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领航定向再书华章

2022-04-02 11:36本刊编辑部
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报告政府工作

本刊编辑部

三月的北京,傍柳随花、燕语莺呼,2022年两会已经落下帷幕。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为中国发展大局锚定目标、引领方向。一万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传递着笃行实干的正能量。回顾政府工作报告,获取砥砺奋进的坚强力量,窥探经济发展“中国密码”。

知之非难 行之不易

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彰显决心与勇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预期目标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动作为。

知易行难。5.5%的增长目标虽为20多年来最低,实则分量更重。2021年,我国GDP总量超过114万亿元,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如实现5.5%的增长目标,相当于5年前增长7%左右、10年前增长10.5%。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稳市场主体——经济增长的坚实微观基础。

小微企业关乎几亿人的就业和家庭生活,也是中国经济大动脉的毛细血管。在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下,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对助企纾困政策的实施落地尤为期待。

施肥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自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起,我国已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3.6万亿元。2019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制度。

减税降费、缓税退税,2022年,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及时调整结构,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提出退税和减税并举,把退税顶在前面。相比减税降费,退税相当于给企业直接发现金、增加现金流,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活水。

今年,国家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规模为历史之最。其中1.5万亿元来自增值税留抵退税,这不仅仅是对企业当年新增的留抵税额进行退税,还首次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等存量税额给予退税。这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有利于就业稳定,助推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

水深鱼归。减稅降费看似在做减法,事实上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自2013年实施增值税改革起,以减税为导向,我国已累计减免税款8.7万亿元,财政收入也从2013年的约11万亿元突破到2021年的20万亿元,增加了近一倍。企业在享受减免税款的同时,也增加了效益,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保就业——稳经济和稳社会的关键枢纽。

自2019年起,政府工作报告就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其他政策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而努力。

经济平稳增长,新增就业才能实现。202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2022年目标与去年基本持平。但2022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均为历年最高。

击鼓催征稳驭舟。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政府鼓励就业新业态,为劳动者提供坚强后盾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也得到了政府更多的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这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4年提及灵活就业人员问题,为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解燃眉之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防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金融稳则经济稳。近年来,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取得进展,但受内外部风险因素增多影响,金融稳定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为构筑金融领域风险“防火墙”,政府工作报告除强调压实属地责任外,还出现了“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的新表述。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和处置体系。

能源被喻为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是国家生命线,在“六保”目标中处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把手中饭碗端稳端牢,把能源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刻不容缓、时不我待。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继续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

安而不忘危,过去一年,我国加强创新引领,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规上中小企业表现亮眼收入。今年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仍是工作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将继续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循序渐进 稳扎稳打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精准灵活有效

翻阅过去两年政府工作报告,坚持稳中求进已连续第三年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主基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因此,稳增长则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gzslib202204021136

稳预期始于稳政策。面对三重压力,实现5.5%的经济增速目标,必须有积极的政策支持。

提升效能,注重精准——财政政策适当靠前发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这是疫情以来赤字率首次低于3%。虽然赤字率下调,但支出规模有较大幅度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

在首场部长通道上,财政部部长刘昆为大家算了一笔“加减账”: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的安排规模为26.7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万亿元以上,增长了8.4%,比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了2.9个百分点;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近9.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近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刘昆指出,今年赤字率比去年预算下降0.4個百分点,资金规模减少2000亿元。但通过跨年度的调节,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入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是去年的6.6倍。这个资金量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财政的支出强度是有保障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要看赤字率,还要全面了解政策工具“组合拳”。

去年12月,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各地累计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8775亿元,占“提前批”额度的60%以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提前下达专项债券额度,体现了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要求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前下达专项债券额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主要是为了尽早发挥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财政支出规模扩大2万亿元以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收与支、扩与降之间,传递出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的重要信号。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

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帮助地方缓解减收压力。地方政府也得“凑份子”。要保证把退税的钱直达企业,对基层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要直达市县以下基层。确保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以我为主,保持定力——货币政策保持合理充裕。

2021年,我国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推动降低贷款利率。面对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我们更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保持定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在总量上,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95万亿元。在扩大新增信贷规模的要求下,2022年新增贷款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共1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10.3万亿元,并实现了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走在市场曲线前面,既保持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了“大水漫灌”。

在结构上,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中国人民银行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三农、绿色发展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2022年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4813万户,是2018年末的2.3倍。普惠小微贷款增量在各项贷款增量中的占比由2018年的7.7%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20.7%。

在利率政策方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自去年底以来,我国已陆续出台多项“宽货币”政策,包括降准、结构性降息等举措。去年12月,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并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了5个基点;今年1月,7天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1年期LPR再次下调,幅度为10个基点,而5年期以上LPR也下调5个基点,为近两年来首次。人民银行表示,要形成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以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构成利率走廊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

推陈出新 只争朝夕

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也是“最大增量”

世界第一、中国最强、突破封锁……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标签越来越“硬核”。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更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经济大国迈入经济强国的底气越来越足。

中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关键阶段。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工业经济的发展安全性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同世界工业强国相比,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如何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是制造业发展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gzslib202204021136

抓实投资,纾困减负——保证量的增长。

减负担,要让企业活下来。2021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并把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此外,留抵退税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

促投资,要让企业振作起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今年以来,各地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制造业投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多个地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大项目陆续开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月—2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9%,比2021年加快7.4个百分点。1月—2月份国民经济恢复好于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突破瓶颈,自立自强——促进质的提升。

今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一系列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举措表明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日趋精益求精。

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说明我国更加重视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振作工业经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各有各的“独门绝技”。虽占比不高,但营收增速、利润率和发明专利成果占有量都分别达到了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的2.2倍、1.4倍和3.4倍。充分证明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大有可为。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准备再培育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栉风沐雨 化危为机

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经济是国之肌体,金融是国之血脉,而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对支持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全面实行注册制等方面均有提及,为今年资本市场发展锚定方向。

当好“把关人”,设置“红绿灯”——促进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证监会召开的2022年系统工作会议表示,坚持法治思维,推动监管关口前移,与相关方面共同建立健全加强资本规范引导的制度机制,坚持对特定敏感领域融资并购活动从严监管,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到2019年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八个方面的风险明显收敛。从2017年到2021年,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25万亿元,仅过去两年就压减11.5万亿元。处置不良资产约12万亿元,最近两年处置6万多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状况趋于改善,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一批高風险企业和违法违规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

教育、居住、医疗等涉及民生福祉领域的行业无序扩张要“红灯停”,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涉及中国经济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领域以及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领域则会更加支持资本投入,鼓励大踏步前进。划定边界、加强规范,一停一行之间,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针砭时弊,切中要害——民营企业再迎政策支持。

相较于去年“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精确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

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是我国债券市场长期的发力方向。2018年监管部门多方发力落地多项民企纾困政策,并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2019年、2020年中央又陆续下发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改善。但由于部分民企在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履约情况过往表现相对欠佳,债券融资遭遇困难,融资成本偏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解决民企债券融资难问题,既要增强市场包容性,引导投资人和市场机构以市场化理念看待民企债券;也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规范发行人、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注册制全市场铺开——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承前启后关键环节。

今年两会,全面注册制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注册制”连续第四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今,资本市场改革再迎重要方向: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从科创板增量试点到创业板存量突破,再到北交所同步试点,全面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如今正向全市场铺开。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一步一个脚印,迈出坚实步伐。

证监会表示,要扎实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统筹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法治体系完善、监管转型与监管能力提升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在全市场铺开的同时,还应更加稳妥审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保护好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是注册制改革的核心与基础。证监会在答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案时表示,将着手建立适应注册制板块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引导和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坚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提高信息披露决策有用性;突出注册制板块企业特点,强调特别风险披露;提高审核注册问询针对性,促进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申请文件公开机制,接受社会广泛监督。gzslib202204021136

开源节流 枝叶关情

以政府的“节”促百姓的“裕”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如今跨省流动人口超过一个亿,异地就业、养老、就学来回跑,跨省通办已经成了新刚需。今年要实施身份证电子化,同时要为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以民之所望施政之所向,人民至上是政府工作报告永恒坐标。

学有所教——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2021年是教育大变革之年:“双减”“家庭教育促进法”“乡村教育振兴”“县中提升”等举措陆续实施,教育生态面临深度重塑。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群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线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学有所教也提出更优质的要求。

病有所医——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在医疗领域,继续致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加强罕见病研究和用药保障。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这些政策既堅持稳步推进,又聚焦现实难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老有所养——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

针对老年人社会保障,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一系列利好消息: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具体举措。

针对三孩生育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住有所居——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其中,“新的发展模式”“房地产业良性循环”等提法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长租房,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是“规范市场”,今年则提出要“加快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支持加装电梯等设施。

此外,为让就业者和创业者“业有所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政府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目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民生领域有力度,钱从哪里来?这要求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不得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不得搞形象工程,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苦干实干 金石可镂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和永续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另一方面,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治理理念一直贯穿于党中央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2021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今年全国两会,“沙”字同“山水林田湖草”一起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治理理念一步步形成。

今年,我国将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00亿元、增加25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37亿元、增加20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992.04亿元、增长12%;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安排170亿元、增长42.9%;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一组组数据,透露着中国迈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步伐,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自2021年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后,“双碳”工作全面展开。但部分地方、行业、企业在进行“双碳”推进工作时“跑偏”,出现运动式“减碳”,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了供给冲击。

为此,党中央及时予以纠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均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今年两会“下团组”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能源安全,谆谆叮嘱:“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政府工作报告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部署,并进一步完善了能耗强度目标考核方式。这无不体现了既尽力而为又实事求是的态度。早在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中也已提出:优化考核频次,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标完成进度问题限制企业正常用能。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将有助于推动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应变局、谋大局、开新局,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特殊节点,“军令状”击鼓催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闯“深水区”、啃“硬骨头”,用实干践行承诺,毕力同心、锲而不舍。

春雷一响万物生,1月—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已经出炉。在宏观政策发力和市场主体努力的共同作用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生产需求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动能继续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经济呈现出阵阵暖意。

致广大而尽精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44个方面52项重点工作已分解到国务院部门和有关地方,并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

是华章,亦是序章。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力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的发展答卷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翟晓汀

猜你喜欢
报告政府工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不工作,爽飞了?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选工作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