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琼
摘要:家委会设置的目的是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和辅助,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家委会容易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委会的工作,大多是教育的枝节问题,没有在关于教育的支持和监督上取得应有的效果等。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小组化的家校合作机制,以任务为导向,用规则制度来管理,参与学校教育,主管家庭教育。在家校合作小组中,人人都進组,组组有人管,用规章制度引导每日学习生活,发挥家长资源优势,开展多彩的活动,拓展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空间,形成校外家校合作,校内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小组化家校合作机制 全员育人网络 规章制度引导 家委会
家委会工作是现代学校制度中的一种新概念,它源于2012年2月教育部的一纸文件——《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关于家委会的任务,指导意见明确——家委会的设置目的,就是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和辅助。然而,近年来,关于家委会的争议不断,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探索,如何使家委会融入学校教育的框架,与学校一起成为孩子教育的左右手?如何充分激发家长的积极性,调动家长的参与度,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负责?下面就来具体阐述:
一、完善家委会组织,构建全员育人网络
首先,确立小组学习的活动方式,通过家委会,动员家长们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小组竞聘,班级建立了若干小组,如“惜梦之家”“致远”“清北小组”等,实现人人都进组,组组有人管的理想局面。在班主任建议下家长们根据自身优势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家长中推选一人作为管理小组长。小组长中文化程度高的负责学习辅导,认真细心的负责汇报学生每日作业和打卡情况。高质量的陪伴,无条件的支持,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又给孩子做了榜样。一家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消除了孩子学习的懈怠感。
二、规章制度引导每日学习生活
小组合作不是一句号召,家校共育不是一时的激情迎合,任何组织都需要制度来帮助其长远发展,小组合作化机制特别关注制度的建设。小组建成初期,老师就发布了家校小组各项共管制度,如:奖惩制度,学习制度等,各个小组制定了适合组内孩子学习的细则。以下是教师在各学习小组实施后,整理出的较好的学习制度:
(一)坚守每日常规,有规律的学习
1.日常学习
19:15—20:00 第一节自我学习时间;
20:15—21:00 第二节自我学习时间(视不同年级具体情况而定);
21:10—结束 背记当天课程。
2.锻炼打卡
6:00—6:30起床,6:50左右必须早读拍照打卡。
一天自我学习结束,运动视频打卡,学生深蹲40次×2,俯卧撑30次×2,仰卧起坐40次×2,每周二、周五进行两次。
(二)树立榜样标杆,有方向的激励
激励制度5+2,周一到周五以老师在微信群和作业群里的讲评为依据,周六日以小组测试和每日完成作业效率为依据进行统计积分,公示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每月一次评比,颁发小奖品等,让孩子明确自己学习的效果,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争取集体荣誉,约束小组成员
建立起班级、小组、个人三级家委会组织网络。每个家长都是教育同行,充分利用起课余的家庭学习时间,家长每天晚上陪孩子一起读书、作业和锻炼,并将当天学习情况检查上报到各自小组,小组值班员把关后上报家委会,值班家委统计梳理后在班级群平台发布,并参与其他各小组的成绩评比,完成则得满分张贴星星。谁家孩子在学校被扣分,谁家家长负责对小组解释,并在第二天补齐所扣分数,如果出现负分,全组成员帮扶。整个小组的荣誉,需要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完成。随着班级家委会工作的持续推进,“在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的目标得以逐步实现,三级网络平台形成了校外家校合作,校内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三、发挥家长资源优势,拓展孩子成长空间
家校小组建成以后,还可以做什么?有哪些创造性的职责呢?我们也进行了探索——鼓励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坚强臂膀。
(一)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秉承“我参与,我快乐,我奉献,我成长”的教育理念,结合同学们所关心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关注生活。小组家长利用自身资源,打开社会渠道,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孩子们的实践活动。在暑假期间,“卓越小组”的军人家庭与学校联合,开展了“走入军营感悟军魂,向最可爱的人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致远小组”带着组内孩子走进法庭观摩,了解国家法律常识,增强孩子们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惜梦之家”与当地消防支队取得联系,在校园开展消防演习实践;等等。活动关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活动的成功开展激发起组内孩子的成就感,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
(二)举办优秀家长资源进校园活动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家长中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而他们也非常乐意为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发挥自身特长。学校发出倡议,号召优秀家长进校园,摸清孩子所需,找准学校课程局限处,多种形式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倡议一发出,便得到了家长们的响应,各小组家长开会议,想办法,分任务,各显神通。科技部门家长组织了“厉害了我的国”专题讲座,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国防部门取得的瞩目成就,现场涌动着爱国热情;励志家长结合自身成长之路讲述“青春少年有梦想”,心中有梦想,脚下踏实路,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心理咨询师家长的“孩子,我想对你说”架起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孩子与父母在现场互吐心扉,十分感人……
活动还邀请优秀学生家长举行家庭教育经验讲座,向家长传授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观点和方法,讲述陪伴孩子成长的经历,让其他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如何培育引导孩子,解决了家长的教育难题。由于家长们讲授的是亲身的感悟,和其他家长朋友有着强烈的共鸣,每次活动现场都掌声雷动,笑语阵阵,感慨良多。
(三)引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家委会将各类志愿者请进教室、请到现场。同学们现场听志愿者讲活动的意义和感人故事,感受到了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走出了教室,走上志愿服务岗位,走上街头净市容,走进贫困家庭献爱心,走向社区做讲解员,“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将以志愿者为榜样,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努力用脚丈量、用眼发现、用心感悟这个世界,用爱来回报社会。
自小组化合作共管机制实践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家长们的参与热情,丰富了学校的育人活动,家长的热情得到释放,参与度得以激发,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受益良多。同时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样的开放和信任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了学校发展方向,理解了老师繁重的工作,家校关系愈加紧密;学生在各类丰富的活动中看到了父母的另一面,感受到父母是自己坚强的后盾,享受到成长的幸福和乐趣。家长们在学校搭建的各类平台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家庭、学校拧成一条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我们将继续探索家校合作的新路径、新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勤玲.寻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平衡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6):48.
[2]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