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职业大学 杨霜
法治社会是当下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每一位公民在社会中的行为都受法律保护,同时也会被法律限制。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进行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个人法治素养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融媒体时代下,人们的语言以及行为都会通过媒体无形中放大[3]。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在出现相关问题的同时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影响。
法治是时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约束道德无法体积或是无法管束的部分[4]。法治意识是每位公民必须要具备的意识[5]。只有每一个公民都具备法治意识,才能确保法治社会这一目标能够尽早实现。这是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承担的义务。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治意识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未来国家和社会的法制建设状况,必须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正确理解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不断提升法治素养,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有很多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但是却很少主动了解与法律相关的知识,一方面这些知识较为枯燥,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思政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学生能够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的唯一途径[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促使自身增强法治意识,使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知识储备更加符合当下融媒体时代的要求[7]。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引导学生以法治精神为指导,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等思考和处理问题,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见图1-2。
图1 法治宣传教育讲座
图2 法治宣传周
思政课的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多,思想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比较单调乏味,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不高,上课难以进入状态,也不愿意在这门课程上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会感觉到比较困难,而且很多教师课程讲解比较模式化,讲述的内容也不够全面,所授法律知识碎片化,不成体系。在法律模块知识讲解的时候仅通过引用案例教学,不足以覆盖大部分知识点,学生参与度不高,更难以通过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形式单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知识点的讲述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和无趣,除了法律专业或是思政专业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有限,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法治意识培养的效果自然无从谈起。
在融媒体时代,要让学生提高法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做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约束自身行为,促使自身形成较高的法治素养。但是高校目前思政课中法治素养教育多偏重于理论内容的讲授,欠缺实践活动,更欠缺各种媒介的深入融合未充分发挥教育实效性作用。
思政课程在高校大都属于公共课程,部分学生存在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公共课的考试形式以及级别评定形式特殊,学生学习压力较轻,因此存在轻视思政课的现象;另一方面思政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十分乏味困难,难以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再加上学情不同,课程评价体系难以建立。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法治素养教育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需要打破学生对思政课的固有认识,改变思政课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增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课程内容,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其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必须要注重学生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将法治观念深深植入学生心中。最后,教师如果只是单纯进行理论讲述,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发挥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反而会因为重理论轻实践,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将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深入学生的心中。因此教师在法治教育中需要引入现实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提高法治教育课堂质量。教师宜选取贴近师生学习生活,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
媒体相互交融,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新闻媒体当前信息传播的内容以及速度是基本一致的,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体现着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总体水平,关系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
发挥融媒体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体现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拓展课程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到相关知识。
例如当前在教学中主要使用的形式有模拟法庭、角色扮演以及合作学习等,在实践教学中将这些活动录制下来,在学校平台上进行播放,发挥“融媒体”的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讲,这种实践活动性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引发学生对于思政课法治内容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通过具体扮演法庭中的角色,“亲身”体验真实案例,学生不但会加深对于课程知识的记忆,而且会进一步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提升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辅助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案件内容进行重现,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关注法律知识内容。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制作相关视频、案例集等,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
思政课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课堂上,更应当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之中。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大学生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融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因为信息在融媒体时代的流通速度会更快,涵盖的信息内容也更加全面,学生面临的信息轰炸以及不良新闻的概率在增加,大学生尽管已经具备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个体性思想,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仍旧会出现好奇心过剩或是无法抵御诱惑的情况。
这样的问题一旦发生,会对学生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帮助学生重塑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这一途径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进行法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在融媒体时代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对于法律的重视程度,除了在课堂上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学习一些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做知法懂法守律的新时代人才。
知法懂法守法也是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所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针对性以及专业性比较强,尽管大学生相较于其它社会阶层,文化水平以及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知识水平只是个体的一方面表现,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并不意味着学生的道德素养较高,以法治为导向,让学生了解并清晰法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任务。
大学生首先是一名公民,遵守法律是所有公民的义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上述两个例子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大学生犯罪屡见不鲜,除了大学生自身素质之外,学校教育未能正确引导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现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不仅仅是知识水平要求,还包括道德素养要求,作为学校学习与社会工作之间桥梁,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特别是法治意识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大程度避免上述案例的悲剧发生,使学生素质能够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相符合。
上述两个案例属于悲剧案例,悲剧总是让人刻骨铭心,悲剧的根据在于一些学生始终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在面对问题时要理性面对世界,保证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准绳,不能碰法律的红线,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
总而言之,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发展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无处遁形。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规范自己行为,牢固树立法治意识。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要使用有趣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让思政课程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尊重法律权威、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用法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