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黎(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本文简要探讨境脉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多个运用维度:通过连续情境的预设,建构生成结构化经验的可能;通过多线程的模式,让学习在多维进程中按需发生期待;以跨学科的学用结合,深度体验学习的成长与生活的精彩。
境脉学习从“学”的角度,按需整合学习要素,建构学习任务,助推能动学习有效发生。境脉任务要预设真实可感的情境,提供适用的思维工具,梳理有序的学习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活化认知模型,促进深度实践与体验。
在境脉任务逐步递进、深入展开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实践,很多时候呈现为“互为引领,共同提高”的成长体验,学习有维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建构经验。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使用思维工具,把握认知策略,在支架式系列情境中尝试梯度实践、解决问题,通过互动评价指导学习行为,指向深度体验式学习目标的实现。
结构化的境脉任务给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深入情境的活动载体,在有脉络、有路径的学习过程中,沉浸体验,学会方法,解决问题,梳理经验,提升能力。
从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手册中可以看到,一个主题可以由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主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系结构化形成。这样的学习板块设计,呈现了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甚至有一些跨学科要素整合渗透的意思在里面。这样的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梳理学习脉络,逐步建立起有深度的学习认知,在指向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系统化知识结构,涵育能力素养,建构经验。
同样的,这样的逻辑体系,也可以移植到实践活动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以40 分钟的单课时学习活动为例,这样有逻辑联系的预设,可以呈现为梯度递进式的连续情境设定。这样的梯度情境,同样可以呈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研究,引发新的问题”的逻辑线,从而在引导学生完成脉络有序的情境、事境任务中,指向有深度的学习和体验活动,并按需作适当的跨学科连线,助力任务的深度实现。
小学生是很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当然,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有意识地呵护、维护、调动、培养,因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长时间保持这样的状态,只是依靠部分学生自发地积极是不够的,这既不够维持学习的时长,也不够直达学习的深度。学习的自觉、主动与积极,往往是有效学习、能动学习、深度体验式学习的前提和动力。
因而,尝试有方法的互动评价或许是不错的选择。教师评价很重要。这个重要性并不仅仅是把学习状态做简单的夸奖和肯定,尽管这也是非常需要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评价要有方法,要有评价的关键着力点,旨在告诉学生,他们的学习哪里做得非常好,用什么办法可以做得更好,接下去可以怎么做——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尝试引导学生互动式自主评价,从而逐步发展元认知能力。
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必然能够积淀经验。但是,积淀什么样的经验,如何有效地积淀经验,这些经验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成长意义,是值得研究的。一般而言,课堂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体验,转化而来的经验,是跟学习目标指向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经验积淀很多,如何实现经验的优选积淀?教师指导和引领的意义在于结合目标指向,协助学生进行梳理,意义建构适切的经验,在共同经验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向个性化经验的建构,从而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体现“适合的教育”。
境脉学习的跨学科诉求,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给学生甚至教师带来的不只是经验的意义建构,更具备学习效度的作用。即这样的经验建构,本就是为“用”而建构,为“用”而迁移,在实践中建构经验,修订经验,能动地使用经验,为深度有效的学习实践体验服务。
基于分层学习的实际需求,境脉任务的推进可以采用多个学习线程协作推进的方式,让学习更加符合个性需求,让学习在多维进程中按需发生,助力学习的深度体验,实现更加适合的教与学。
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境脉学习的事境预设与学习脉络可以呈现开放型结构。所谓开放型结构,即课堂教学的境脉学习模式,既按需结构化呈现,又体现开放型生成。在具体实践中,这个课堂学习的结构化模型、多线程架构相对单线程架构,更具学习的着力点和生长点。
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的主线,是联结境脉任务,连续情境递进式演绎的主要学习脉络。在主线进程中,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学生的协作与体验,师生的互动与对话,人与学习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推动着学习效度的呈现。在主线的基础上,可以按需增设评价、情感、跨界等其他辅助线程,架构起主线辅线1+N 的模型结构,引导学生在学习流程的熟悉中把握知识脉络,同时自主选择按需完成辅线任务或挑战,丰富学习层次,践行深度体验。
境脉学习的跨学科实践,不离跨维度的体验与收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强调跨学科实践可以整合自然、社会、自我等若干维度作活动规划,以期待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与生活联结,与真实相关,得到不同领域、多个维度的真实深度体验。
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与认知实践,可以从包括时间的、空间的、外在的、内在的这些方面提取要素来做跨界的、跨领域的、跨学科的整合。其目标指向,还是不离对生活真实情境及问题解决的探讨。
以联结真实的连续情境体验为载体,学生把学科知识在这里跨领域统整、跨学科应用,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延展认知半径和边界,体验深度学习的收获。
深度体验需要更多的能动学习力,这种能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很多时候来自对学习成效非线性生成的肯定。特别是在跨学科境脉学习中,收获与成果可以是多元的,是个性鲜明的。举例来说,课堂学习中,学生对同一情境的体验不同,他们的思考和观点会有一些差异,甚至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但是在学习目标指向和价值观正确等前提和框架下,可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思考与表达,敏锐又适时地抓住其观点与表达中合理的、适切的部分予以肯定,并作适度提炼与提升,通过点评做好学什么、怎么学的指导。
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课堂对话,把自己的学习体验做交流表达。这种表达或者交流、展示,作为学习情况的即时反馈,是课堂学习过程中,引导学习的着力点非线性生成又个性化呈现的好时机,也是教学相长、深度体验、因材施教的增长点。
境脉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境脉任务,彰显着学用结合的情怀,通过跨学科的任务设计,跨科而学、跨界而用,联结生活,在问题解决的探索实践中呈现精彩。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深度体验,明白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法策略学有效,在情境中尝试问题的解决是个很有效的路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给学生搭建一些“脚手架”,引导他们的成长发展区在“支架”的作用下,产生连续递进式的推进与延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呈现深度投入的状态,因为有目标、有方法、有支架,学生比较容易在持续的获得感中进入“心流”的积极状态,从而乐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得到知识能力的多维成长。
这样的情境要力求与生活联结,在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尝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通过跨学科境脉学习,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能力与生活联系起来,用结构化的经验更好地生活,并把生活所得反哺到学习成长中。
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经一事长一智”,在事境中历练、锤炼,了解责任担当,学会方法策略,也是境脉学习主张的应有之义。所以,前面谈到给学习创设情境、连续情境、递进式情境,这既是事境任务推进的脉络,也是深度学习体验式成长的脉络。以课堂学习为例,在不同的事境任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工合作、互动对话、协作展示、多维评价等方法,专项学习、有意训练,学会怎样获得知识,学会怎样提高关键能力,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学会怎样在活动中建构经验。
通过引导与点拨,教师要教会学生归纳及演绎的方法,学会给自己的实践体会和亲历体验作经验总结,这也是引导深度学习体验的路径之一。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了深度体验,有了一定的经验建构,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化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做中学”“用中学”,更重要的是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经验。
从活动课程来看,基于深度体验式学习的境脉实践活动,可以把前一个任务中建构的经验,迁移到下一个任务中综合运用;可以把学科中建构的经验,迁移到境脉活动中实践运用;可以把跨学科境脉学习中建构的经验,迁移到学科中助力学科学习;可以把生活中建构的经验在跨学科境脉学习中实践运用,检验、更新经验结构,多维度提升经验建构的深度体验。
境脉学习模式跨界而用,给师生实践活动带来了更多深度学习的路径,带来更多深度体验的期待,也带来更多联结生活、解决问题、经验建构、学习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