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探析

2022-04-02 23:25高秀山
新农民 2022年9期
关键词:营造林技术林业发展意义

高秀山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甚至不惜牺牲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各地区纷纷投入到生态工程建设中。林业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加快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林业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合理应用营造林技术。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新时期林业工程中常见的营造林技术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其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实际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营造林技术;林业发展;意义;应用

0 引言

发展林业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森林资源健康生长,同时提高木材等林业产品产出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但新形势下,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使得各行业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随之提升,导致很多个人和单位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肆意砍伐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对此,需要林业部门合理采用营造林技术补充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为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充足保障,同时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1 营造林技术概述

19世纪70年代左右,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风沙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营造林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主要应用到防护林建设中,被人们称作“绿色长城打造”,通常会以网状、带状、连片等形式分布在各个行政区,充分发挥了防护林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等作用。在营造林技术实际应用中,需要提前了解防护林建设区域的地势地貌、气候环境、生态条件等实际情况,通过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营林方案。同时基于“因地制宜”基本原则[1],选择抗性较强、成活率较高的植物种类,并做好植物栽培管理工作,从根源上减少干扰因素,促进苗木健康成长。

2 新时期林业工程中较为常见的营造林技术

当前,在林业工程建设中,较为常见的营林模式有分殖造林、播种造林、植苗造林、混交造林等。不同营林模式存在各自优势和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2.1 分殖造林营林模式

所谓分殖造林,就是选择品质较好的树种根茎培育苗木,而后移植到造林区域。结合实践来看,采用这种营造林技术培育出的苗木,能够很好的继承树种优良基因,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和造林质量。但该营造林技术也存在一定弊端,就是操作复杂,适用范围有限,不适合大规模林业工程建设。

2.2 播种造林营林模式

播种造林是林业工程建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营造林技术,也被称作直播造林。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在造林区域通过穴播、撒播、条播、缝插等方式直接播种种子。结合实践来看,这种营林模式比较适用于大规模造林工程中,可以直接省略幼苗培育环节,具有操作便捷、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对树种质量要求较高。

2.3 植苗造林营林模式

植苗造林就是对树木幼苗进行科学培育,待幼苗成长到标准规格,并具备较强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后,将其移植到造林区域[2]。这种营林模式的优势在于人工培育幼苗,经人工基因改良的幼苗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不仅能够保证成活率,还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病虫害侵扰,可以有效提高营林质量。

2.4 混交造林营林模式

混交造林是将不同树种进行合理规划、科学搭配,使苗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够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从而尽快形成群落,有利于为林业工程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采用混交造林模式需要注意,一定要选择多种类型种植方式,例如通过隔行隔种、同行同种等方式,对苗木进行分区种植,以此来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时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3 新时期林业发展中营造林技术的应用意义和创造的效益

3.1 营造林技术应用意义

树木是林业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备较强的生态调节能力,尤其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由于风沙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而合理应用营造林技术,能够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带状、网状或连片形式建设林业工程,可以使树木根系深入到土壤深层结构,从而达到保持水源、凝结泥土的效果,有利于降低水土流失率。同时,大规模树木可以形成绿色屏障,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在此期间会释放大量氧气、并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可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标,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第三,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应用营造林技术,能够丰富森林资源,提高木材等林业产品产出率,充分满足社会生产供应需求,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第四,营造林技术能够培育出大量新型优良树种,有利于提高树种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可以使其在恶劣环境下健康成长,不仅能够为地区生态恢复奠定基础,还能够改善人文环境,同时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营造林技术应用创造的效益

生态效益。我国十九大强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为构建美丽中国指明了正确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各级政府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引导各地区相继投入到营林造林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营造林技术作为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小觑。当前,我国各地区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坚持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严格落实“保护生态”这一理念,重点修复了自然资源缺失、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通过丰富森林资源,为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时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全面提高了地区绿化面积和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可以看出,合理应用营造造林技术,能够创造最大化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保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定上涨的重要基础。而营造林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还丰富了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上文提到,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随之提升,通过营造林技术丰富森林资源,能够充分满足经济市场供应需求,可以使人们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情况下获取充足的森林资源,从而有效提高工业生产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旅游效益。合理应用营造林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和周边地区绿化覆盖率,一方面能够改善地区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林业工程的美化功能,从而构建以森林资源为主的湿地环境,可以为地区丰富旅游资源奠定基础。另外,应用营造林技术建设林业工程,能够增强工程稳定性,可以使自然资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群落,从而打造天然的旅游胜地。例如:近年来,福建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力度建设林业工程,并引入多种营造林技术,促进森林资源覆盖率不断增长,当前覆盖面积已经超过66%。在此基础上丰富人文景观,能够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该地区当前已经成立了167处森林公园,为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充足保障,同时完美见证了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众所周知,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物质条件,采用营造林技术,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生态条件和气候环境,培育出相应的林木品种,经科学养护、精细化管理,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有利于为地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同时营造林技术能够使大规模森林资源形成天然屏障,可以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

4 新时期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4.1 营造林技术在造林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营造林技术在造林工程中应用范围较广,包括清理林地、翻整土地、定植抚育等多个环境,具体来说:

清理林地。在造林工程中应用营造林技术,需要结合树木种类和地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清理方法。通常,在清理灌木丛和杂草过程中,需要优先选择炼山法。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工作人员将灌木丛和杂草全部砍到,并晾晒一段时间,待杂草和灌木晒干后进行炼山,最好选择无风的清晨或傍晚。另外,工作人员需要控制好砍伐长度,通常根部不能超过10cm,如此能够为林木后期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翻整土地。不同地区的土壤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土地翻整方法也存在差异。另外,不同树种对土壤条件的需求有所差别,例如:造林区域如果以栽培马尾松为主,可以优先使用暗坑方法翻整土地;造林区域如果以栽培杉树为主,可以采用明坑方式翻整土地。在明坑挖掘过程中,需要结合苗木规格确定坑穴尺寸。例如:针对一年苗木,通常坑穴尺寸要控制在40cm×40cm×30cm左右,针对两年苗木,通常坑穴需要控制在选择50cm×50cm×30cm左右。在挖孔过程中,需要注意坑穴形状以馒头型为主,如此能够避免苗木在水流冲刷作用下降低成活率。

造林密度。造林密度需要结合树种类型和培育周期进行合理规划。一般短轮伐期的树木,按照

200株/667㎡规格栽培;长轮伐期的树木,按照112~167株/667㎡规格进行栽培。针对裸根树苗,需要工作人员在种植前进行合理修剪,而后使用黄泥泥浆进行栽培,保证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根系舒展、树干挺直。

定植、抚育及施肥。工作人员需要结合苗木种类、生长规律、地区条件等要素,做好定植、抚育及施肥工作。众所周知,苗木生长具有周期性特点,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求不尽相同,需要工作人员结合土壤条件和树木生长情况,合理选择肥料,并控制好施肥量和施肥次数。通常抚育一般为两年一次。如果树种为阳性,可以在每年6~7月或9~10月进行除草,将草根铲除。如果树种为阴性,需要将树木周边80cm范围内的杂草清理干净,一般选择穴铲方式,尽可能将草根控制在10cm以下。对于生长速度较慢、树势较差的苗木,可以适当加大施肥量和施肥次数,通常每年施肥量应控制在500g左右,一般在初次抚育后完成施肥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在苗木两侧挖沟,尺寸控制在20cm×20cm×20cm左右即可,施肥完毕后用土覆盖,注意不能在苗木根系处施肥,避免烧伤根系。

4.2 技术在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病虫害是营林造林中较为常见的隐患,会直接影响苗木成活率及造林成功率。新形势下,我国各地区营林造林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病虫害种类和来源也随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虫害防治难度。其中部分病虫害存在隐蔽性特点,初期容易被忽略,一旦发现,说明已经造成了一定范围的损害。对此,需要林业部门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基本原则,尽可能将病虫害隐患控制在根源处,以此来提高营林质量。当前,我国林业部门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物理防治技术,即应用物理原理进行防治,常见技术有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方式;第二,生物防治技术,即应用生物原理进行防治,常规技术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第三。化学防治措施,即采用化学药剂杀灭害虫,这种方式虽然见效快、成本低、操作便捷,但是不宜长期使用,容易增加病虫害抗药性,同时药物残留会对土壤、空气、水环境等造成一定污染。相对来说,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更加生态化,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还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另外,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其贯穿于营林造林全过程,可以与苗木培育、定植等工作同时进行。如果发现林业工程中出现大范围病虫害,需要及时将受到感染的树木销毁,并清理林地,避免病虫害持续传播。以上提到,病虫害防治需要以预防为主。

具体来说:第一,在林业该工程规划过程中,应做好科学选种工作,优先选择抗病、抗虫能力较强的树种,以此来提高树木成活率。同时将造林区域的林地进行彻底清理,将带病植株或死亡苗木清除。也可以采用混交林营林方式,使林业工程尽快形成群落,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整体抗性。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地区病虫害种类、爆发高峰期等做好应对措施。第二,提高林业工程养护管理力度。为了从根源上减少病虫害侵染,为林木生长营造良好环境,需要做好林木养护管理工作。可以引入各种先进设备,对林木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督,加强对长势较差的树木进行管理,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方式提高其抗性。秋冬季节来临前,应将受病虫害侵染的枝条全部剪除,一方面能够提高通风效果和光照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切断病虫害传播源。

另外,自然灾害是营林造林工程中的常见灾害,为了有效防范自然灾害,需要林业部门结合地区自然条件、发展规律等要素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例如:如果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以结合地势地貌错位种植林木,或者选择抗寒能力较强的树木品种。

4.3 营林造林技术在抚育间伐中的应用

抚育间伐是营林造林的关键环节。通常苗木生长到中龄木时,其枝条会不断伸展,导致林分出现密闭情况,如果密闭度超过90%,将会对林业工程的通风效果和光照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苗木健康生长。此时,需要工作人员充分做好抚育间伐工作。常见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透光抚育措施。即在苗木幼龄期间,将生长速度缓慢的树木伐除,确保留下的树木长势良好;第二,生长抚育措施。即在苗木中龄期阶段,将枝条过密、长势较差的树木伐除,以此来为其他苗木生长营造良好空间。第三,綜合抚育措施。即在苗木幼龄期或中龄期,定期观察苗木生长状况,及时将不良树木伐除。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控制好抚育间伐强度,既不能过密,也不能过于稀疏,应以保证林业工程稳定性和长远发展为基础,严格按照抚育间伐规程和标准操作,以此来提高间伐质量,避免损伤良木和地表植被。

5 结语

综上所述,营造林技术对林业产业稳定发展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林木成活率,保证造林质量、丰富森林资源。其深入渗透到营林造林工程全过程,需要林业部门从业人员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营造林技术,为林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赖致泉,刘圭金.新时期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21,15(24):98-99.

[2] 张丽萍.关于优化林业营造林技术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1(12):155-156.

猜你喜欢
营造林技术林业发展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关于林业营造林技术的应用研究
马尾松营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基于桉树的营造林技术及效益的研究
优质高效营造林技术及应用实践解读
宁夏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森林生态旅游与林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