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大教育 全课程 活课堂 高质量 新生活
“新生态学校”实验项目组联系人:
王占伟 手机:18610378011(微信同号)
张 欣 手机:13703889990(微信同号)
地 址: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
邮 编:471934
邮 箱:wljyyjy2017@qq.com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但能力的前提是心智,心智的前提是知识。所以,教学设定的事,即细化为课程内容呈现的教材,大致是因掌握了“知识的事情、心智的事情、能力的事情”,而串联递进、并联共进而来。教学媒介关系中牵线、撮合、指向性教学设定的事情,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知识性的事情,另一种是知识性递进加升到心智性成为一体的事情,第三种是知识性递进加升到心智性,又递进加升到技能素养成为一体的事情。这三种事情都要以终为始地通盘考虑、周延实施。
第一种事情,是经过识别、记忆就能够完成教学设定的事情。这类事情以終为始的终结点就在学习者个体的知识掌握层面。对学习者个体而言,获取知识并消化掌握,是形成个体能力的第一步。知识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知识,个体认知、掌握后就充实了个体;第二层次的知识,个体认知、掌握后还要内化为个体的心智能力,才能充实个体;第三层次的知识,个体认知、掌握、内化为个体的心智能力后还要支撑个体付诸客观世界行为后,才能充实个体。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这方面的知识太多太多,对每个个体生命来说,需要识记多少这类个体发展的指向归属性知识呢?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有一个定量和定性。这类认识世界的个体发展的指向归属性知识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地呈现给每一个学生,还要让他们系统而有序地博闻强识,当然要在教学媒介关系中创造出的快乐氛围中掌握。不要小看这一类事情,我们每一位正常个体的思维都是靠指向归属性概念词汇来完成的,它是我们开展心智活动和能力行为的基础。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由此可见,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而语言词汇的丰富、多维程度,决定一个人思维的丰富和走向,决定思维空间的“大”和“广”。我认为,指向归属性知识是一个人视野、格局的基石。
信息化时代,人们大多依托数字化而不再重视人的大脑的识记储存,这是一个误区,没有信息哪来的编码?没有储存哪来的思考?从教师、家长的角度看,还是要让学生在大脑中多多识记储存归属性知识。当然,要研究人脑和电脑互为分担、相辅相成一体化的个体发展的指向归属性知识体系,哪些归人脑识记,哪些交由电脑储存,人脑和电脑共融、共用,增加教学设定的以知识积累为目标的事情,这是一个方向,一个新命题。
第二种事情,是智力(心智)中的事。这类事情以终为始的终结点在学习者个体的智力层面。这一范畴的事情,不但要有知识层面的事情,即识别、记忆、浅层的理解,还要有观察、想象、判断等深层次的思考。所谓智力,是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所谓心智能力,是一个人对所掌握的某方面知识的内化,即个体内化了某一知识,达到了理解的程度,但还没有付诸客观世界的能力。一个人能力素养的前身不是知识而是智力,没有智力素养就没有能力素养。当然,一个人没有知识素养也不可能有智力素养。由此可见,一个人从掌握知识到具备能力,智力因素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一个人心智能力的大小,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在教学媒介关系中,心智能力训练的事情是如何安排的?教师讲授了某方面知识,就直指某方面能力的训练,对吗?不可取。而对某方面知识思考、理解了多少,怎样思考、理解和判断的,提供了哪些条件和平台,这往往是教学媒介关系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不随人类个体的消亡而消亡,而智力归属人类个体,随个体的消亡而消亡。人类个体指向性涉猎方面的知识,内化为某方面智力,这是教学设定事情里的一项内容,因为人类个体的智力决定人类个体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直接决定能力。所以,智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视,教学媒介关系中怎样优化智力生成的教学事情,需要进一步研发、实施。
第三种事情,是能力中的事。这种事情以终为始的终结点在学习者个体的能力层面。所谓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能够手脑并用齐参战地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能力的特征是个体主观条件付诸客观某项任务,能够圆满地完成。
能力的条件除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智力外,还应包括付诸客观的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我们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方面应试范畴的答题能力,其实,这一方面更多体现的是思维能力,而真正付诸客观的是动手能力,忽视了个体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生活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能力同等重要,是“三驾马车”。
教学媒介关系中教学设定的事情是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处理好这一部分内容中知识、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就处理好了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我们其实没有处理好教学媒介关系中教学设定的这些事,这会极大地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思维,换一种思维,从全新的角度切入,进行对教学媒介关系中教学设定的事情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