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嘉慧
[摘 要]通过对高考和教育本质与功能的探讨,分析了我国高考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考战略转型的基本思路,目的就是完善我国的高考教育体制,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是选拔和衡量人才的方式,是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考具有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也具有选拔社会底层精英向上流通、促进社会流动增加城市活力、维持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目前,很多学校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的倾向,如过分强调分数、育人功能的迷失、教学工具落后、教学方法死板等,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高考必须实现战略转型。
[关键词]高考;教育本质;功能;战略转型
一、高考的发展历程
1952年,新中国首次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在8月15—17日进行。“高考”一词首次出现,时间在8月15日—8月17日。1952—1965年,是中国高考逐渐建立和健全的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高考制度停止,高校停止以高考形式招生。直至1977年,中国开始恢复高考制度,至今一直沿用高考制度。高考是社会最公平、最公正、最认可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高考作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过许多次的变革,也正是每一次变革,说明了必须要制定相关完善的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考是为社会服务的。
二、高考的本质与功能
(一) 高考的本质
我国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一直坚持不断的改革,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说明了高考总是被赋予新的特点和新的时代特征。高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形式和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无论高考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变化,其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是选拔和衡量人才的方式,是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高考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1.从对象上看,高考始终向大众开放
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高考不分阶级,广大学子均可报名参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国家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从性质上看,选拔人才是高考的目的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中激烈的选拔和竞争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高质量的人才,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3.从地位上看,高考是终身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高考是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考的水平和质量对国民素质具有决定性的、持续性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渴求更高层次知识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更不可能持续发展。
(二)高考的功能
高考既具有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促进社会流通,选拔社会底层精英向上流通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来认识高考的功能:
1.育人功能
高考的育人功能可以理解為通过高考制度,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自己正确的“三观”,有自己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不会麻木冷血。
2.社会功能
高考的社会功能指的是高考通过刚性的制度机制,为社会底层精英向上流动提供保障,疏散其对社会资源分配机制所蕴积的不满,从而具有改变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秩序的功用。[1]
三、高考实现战略转型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高考本质上是关乎国家未来人才质量和规格的一次选拔活动,也是关乎国家公民文化和素养整体水平的一次教育评价活动,高考最终落脚到促进人的发展的重大问题上。[2]高考作为一种天然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利益分配的依据,是优势教育资源分配的依据。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因此,高考在履行育人功能和分配社会资源功能的同时,必须兼顾科学性和公平性。
(一)高考制度如何适应育人功能
由于高考是社会底层精英向上流通的主要通道,这就导致人们片面地追求高考的社会功能而忽视高考的育人功能。逐利的心态在教育中占了上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被抛诸脑后,在唯分数论的基础上“择优录取”。这就会导致高考逐渐僵硬化、应试化,高考背负了过重的社会负担。
(二)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如何实现平衡、协调
社会问题往往比教育问题更为复杂,也更为急迫,这就使得高考在面临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矛盾时,往往会选择先解决社会问题,再解决教育问题,甚至暂时牺牲教育问题来解决社会问题。因为社会问题更急迫、有立竿见影的解决效果,这就使国家有时会选择背离教育规律来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倾斜于哪一方都会导致高考功能异化,所以在二者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过于偏向高考的育人功能,将会特别强调科学选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再唯分数论,而是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社会的中高层阶级有着极大的优势,底层阶级和弱势群体以分数改变命运的方式行不通,向上流通的道路将被堵塞,阶级固化更加难以打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终会威胁到教育大计。
四、高考的战略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4]教育是一门科学,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改革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部的改革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因为短视使矛盾更加尖锐。回到现实的角度并从整体把握,试问我们的高考制度该如何变革?
(一)坚持党的领导,办人们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回归教育的本质,平衡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要关注人、回归人、走向人、成就人,逐步实现“以学生为本”,这无疑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思想变革。如果把高分看作教育目的,则是狭化了教育目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高考制度不断改革,以期在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二者中求得一个平衡。这就要求要设置合理的选拔制度,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本地的选拔计划,多元录取,注重人才引进,扫除底层精英向上流通的障碍。高考不仅是为了高校选拔成绩优异的人才,更是为了选拔我国发展的后备军、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高考培养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
(三)转变办学模式和理念
一项好的考试并不是告诉学生“做不了什么”,而是告诉学生“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考出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测量出每个人的潜质、兴趣、能力,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给予每个人以科学的评价和定位。[4]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考的战略转型须在转变高校办学观念,优化高校办学模式的前提下探索前行。高校办学模式转型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培训基地。根据自身的长处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二是实行校企联合办学,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多了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再眼高手低,有利于培养踏实、勤劳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以分数论成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灵活开放、选择多样的考试制度才是发展的趋势。高考不是要求学生面面俱到的平均发展,而是通过多方位的考查和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转型使高考成为选拔真正人才的工具,成为促进社会流通的动力,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真正做到教育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娄立志,张基惠.新高考本体价值之表达:评价理念、育人功能、人本取向[J].中国考试,2019(10).
[3]周彬.论高考制度教育功能的缺失与提升[J].教育政策观察,2009(1).
[4]戴家干.由考试到评价:创新型人才选培制度的內在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