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洁
(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34)
菏泽是中国著名的牡丹之都、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1]。菏泽环城大堤始建于1522 年,历史悠久,与老城区共同形成独具特色的“外圆内方”城市格局,是菏泽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菏泽环堤公园着力打造十景,以环城大堤为主线,最终形成多个主题的连续景观空间[2]。
民间艺术园位于环城大堤东段,北起康庄路,南至中华路,长约2.4 km,宽约150 m,面积约40 hm2。民间艺术园紧邻赵王河并靠近规划新城区,此区域的景观更能体现新菏泽城市形象,适宜设置现代感强、文化氛围浓厚的文化类景观。民间艺术园,结合菏泽城“一都四乡”文化、展现民间艺术文化,打造具有当地历史文脉传承的、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休闲场地,如图1 所示。设计充分考虑菏泽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传承,使菏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方民间艺术文化相结合,让民间艺术园成为一个沟通菏泽历史与未来的时空长廊[3]。
图1 民间艺术园效果图
民间艺术园的设计尊重历史、对场地历史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地保护场地文脉。通过对护城堤遗址、堤口遗址、古遗址保护与利用,打造具有场地精神的城市文脉环[4]。护城堤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 年)修筑,为古代防洪的水利遗产,至今已经有近500 年的历史,大堤基本完整,局部水土流失,堤脚线不明确。
民间艺术园周边分为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大堤中心线内外各20 m,共40 m 宽,此范围严格保护,禁止破坏大堤形态,只可修建与保护大堤有关的建构筑物,设立遗址标志和说明;二级保护区,民间艺术园为二级保护范围,可建设园林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10 m;三级保护范围,根据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控制建筑高度。设计中尽量保护现有大堤形态,对破损的大堤进行修复,修整加固大堤。堤顶路4 m,堤顶10 m 宽,高2 m,堤底20 m 宽,边坡1∶2。堤口处设置入口广场和堤顶活动空间,通过古亭(见图2)、景墙、铺装等体现大堤的历史文化,堤顶路和公园路通过台阶连接。
图2 六角亭堤口广场实景图
菏泽古城格局受中国传统营城理念的影响,整个城池成为“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象征。明代嘉靖年间,菏泽已形成了“城外有池,池外有堤”的双重防御系统。目前,环堤河东段大堤破坏最为严重,有堤无河、多处淤积。防洪大堤已多处缺口,环堤水系水面宽度5~20 m 不等,局部水系与坑塘连接。
首先,考虑到民间艺术园河道平均宽度20~25 m,设计中将局部水域扩大为湖面,增强防洪蓄洪功能,营造和保护动物栖息地;其次,贯通水系、加宽河道,通过提高换水频率,设置自然驳岸、湿地植物等措施更好地净化水质;最后,设置30 m 宽滨河景观带,加强与古城的联系,并且沿河设置4 m步行道[5]。
民间艺术园基于对乡土文化的挖掘,打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休闲场地,结合菏泽名人文化、一城三乡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营造“本地人留恋、外乡人向往”的活动空间,提高菏泽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菏泽享有“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历史上菏泽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塞,文化交流频繁。民间艺术园位于环堤公园的东堤,通过再现菏泽各种民间艺术,各种民族习俗精彩纷呈,主要有斗羊、斗鸡、曹州灯会、民间杂技、皮影等,体现菏泽悠久的历史文化。
民间艺术园通过绿色交通、绿色水系、生态步道建设,重塑绿色生态基底,构建水通、路通、人通的绿色生态长廊。
民间艺术园堤顶设置4 m 步行道,堤外设置5 m 自行车道和慢跑道,堤内堤外形成连续的陆上慢行系统。堤顶布置休息空间,每隔300~500 m 设置休息平台,休息平台的铺装采用仿古青砖、透水砖等,体现生态透水性。
民间艺术园景观主要突出菏泽地方戏曲、书画、武术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意、科普、教育等新兴文化的展示,传统技艺、民间节庆、民俗活动的体验,呈现现代感与菏泽历史文化完美融合的景观效果。民间艺术园长约2.4 km,宽约150 m,面积约40 hm2,营造了多个景观节点,其中,特色景观节点如下。
城市公园主入口广场不仅仅是衔接街景和公园风景的景观,也是一个引导方向的入口[6]。公园主入口具有传递主题元素、吸引游客的重要作用。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考虑到民间艺术园的北侧入口临近康庄路,设计了一面景观青砖墙。青砖墙设有门洞,既可框景又可穿行。《水龙经》中有“直来直去损人丁”之说,气流直冲,主不聚财。主入口广场设置景观青砖墙,可以遮挡视线,保持气畅,与“曲则有情”的风水原理相吻合。
青砖墙上“民间艺术园”5 个金色钢板大字简洁、明快。Logo 是一个公园的标志,它是公园的脸面工程,至关重要。一组古装皮影雕塑,布置在金色钢板大字的右侧,其形式巧妙地将菏泽的定陶皮影文化艺术与入口的Logo 景墙相结合,成为主入口广场的点睛之笔[7]。
菏泽不仅以国花牡丹名闻天下,而且以繁荣发展的书画艺术饮誉海内。菏泽书画历史源远流长,名人辈出[8]。在书画广场,有一个木制的绿色书法长廊,上面镌刻着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书法长廊为市民提供书法、美术、古玩交流切磋的户外场所,还可举办杂技表演、剪纸精品展、摄影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书法广场以诗词为主线,以书法、雕塑(见图3)、绘画的形式表达景观,生动展现菏泽诗文化的意境美、个性美、精神美,市民可以在这里感受书画的人文艺术气息。
图3 书法广场雕塑实景图
菏泽,自古有尚武之风,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梅花桩广场旨在弘扬菏泽武术文化,设置具有武术特色的空间,供市民游客习武赏武,为发展群众性武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梅花桩广场构思精巧,设计了形式各异的梅花桩阵,有北斗梅花桩,形状像北斗七星;有八卦梅花桩,形状像八卦图,还有九宫梅花桩,形状像九宫格。
梅花桩广场还设置了一系列练武雕塑,充实了广场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形成练武雕塑、公园游客、广场环境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和共鸣。源于乡土,高于乡土的表达手法,既保留了菏泽武术文化元素原型的乡土气息,又通过重新组合和艺术加工使武术文化景观表达有所创新。
菏泽地方戏根植于鲁西南平原的地方剧种,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质与风采。戏曲广场主要目的是为市民提供一处唱戏、聚会的户外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曲艺比赛,在林间设置各种传统戏曲中的乐器,让人们感受到菏泽悠久的戏曲文化氛围。设计中强化“墙”的主题,利用人文雕塑墙限定空间,周边动感强烈的树阵布局,在行进中感受丰富的变化。戏曲广场的平面构图形状像一把折扇,菏泽扇子舞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
民间艺术园的景观设计,既要通过自然而然的设计去塑造和组织空间,又要通过景观语言的建构来表达文化,绝非易事。为了解决原有场地的一系列问题,民间艺术园的景观设计通过贯通水系、绿道系统建设、滨水景观提升、增加服务设施、挖掘乡土资源和场地文脉、对古遗址保护利用等方式,构建功能和文化表达兼容并蓄的滨水遗址公园景观。
设计和施工都是园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设计施工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充分结合才能升华优秀的设计,实现公园园林景观的完美创建。民间艺术园的景观设计从设计到落地,历时3 年的时间。一边拆除一边施工的特殊情况,导致大量的方案变更、二次深化设计。为保证设计顺利落地,设计师多次深入现场解决问题,与现场施工方多次密切配合,多次采纳施工方的合理建议,最终得以保证设计顺利落地。
民间艺术园的景观设计,以护城堤遗址为出发点,注重环境氛围营造,巧妙地将菏泽民间艺术的设计语言要素贯穿于整个设计,先后运用菏泽传统绘画与诗词语言、抽象化的景观设计语言、质地丰富的现代材料语言以及原初质朴的自然语言,共同完成对“菏泽之魂,城市之光”这一叙事主题的逻辑建构,最终形成节奏酣畅且意境丰富的滨河遗址公园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