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梁云,郑婵
摘要: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是大学培养科学思维和信息素养的启蒙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文章以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数据库应用》为例,构建融合思政元素的三维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挖掘思政元素和设计思政案例,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师生互动方式改革增加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情感认同。采用测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学生的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水平均有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计算机通识教育;数据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3-0161-0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为了贯彻这一“三全育人”教育指导方针,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2-4]。课程思政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大学通识课程改革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5]。作为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是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启蒙课程。这类课程面向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正是养成价值观念的敏感时期,同时学生受众数量广,因此非常适合开展思政教学。
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数据库应用》为例,探索如何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开展多维教学改革实践。依托计算机通识教育课堂,将学生的德与智培养有机融合,为“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同时也为其他类型的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例。
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具有知识面广、逻辑性强、注重实践性等特点。如果是在课堂上生硬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互联网+” 教学模式将越来越普及。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渴望和教师更多地平等交流,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以上现状对如何顺利开展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在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上找准切入点,恰当地融合思政元素?如何设计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促进知识和价值观的双传递?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方式三维教学改革,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挖掘课程隐性教育功能,形成具有思政元素的新教学大纲,设计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课堂“你讲我听”教育方法,引入翻转课堂方式[6]激发学习兴趣,应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师生互动模式改革,构建课程思政的互动情境,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最终达到价值观同频共振效果。
3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高校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通识必修課设置了不同类型,比如程序语言类、数据库类、计算机网络与网页开发等等。本文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数据库应用》为例,该门课涵盖了“计算机文化基础”+“Access数据库”两大教学模块。
3.1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改革分为三个步骤,如图1左上所示。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首先需要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将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政教学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思政教学培养分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科学素养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再细分3个思政子目标。每个思政子目标再绑定一个专业知识点,挑选时尽量做到“显性”的专业知识传授和“隐形”的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本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合设计如表1所示。
完成顶层设计后,接着针对每个思政教学子目标进行案例设计。比如:在介绍图灵机模型时,引申讲讲图灵奖首位亚裔获奖科学家姚期智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讲解字段有效性规则时,点评一下时事“西点军校惊天作弊案”,教育学生养成“尊重规则”的职业操守,洁身自好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在讲VBA的循环结构设计时,可以谈谈让同学苦恼的英语考级背单词,编写一个循环结构来对比复利效应的惊人效果,以此鼓励同学每天多努力一点点。
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了9个思政微课视频短片、辅学课件和习题,形成一个思政教学资源库。学生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下学习,也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自学。学生们长期浸润在思政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的训练。
3.2 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部分思政模块引入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翻转课堂”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回家练习。混合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先通过线上自行课外完成知识学习,线下课堂主要变成了师生的互动场所。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面以“复利效应”的思政教学为例,展示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如图1右上所示)。
第一,课前自学。首先让学生访问线上教学资源,观看一段 “人生的复利效应:循环结构”微课短视频,了解什么是复利效应以及如何运用复利效应。比如,张三同学为英语四级考试准备背单词,第一种方案是每天背1个单词;第二种方案是第一天背1个单词,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背1个单词。经过1个月后,两种方案背单词的数量差异多少?然后给出VBA循环结构的辅学资料,请同学试着编写一个循环程序帮张三同学计算一下。经过课前自学,学生对复利效应和循环结构基本了解,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独立完成程序编写。
第二,课内探究。在线下的面授课这时要翻转课堂,探讨课前留下的问题。让同学讨论下这个循环程序设计的思路,展示自己的程序代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代码和优化代码。通过程序运行,展示两种背单词方案的惊人差异,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复利效应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第三,课后巩固。根据同学们的课堂发言,布置一个和“复利效应”有关的循环结构的课后作业,师生课后在课程QQ群可以继续交流编程心得。学生随着程序调试成功体验到成就感,让同学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思政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实践发现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比较多,需要学生有较高的配合度。因此该种模式更适合针对一些话题度高的思政元素或专业性强的知识点开展。
3.3 师生互动模式改革
高频次、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7]。思政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营造互信的师生关系,促进价值观的交流与传递。本文的师生互动模式设计如图1下所示,分为“设立互动目标”“构建互动情境”“联合多种互动方法”三个方面。接下来以“团队协作”教学目标为例进行说明。
设立互动目标:为了让同学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设立互动目标“单打独斗/团队合作的对比”。
构建互动情境:结合专业知识点“宏的设计”设立问题,如果要清除掉所有数据库表的数据,是逐个删除好还是一键删除好?如果一键删除要怎么设计这个宏?在这个宏中,宏操作之间考虑有什么关联?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兴趣,演示两种删除方案,对比它们的执行效率。直观的对比让学生对“团队协作”很容易产生情感认同。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在期末复习中开展“团队协作”,鼓励和好朋友结对子制定复习任务。
联合多种互动方法:除了理论课的课堂讨论外,师生交流的途径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例如可以在线发起群投票,让学生实时反馈对知识点的掌握,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实验课在实验机房为学生提供点对点的指导,增进师生感情;在课程QQ群对优秀作业进行贴图展示和点评,增加学生的荣誉感等。
3.4 教学效果分析
在开展完一轮课程思政教学后,采用测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在测验中,出题尽量和思政元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比如窗体的测试题如图2所示,题目以防疫志愿者数据库来考查学生对窗体操作的掌握,出题内容贴近时事。通过测验得分率统计约90%的同学对融合“思政”元素后的专业知识点掌握良好。课程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则显示,约81%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约74%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职业素养,约65%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有一定提升。这一结果表明本文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可行,达到了思政教学目标。学生针对“思政”教学的改进意见,则主要集中在“思政教学内容扩充后会加重课程负担”“新教学模式占用课外时间多”等。这些建议将作为开展下一步深化思政教学改革的依据。
4 总结
为了响应国家“三全育人”号召,顺应“互联网+”和新冠疫情时代背景,本文针对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数据库应用》,构建了结合了“思政”元素的三维教学改革方案。教学实践证明只要合理地融合思政元素,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是对计算机通识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的一次有益探索。
另外,在本次教学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思政元素的设立标准、思政和专业知识结合的粗精拿捏、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定量评价、混合式的“翻转课堂”模式导致师生的工作量显著增加等。未来的研究工作将围绕以上问题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刘云山讲话 王岐山张高丽出席[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张拥军.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1(S2):35-37.
[3] 何春元,李林原,杜鹏,等.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挖掘-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 教育研究, 20214(2):55-56.
[4] 张勇,胡诗朦,陆文洋,等.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以“环境问题观察”MOOC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6):34-38.
[5] 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9(5):38-43.
[6] 王星,徐影.“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的构建模式与运行逻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2):139-144.
[7] 李騰子,蒋凯.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提升高校教学效果[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46-48.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