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视角下大嵩江流域旅游开发策略

2022-04-01 06:09傅丹燕王志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敏感区流域旅游

姚 佳 杨 卉 傅丹燕 王志蓉

(1.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2.乡镇建设与生态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浙江·宁波 315100;3.浙江恒合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100)

0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亲水性让城市滨水区成为生活休闲空间的建设重点,但是水体由于易被污染和自净过程缓慢,不合理的开发经常导致水质恶化、泄洪调蓄功能退化、水生栖息地消失等生态问题。因此,水域及周边区域已然成为典型的城市生态敏感区。伴随生态文明战略和“两山”理论的提出,人们重新审视对水域空间的建设思路,协调滨水区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遵循“生态优先、与水为友”的原则,让水生态激活水经济,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宁波市作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2013年高位推动“五水共治”战略,2018年全面启动“美丽河湖”建设,2020年开展“幸福河”建设,2021年实施多条精品(风景线)打造专项工程。大嵩江流域因海河相连、山林相伴的优渥自然禀赋,入选区级10条精品线之一,以“清奇嵩江·蓝色海湾”为主题,打造彰显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在项目启动之初,非常有必要明确区域生态保护与游线开发的关系,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大嵩江成为蓝绿交织的生态廊道、景观廊道和文化廊道。

1 大嵩江流域概况

1.1 研究范围

大嵩江是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大水系,流域北起塘溪镇梅溪水库,流经塘溪镇、瞻岐镇、咸祥镇,东流入海(象山港),全长34.1km,流域面积237km2,均宽68m,均深2.5m,共有99个弯头,蓄水约340万m3,是滨海平原排涝、灌溉、抗旱的主干河道。

1.2 景观风貌概况

大嵩江流域位于城乡结合段,河流两岸以农业用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集中于三个乡镇。建设用地和少量工业用地作为斑块镶嵌在农业用地的基质中,形成田—林—江—城的景观格局。

梅溪水库—金鸡二桥段:河流途径塘溪镇,两岸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水域中散布滩地,河道狭窄不畅,芦苇丛生,湿生景观显著。

金鸡二桥—大嵩大闸段:两岸以农田、林地为主,水面宽阔,偶有坑塘,田园风光显著。

大嵩大闸—入海口段:两岸以滨海滩涂为主,水面宽阔,林地逐渐减少,草地增加,滩涂风光显著。

1.3 水利水文概况

大嵩江沿岸地势平坦,以农田为主,局部有村庄,常水位时江面最窄处 30m,最宽处达 140m,江底最深处-6.3m。沿海中线至入海口建成标准堤防8.86km,设防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岸线以土堤为主,高程在2.0-4.2之间,防洪标准多为5年一遇。大嵩江沿岸现有水闸37座、泵站3座,多建成于2000年后,多数运行情况良好,但设防标准低[1,2]。

1.4 产业发展概况

从流域内三个乡镇的总体经济发展现状看,二产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导。其中咸祥镇拥有良好的田园山水生态风光,工业以金属箱柜、服装针织、水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农业以水产养殖和林特水果为主。瞻岐镇山海资源优势突出,工业以机械制造、水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为主,农业向种养为主的多种经营方式转变,呈现山、水、地、渔立体开发的良好态势。塘溪镇位于水源涵养区,工业以办公用品、针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农业向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科技化不断推进。

1.5 历史人文概况

大嵩江蜿蜒绵长,从山地流向海湾,河流不但塑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也串联起多彩的人文历史。人文景观主要表现为以瞻岐镇和咸祥镇内烽火台、城墙为主的海防文化;以塘溪镇内沙氏故居为主的红色文化;以瞻岐镇大嵩古城内岐化古渡和大嵩大闸为主的水利文化;以塘溪镇童第周故居为主的名人文化。现有人文历史构筑物保存相对完好,但是文化宣传性欠缺,文化的影响力欠佳。

2 大嵩江流域生态安全分析

2.1 流域土地覆盖变化

以30m分辨率卫星影像为基础,通过对比2000、2010、2020年三个时期大嵩江流域的土地覆盖类型图(图1),发现20年间土地覆盖变化极小,始终保持着河流两岸农业用地为主、山林环抱、建设用地小面积块状分布的特征,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十分优越。说明地处城郊结合段的大嵩江区域并没有因为城镇化发展而侵蚀生态用地,青山、绿水、农田、海涂的画面一直延续至今,是现代都市中珍贵的一片净土,滨海田园的自然景观更显稀缺。

图1:大嵩江流域2000、2010、2020年土地覆盖图

2.2 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引下,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探究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土地适宜性,合理评价土地开发强度等级,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因地制宜制定开发措施。

首先,根据地形条件、现状用地情况、水源保护等方面,选取高程、坡度、土地覆盖类型、水系保护、主要道路影响五个评价因子,分别计算每个因子的生态敏感性,再通过5个因子空间叠加,得到最终的生态敏感性数值分布图,将数值进行等级分类,得到高中低三级生态敏感区(图2)。其中滨海平原为低生态敏感区;丘陵缓坡、海岸地带、水系密集地为中生态敏感区;山林为高生态敏感区[2]。

图2: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其次,在生态敏感区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从高程、坡度、坡向三个方面开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图3)。其中,高生态敏感区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地段,不适合开展城市建设,属于三类用地。中生态敏感区分布在坡度较缓、海拔高度尚可的地段,属于二类用地,基本适宜开展城市建设。低生态敏感区分布于坡度小、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段,属于一类用地,适宜开展城市建设[2]。

图3:土地适宜性分析图

最后,在土地适宜性基础上,根据河流两岸自然资源和建设用地现状,确定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核心片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图4)。生态红线主要包括远离河流的山林、河流上游的坑塘湿地、临近入海口的滩涂。这些都是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极易受到人为干扰的区域,也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源地,在未来的区域发展中以保护和修复为主[2]。

图4:生态红线分析图

3 大嵩江流域旅游开发策略

3.1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以河流两岸的自然资源为新的生产要素,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的脆弱程度,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

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高生态敏感区,以生态保育和修复为主,避免大规模的人为开发,必要的工程构筑物建设严格约束其体量和建设规模。旅游产品选择“生态+康养”“生态+科普”类活动,例如森林保健、登山徒步、植物认知等项目,利用生态系统供给和调节功能拓展其文化服务属性。

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中生态敏感区,采用较低强度的开发方式,同时辅以生态修复措施,科学处理环境容量与建设规模。旅游产品选择“生态+康养”“生态+研学”“生态+文化”“生态+体验”“生态+科技”类活动,例如马拉松比赛、农产品采摘节、农业劳作体验、地域文化数字展示馆等项目。增强游人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过程中感知自然,最终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对低生态敏感区可以开展一定强度的城市建设,开发多种“生态+商业”的旅游产品,例如地产开发、现代农业园、商业街区、培训基地、集散中心或驿站建设等等。在植入多种业态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驳岸生态化处理,增加水生植物群落、生态浮岛、污水截流设施,维持河流的水质净化、水源涵养和防洪排涝功能[5,6,7]。

3.2 旅游路线开发策略

大嵩江以水为纽带,不但串联起沿线的多个村落,也展现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多样的自然风貌,因此旅游线路的开发应该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的界限,统筹河流沿线所有旅游资源,设计水—陆两种类型的旅游线路。

水上游览线以体验水利文化、欣赏水生植物群落、观察水生动物、再现水岸人家为主,通过沿岸码头的设置,达到水陆游线链接的通畅。陆地游览线以慢行绿道的形式展开,根据游览时长设计全域游览线和区域游览线,全域游览线串联河流沿途的主要人文和自然景点,展现江海风光和地域文化。区域游览线主要串联镇域范围内的生产生活景观,展现细腻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貌。慢行绿道还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营造山林古道、乡镇绿道、滨水步道、田间乡道等多种场景,带给游客多彩的旅游体验。

3.3 旅游开发管理策略

为了推动“清奇嵩江·蓝色海湾”精品线的高质量建设,在设计旅游产品的同时,也需要配备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全面周到的旅游管理制度。针对大嵩江流域旅游基础设施配置不完善的现状问题,可以通过提高道路系统连通性;增加自行车停靠点、停车空间和休息驿站;统一标识系统;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等等方式,提高游客的游览便利度。对于流域旅游开发的管理,应该侧重管控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等手段协调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产业服务与资源供给关系、文化传播与区域品牌建设关系。

4 结语

大嵩江流域的旅游开发是滨水区域开发的缩影,对其采用基于生态安全思想的系统性开发方式,分析生态脆弱性和土地适宜性,最终划定大嵩江流域的生态红线,制定不同地块的土地开发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浙江省既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水网密集地区,滨水区的环境风貌正在城市建设中不断被改变,大嵩江流域旅游开发提出的“三位一体”策略,可以为滨水区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注释:本文属于宁波市鄞州区社会科学院研究课题结题成果,图1为作者自绘,图2/3/4引自《大嵩新区概念规划》。

猜你喜欢
敏感区流域旅游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基于GIS的赣南地区城镇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以赣州市龙南县为例
在某个敏感区如何协调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究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敏感区划分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