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早期活动量表指导临床护理对胃肠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分析

2022-04-02 13:24莫翠珠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30035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胃肠血流下肢

莫翠珠(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350)

胃肠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直肠癌、结肠癌、胃癌等,疾病发生率在近年来不断攀升,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为环境污染、基因遗传、免疫功能降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对于胃肠癌的治疗,早期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切除肿瘤组织,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改善生命质量。相关研究表明,胃肠癌术后患者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0%-60%,可造成下肢水肿、疼痛等,严重时造成肺静脉栓塞,可影响预后[1]。胃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大,术后1d发生率为50%,术后2d为30%,部分患者在术中便可形成静脉血栓。术后深静脉血栓指的是深静脉血液异常表现,恶性胃肠癌手术与肿瘤均能够激活凝血,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该并发症可破坏器官与组织细胞生理,显著增加了肿瘤扩展、转移的风险[2]。为降低胃肠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风险,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机体预后,临床应选择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予以患者更为有效的护理照顾。针对胃肠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实施研究,发现早期开展活动,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促进术后康复。本文进行对照性研究,遴选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92例胃肠癌患者为对象,旨在评价早期活动量表+常规护理对于患者的影响,现就研究内容与结果实施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起止时间段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研究对象遴选于我院治疗的92例胃肠癌手术患者,应用方便抽样法实施分组,组别涉及对照组(n=46)、研究组(n=46)。统计资料得知:研究组中,最大年龄是78岁,最小为34岁,均龄(56.02±3.65)岁;病程为3-7个月,平均(5.04±1.24)个月;男女患者占比为25/21。对照组中,最大年龄是77岁,最小为35岁,均龄(56.08±3.43)岁;病程为3-7个月,平均(5.08±1.31)个月;男女患者占比为24/22。应用SPSS23.0软件对比组间基线资料,确定无差异,P>0.05。

1.2 研究标准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通过口头宣教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相关同意书;患者诊疗资料保存完整;对于研究项目与患者诊疗资料进行保密;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均通过病理活检确诊为胃肠癌;均无手术、麻醉禁忌证。

剔除标准:剔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既往存在下肢骨折、既往存在静脉血栓病史、临床诊疗资料不全、精神类疾病、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卧床不起等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内容为:①护理评估。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依据结果划分成高危、中危、低危三种级别,重点对于中高危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帮助树立风险意识,使其正确对待DVT风险,促进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评估结果显示,引起胃肠癌手术患者术后DVT的原因主要为体位、麻醉、术中气腹、肥胖、年龄等。为降低麻醉、手术造成的过度静脉扩张与血液瘀滞,术前2h协助患者穿戴弹力袜,有效改善下肢静脉回流。术前、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有效降低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回流。②健康教育。术前对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详细讲解胃肠癌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手术治疗优点、预后情况等。告知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原因,明确DVT危害,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在宣教过程中讲解手术注意事项,进一步提高配合度。③心理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为其介绍医院环境、就诊制度、医疗资源等,协助完成各项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动态,予以针对性疏导,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促进其不良情绪缓解。护理干预期间始终保持微笑,以和蔼、亲切的态度取得患者信任。④高危护理。收集全部患者资料,对于高危患者进行干预,例如体重指数较低者,需增加营养物质摄入量,血压较高者严格控制血压水平。

研究组采取早期活动量表+常规护理,术后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卧位,术后2h可开展早期活动,主要措施为:①术后2h内。帮助患者使用腹带,垫高脚后跟,与床面呈15°-20°。患者麻醉完全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床头抬高30°,被动活动后足部,主要为踝关节被动跖屈、背伸、内外翻转等,每次运动15-20min,各动作15-20次。②术后4-6h。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对于双下肢肌肉进行被动运动,屈伸膝关节,按摩股二头肌、腓肠肌、股四头肌,时间为3-5min,按摩时遵循自远端关节至近端、大关节至小关节的顺序。③术后1-2d。及时对肘部关节、肩关节进行运动,鼓励主动坐起,每日2-4次。床头抬高45°-60°,下肢垂于床沿,结合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鼓励并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双下肢肌肉,包括股二头肌、腓肠肌、膝关节、股四头肌,运动时间为10-20min,每日2次。④术后3d。可鼓励患者主动起床,坐起步骤为坐起1min、床边站立1min、床沿运动10-15min。依据患者体质进行病房内活动,独立完成个人卫生,鼓励进食、穿衣、洗漱等。⑤术后4d。增加床上坐起次数,每日3-5次,床下活动时间延长至10-15mim,在家属搀扶下可到病房外活动,每次10-15min,以不感觉疲劳为宜。

1.4 观察指标 ①DVT发生率。统计并对比各组患者DVT发生率,应用超声扫查下肢,确定DVT发生情况。②下肢静脉血流情况与血液流动学指标。检测各组患者护理后下肢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对比各组患者护理后的下肢血液流动学指标,主要为下肢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③预防知识掌握度情况。为患者发放科室自制的DVT预防知识问卷表,问卷内容是危险因素、发生原因、临床症状、预防措施、自我监测,评分与预防知识掌握度呈正比。④护理满意度。全面评估护理工作,以自制量表分析护理满意度,量表克伦巴赫系数为0.842,单项评分是100分,分值与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评估内容为服务态度、人文关怀、环境管理、手术指导、健康宣教、技能操作、护患沟通、风险评估。⑤凝血功能。对比各组护理前后PT(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PLT(血小板)、Fbg(纤维蛋白原)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工作,计量资料(DVT发生率)通过相对数表示,即“[n(%)]”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下肢静脉血流情况、下肢血液流动学指标、预防知识掌握度情况、护理满意度)通过“±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VT发生率 研究组术后发生1例DVT,发生率为2.17%,对照组发生6例DVT,发生率为13.04%,组间差异明显(χ2=4.152,P=0.041),P<0.05。

2.2 下肢静脉血流情况与血液流动学指标分析 研究组护理后的下肢血流峰速度为(46.61±4.39)cm/s,对照组为(44.72±4.53)cm/s,t=2.032,P=0.045;研究组护理后下肢血流平均速度为(27.64±2.85)cm/s,对照组为(25.48±2.73)cm/s,t=2.712,P=0.000,两组间下肢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组护理后的血浆比黏度为(1.43±0.19)mPs/s,对照组为(1.57±0.21)mPs/s,t=3.352,P=0.001;研究组护理后的全血比黏度(4.21±0.23)mPs/s,对照组为(4.72±0.25)mPs/s,t=10.182,P=0.000;研究组护理后红细胞聚集指数为(9.23±0.24),对照组为(9.71±0.22),t=9.999,P=0.000。两组间下肢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 预防知识掌握度情况分析 预防知识掌握度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间DVT危险因素、发生原因、临床症状、预防措施、自我监测评分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预防知识掌握度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预防知识掌握度情况比较(±s,分)

组别(n=46) 发生原因 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 自我监测 预防措施研究组 93.32±2.43 92.18±3.04 90.43±2.43 92.54±3.46 91.23±2.43对照组 91.41±2.39 90.17±3.55 89.43±2.46 90.54±3.43 89.45±2.35 t 3.383 2.949 2.806 3.249 3.072 P 0.001 0.004 0.006 0.001 0.002

2.4 护理满意度评价 研究组服务态度、环境管理、健康宣教、人文关怀、技能操作、手术指导、风险评估、护患沟通评分均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比较(±s,分)

护理质量 研究组(n=46) 对照组(n=46) t P人文关怀 93.25±3.43 91.24±3.64 2.725 0.007服务态度 92.37±3.59 90.43±3.83 2.506 0.014健康宣教 94.32±2.41 92.52±2.58 3.457 0.008环境管理 92.24±2.26 90.62±2.53 3.238 0.001技能操作 93.53±3.39 91.49±3.35 2.903 0.004护患沟通 90.61±3.52 88.73±3.65 2.514 0.013手术指导 91.28±3.41 89.64±3.29 2.347 0.021风险评估 90.45±3.43 88.35±3.47 2.919 0.004

2.5 凝血功能分析 研究组与对照组间护理前的PT、aPTT、PLT、Fbg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各组凝血功能均明显改善,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3分析。

表3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分)

表3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分)

护理质量 时间 研究组(n=46) 对照组(n=46) t P PT(s) 护理前 12.93±3.27 12.95±3.16 0.029 0.976护理后 16.53±2.64 14.72±2.59 3.319 0.001 aPTT(s) 护理前 27.64±5.70 27.46±5.59 0.152 0.878护理后 34.27±4.37 32.09±4.61 2.327 0.022 PLT(109/L) 护理前 102.37±15.27 102.51±15.46 0.043 0.965护理后 153.28±30.28 138.82±31.02 2.225 0.028 Fbg(g/L) 护理前 3.57±0.89 3.52±0.87 0.272 0.785护理后 2.75±0.63 3.05±0.69 2.177 0.032

3 讨论

近年来,胃肠癌的临床发生率不断攀升,结肠癌、胃癌、直肠癌均为临床常见胃肠癌,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并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造成该疾病的发生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癌前病变等[3]。手术为治疗胃肠癌的主要方式,可切除肿瘤组织,改善机体健康状态,延长生存周期。手术为创伤性治疗,腹部肿瘤本身存在出血坏死后的外源性、内源性凝血活酶,极易造成术后深静脉血栓[4]。腹部手术可对机体产生创伤,创伤后释放组织代谢产物,可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受麻醉影响,血液成分与凝血活性均有改变,可进一步诱发DVT。发生DVT后,可向整个深静脉主干扩张,因此需积极进行治疗,避免影响手术效果,延长康复时间[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DVT发生率为2.17%,对照组为13.04%,研究组下肢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较高,下肢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低,各项预防知识掌握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较高,PT、aPTT、PLT水平较高,Fbg水平较低。以上研究数据表明,予以胃肠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量表+常规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情况及血液流动学指标恢复正常,有效降低了术后DVT风险,同时该种护理模式还可提高患者对于DVT预防知识的掌握度,护理满意度较高[6]。术后早期辅助患者进行双下肢活动,可提高机体血流速度,促进静脉回流,预防血液瘀滞,可有效保持下肢肌泵功能[7]。本研究针对胃肠癌患者术后耐受力与体质,制定了早期活动量表,术后2h开展相关活动干预,依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改变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地实施活动干预,有效降低了术后DVT的发生[8]。针对研究结果实施分析,发现早期活动量表能够量化术后活动情况,可针对个体开展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执行能力以及护理人员监督能力[9]。以常规护理为基础,术后对患者进行早期活动量表指导,可为其提供具体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护患交流更为频繁,有效预防了术后DVT,同时还可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术后恢复[10]。

综上所述,对胃肠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活动量表+常规护理具有理想的护理效果,可有效降低DVT风险,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情况及血液流动学指标,同时还可改善凝血功能,促进患者DVT预防知识掌握度与护理满意度提升,临床应用价值理想。

猜你喜欢
胃肠血流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