的艺术才能,首先是艺术基本素养,其次是技能掌握水平,还有合作意识、自控能力等非技术因素。尤其在器乐团队中,多达几十个细分声部,存在着精细的角色划分,乐团既是一个整体,每个成员又是独立性很强的个体。无论哪一个成员的演奏不到位,都会影响整体音乐效果,增加团员的挫败感,降低自信和自我预期。
每种乐器所需要的个人条件不同,每个成员的个人性格也不相同,有人喜欢个性化的表演,有人擅长团体性的合作。乐器演奏技艺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达到,团队中的默契更需要熏陶和磨合。持之以恒地因材施教,不仅能使乐团成员提高演奏技巧,培养其团队意识,也为乐团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4. 坚持规范日常训练
管乐器的演奏对乐手的体能、气息、协调性等身体条件要求颇高。因此,中小学器乐社团的身体素质训练、音乐素养训练与乐器演奏训练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我校管乐团从2007年开始系统组织团员们进行身体练习。由团长和声部长负责,每周进行四次按一定节奏呼吸的慢跑练习。现在每个团员都养成了良好的身体训练意识和习惯,比如坚持跑步。乐团的声部练习基本由声部长带领和实施,只要声部人员达成一致,除了上课时间,管乐排练室几乎可以随时开放,成员到位后便能随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