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四度”策略

2022-04-02 07:15王相怡
江苏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四度美术传统

王相怡

“文化理解”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可以解读为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虽然涉及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较多,然而学生真正观察、感受、接触和体验传统工艺的机会并不多,因而在真实情境中深入探究、理解美术作品和文化之间的内涵关系与文化多样性的素养不足。为此,笔者积极探求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策略,力图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1]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概念及教学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古代人民的造物技艺,是人们关于衣食住行的艺术表达。传统工艺美术在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中占有一定比重,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传统工艺美术课堂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传统工艺美术类的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缺少系统性,其术语过于专业,与学生的生活缺乏联系,导致教师讲述起来有一定困难,学生难以理解;二是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侧重于技艺和理论的讲授,削弱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实践性与人文性,学生不能充分感知传统工艺的魅力,缺乏学习兴趣;三是教师对于传统工艺的教学缺少创造性转化,一味追求材料和作品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传统工艺背后的智慧匠心。

二、传统工艺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在传统工艺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改变,形成传统工艺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让学生深层次理解作品和文化的关系,以达到培养学生尊重多元中华文化认同感、引发学生自觉认同的目标。[2]

1.以单元课时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

传统美术课以单课时教学为主,主张“一课一得”,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较分散,学生体验不够,达不到深度感知文化精神的层面。而实际上,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跨课时的,甚至是跨学期、跨学年的。教学设计应该打破课时主义的束缚,从单元设计的高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统整。

因此,有必要打破教材中原有的碎片化编排,将内容相近的课进行统整,对学科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富有层次的学习单元群。例如,苏少版《美术》教材八上第七课《泥土的味道》可与八下第一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统整成一个探究单元“土与火的艺术——泥文化”。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学习顺序,例如,我们可以在欣赏泥制品后,带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创新泥制品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可以围绕泥制品的功能及制作技法,把“民间泥玩具”“陶器”“瓷器”进行统整,将“民间泥玩具”的学习作为核心单元,“陶器”“瓷器”的学习作为延伸单元。从欣赏评述单元到技巧掌握单元的学习,亦是从“单课时”到“单元化”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认识课程间关系、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泥制品的认识不断加深,学习思维得到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得到强烈激发。

2.以问题驱动挖掘教学过程的深度。

由于美术学科追求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注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但也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导致了美术课堂对师生互动环节的弱化。对此,美术课程标准给出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传统工艺美术课堂主张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工艺方法及工艺流程来感悟传统工艺。这类课涉及技法知识点多,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过程,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把学生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加强其对工艺品的特性、制作技法、创意等关键问题的关注。

在《泥土的味道》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真实的学习意向,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每一环节的核心问题,精心设计一连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子问题,形成问题串,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动学生主动探索、辨析修正,引发高阶学习和深度思考。如针对“了解陶艺作品的制作技法”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核心问题和相关子问题。

表1 “了解陶艺作品的制作技法”问题串

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是知识点所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充分考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对传统工艺美术知识点的已知部分、困惑部分和需求部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核心问题,再对其进行分解,让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展开探究学习。问题越精准,方向越明确,感悟越深刻,学生越容易在思考中总结反思。这样既提升了学习效果,也容易激发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能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类型课的学习方法,助推深度学习,落实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路径。[3]

3.以真实情境激活教学场域的维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对于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动机等具有一定影响。教师应随时代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当地充沛的馆群文化资源展开教学。以泥制品技法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本地博物馆、美术馆中的泥制品,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探究,帮助学生从实物、实景中领略艺术文化的工匠精神和馆藏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借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线上学习媒介越来越丰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开始在数字化平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了中国教育数字化的进程,我们可以通过QQ、微信组织教学,借助数字平台模拟学习场景,结合应用程序、微信小程序等工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这些媒介能在虚拟情境中实现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整体观摩和细节分析、线下学习和线上拓展的统一,帮助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认知层面的转变与提升。[4]

例如,对于泥制品的拓展欣赏,笔者选择了“数字故宫”这款小程序,带领学生在数字文物库中近距离观察、感受泥制品文物;在对陶瓷的讲授中,引导学生借助Pottery(陶瓷制作)程序模拟泥制品创作,更为直观地了解陶瓷工艺的制作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中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实践体验的缺憾。

贯通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全景式育人场域,打破了固有教室的局限,实现了具有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征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碰撞,方便学生主动收集传统文化学习的资源,帮助他们建立起文化与生活的联系,体悟传统文化之美,感受人文价值。

4.以多元视角引发教学评价的温度。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指导反馈的功能,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评价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由于传统美术工艺课堂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重点常围绕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展开,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多以识记和练习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泥土的味道》一课的教学评价,笔者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从知识技能的习得看,评价学生是否初步了解了泥土的特性和泥塑的基本制作技法;从探究能力看,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自主实践探究获取知识的技巧;从核心素养看,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对陶艺作品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培养文化理解打下基础。

(2)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方面,传统工艺美术课堂的作业可以是开放性的,如本课“追溯传统”环节的学习任务单、“拓展延伸”环节对泥制品传承保护的建议等。我们可以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资料搜集、知识整理、学习体会、心情日记、成果展示等),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性成果,将其作为过程性评价的支撑材料。

另一方面,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知识和技能应用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量化鉴定,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如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变化等。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所参照和调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3)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本课的过程和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方法、思维方式、情感倾向等方面的发展,寻找与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教育,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多元发展,激励他们成为一个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优雅生活者”。

美术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因此,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多采用表现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打破课程与教学中重知识讲授和技能传授、轻精神内涵的阐释与融合的现象,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学生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评价他们对知识技能迁移运用的能力,以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培养情况;引导学生真切感知传统工艺美术表现的独特韵味,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真正实现从知识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换。

以文化理解素养提升为导向的传统工艺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是核心,过程是关键,场域是重点,评价是灵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单元课时虽能统驭课程,但教师需对相应的课型、课时进行选择;问题驱动虽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但对学生、学情需充分把握;真实情境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应明确且集中;多元教学评价虽能指导“教”与“学”的行为,但也应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皆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以课标为方向,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导向,以统整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以高效的问题驱动作为抓手,以真实的情境场域作为资源,以多元的评价工具作为保障,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实现美术课程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四度美术传统
美术篇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做有“四度”的电视民生新闻
谈评课的“四度”
清明节的传统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