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义国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千余年来,岳麓书院始终秉承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坚持经世致用,推行知行合一,熏陶和培育一代代经邦济世的优秀人才,成为无数贤才俊彦心中圣殿。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指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毛泽东一贯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很重要的渊源和影响,便是他在青年时期深受倡导经世致用学风的湖湘文化影响,深受岳麓书院牌匾上‘实事求是’风气的影响。”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关系,将岳麓书院的历史文脉推进到了新时代。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源于岳麓书院,是历史的必然。它与岳麓书院倡导的学以致用理念一脉相承,与湖湘学派的千年坚守息息相关。
岳麓书院始创于公元976年,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延续千年办学的古老学府之一,世称“千年学府”。
1166年,34岁的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奔走于湘江两岸讲学授徒、传道授业,宣扬理学,提倡实用,反对功名利禄,确立了道治“体用一源”学术宗旨和崇尚经世致用的湘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湖湘学派,使书院成为湖湘学派大本营和湘学输出地。黄宗羲评价说:“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明清之际,岳麓书院成为湖湘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学子王夫之脱颖而出,提倡要注重客观实际,从实际出发认识和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培育了近代湖湘学风。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岳麓书院蕴藏“烈风雷雨弗迷”的壮志豪情和救世济民的博大胸怀,培养出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等一大批经国济世的学生,他们直面问题勇担责任,着眼解决实际问题,立志建设强盛之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以实事程实功”,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左宗棠明确提出“求诸事物之理”,筹办福州船政局,收复新疆。维新变法期间,谭嗣同推崇实学思想,与梁启超等人办起了“时务学堂”,推行改革志在振兴中国。
岳麓书院内景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经过湖湘文脉在实践中对经世致用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实事求是逐渐成为岳麓书院的学风。1917年,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牌匾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将其作为校训,教育学生发扬“学以致用、注重践履”的学风,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但“有见于实、无见于行”,本质上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截然不同。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1955年,毛泽东重游岳麓书院,写下诗句,回忆当年青春韶华追求真理的过往。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深受湖湘文化和岳麓书院的启迪和影响,他的老师杨昌济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他,“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青年毛泽东曾寄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受到“实事求是”学风熏陶,提倡“要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1917年和1918年夏,毛泽东和同学相继在长沙、安化、平江、浏阳等县游读“无字之书”,接触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加深了对当时国情的理解。
在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毛泽东的世界观发生了质的飞跃,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张志初说:“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友了,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了,这些都是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毛泽东思想自此开始萌芽了。”
在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上,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的情况下,果断决定转兵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抵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号召“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积极探索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内涵不断提升改造。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这是“实事求是”一词第一次出现在马列经典文献里。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写“实事求是”校训。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创立者和重大贡献者,实事求是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
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与洗礼。
大革命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革命实际的瞎指挥下,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清党”放弃抵抗,盲目鼓吹“如兄弟般团结”。在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的大屠杀中,仅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就有3万多名共产党员被杀害。大革命的失败,促使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
1929年初,红四军在转战赣南、闽西的过程中,领导人之间在军队建设问题上产生了不同意见,军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残余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有所发展,导致红四军进攻东江失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从实际出发,深入工人、农民、士兵中调查研究,找到了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统一了思想,纠正了错误。古田会议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奠定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石。
毛泽东在井冈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使革命队伍迅速壮大。然而,正当革命继续发展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全盘否定毛泽东制定的正确路线和军事策略,推行教条主义、冒险主义,使中国革命遭到惨重损失,致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不得不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了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确立。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旗帜鲜明地反对主观主义,提倡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力地指导了抗战。然而,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到达延安后,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反对放手发动群众,推行右倾投降主义,引发新的思想路线之争。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纠正了王明右倾错误。1945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更加深入人心。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明确地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确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是我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雄辩地证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就兴旺发展,否则,就要遭到挫折失败,付出惨重代价。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党对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发动了“大跃进”,引起了严重的浮夸风,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61年,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后,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了当时农业、工业建设中存在的急躁冒进等重大问题,工、农业调整成效明显。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实事求是地认识“大跃进”以来实际工作和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和政治关系等方面的调整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根据中国客观实际,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天后,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实事求是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向人民交出圆满的“赶考”答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大关;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新冠肺炎疫情“迷雾”,快速恢复经济并向世界各国提供支援……中国正意气风发走在新时代,迈向世界舞台中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这是湖南的骄傲,是新时代赋予湖南的新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的新观点新论述,传承、宣传和发扬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湖南智慧、湖南力量,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