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元素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2022-04-03 21:13邵小紧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邵小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地位得以逐渐提升,并且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为此,教师应坚持“生活即教育”的原则,立足于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寻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契合点,进而促使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并实现自身多种素养的提升。

一、融入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依据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但是这种模式常常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基于此,在融入生活元素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选择与其相关的生活案例,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案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芳芳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女孩,不怎么喜欢与同学进行交流,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平常,芳芳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玩。时间一长,芳芳的朋友越来越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针对这一生活中的案例,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促使学生以良好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联系时事热点,强化课堂教学

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实现理论知识的运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的教学中,在融入生活元素的时候,笔者引入时事热点“81岁老人被‘抛弃美国机场三天”,引领学生围绕这一家庭关系展开分析。

另外,在开展有关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了“滴滴打车问题”“留学生江歌事件”等,促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深化了所学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全面发展。

三、开展生活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从教学目标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健全的人格,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在融合生活元素开展教学时,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教学,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进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依据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积极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到孤儿院看望孤儿等,还可以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参与到植树活动中等。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强化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

四、回归生活,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后作业设计形式,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精心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在生活化课后作业中,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例如:在关于“孝道”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就可布置学生在课后给妈妈洗洗脚、给爸爸捶捶背等作业;在有关法律的内容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就可布置学生以“身边的交通法规”为主题,引领学生展开实地调查,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交通标志画出来,并明确具体的含义。如此一来,通过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不仅丰富了课后作业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使學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多种素养。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