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较早进入人口深度老龄化的中国城市。近年来,上海在应对养老难题的实践中,“智慧养老”被频繁提及。那么,智慧到底“智”在何处?
几个月前,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试点的智能水表登上热搜。“设备以预警功能为主。老人12小时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后,智能水表会向街道的‘一网统管’平台报警,平台将信息立即反馈给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将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江苏路街道岐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
88岁的张奶奶已经安装了这套设备,她十分满意:“我有一阵子去亲戚家住,长时间不在家,社区发现不对,主动给我和孩子打电话。”街道不仅免费为她安装,而且定期上门更换电池。
在走访中,笔者发现智能水表的安装比例较低。后续几批正在启动中。而各方主体有自己的顾虑和考量。
首先,并非每一位老人都愿意安装。一位老人家属表示,她已给老人家里安装了24小时运转的摄像头,在她看来,水表和门禁反应时间过长。
其次,社区内的老人们对这套智能装置的知晓率较低。
再者,并非所有老人都能安装,目前优先倾向于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
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打造的“为老服务智慧平台”,免费为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安装专属电话。平台通过电话,每3天对老人进行一次主动关爱。若联系不上老人,平台工作人员会联系老人家属、居委会干部上门查看。
更重要的是,每台电话机都有一个红色的“一键呼救”按钮,同时配有随身携带的遥控器,若老人发生意外,可立即按下电话机或遥控器上的红色按钮,第一时间向平台求助,平台会立即联络社区干部上门查看,或呼叫120急救车。
类似的“智能电话机”,在上海已有许多尝试。
笔者查看了天与养老上海分公司的几条电话记录。其中一通电话显示来电人为宝山区张庙街道通河二村的李奶奶,电话中一直有人喊“救命”,话务员立即联系居委会,但无人接听,又联系110上门查看,原来李奶奶出门买菜时,老伴王爷爷一人在家摔倒,他立即按了紧急呼救键联系平台求助。
电子屏幕页面还可以搜索到老人们之前的各种服务求助,如询问医院信息、养老机构信息、药店信息,咨询出行路线、政策法律、房产信息等,甚至有老人心情不好,打电话就为了与话务员“唠家常”……
为了了解一个闭环管理的智慧养老体系如何运作,记者来到上海余山脚下的泰康之家·申园。社区分为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康复医院。
在泰康之家的养老服务系统随机点击一位老人,可立即显示他的基本信息、健康评估、既往病史、体检报告、医院就诊记录,服用过的所有药物列得密密麻麻。医护人员未来还可通过智能电视提醒老人,该吃药了、该打针了、该体检了、午餐少吃红肉等。
每位管家手机上都有一个管理用的应用程序。居民进出房门、去餐厅进餐、参加娱乐活动等,每个活动节点后台均有迹可循,可追溯行程轨迹。一旦发现问题,管家立即上门查看,或进行智能定位。
怎样的智慧养老服务比较合理?天与养老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袁江枫总结为3点:首先是便捷易用,太过复杂的智能设备老人用不来。其次是无打扰,老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关键时候能派上用场。最后是服务,尤其不能缺失后台人的服务,“‘智慧养老服务’,人的‘服务’才是第一位”。
“技术连接只是一个开始,背后还涉及一系列复杂体系,需要政策打通和顶层设计。比技术更难的,是背后的系统和‘平台服务’。”上海社会科学院长期调研养老问题的研究员张结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