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玲
电视剧《功勋》是2021年最默默无闻的“爆款剧”。播出之前,它没有做任何宣传,却在播出后立即吸引了观众,豆瓣评分高达9.1分。剧集的主人公是首批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八个人物,他们分别是李延年、于敏、黄旭华、张富清、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袁隆平的梦》是压轴的一个单元,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单元。
电视剧开篇,九十岁的袁隆平抱着一捆稻穗,來到墓前告慰自己的母亲。他说:“妈妈,有人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幼年时给我种下的。”
袁隆平祖籍江西,他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后来娶了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华静女士。华静女士做过小学教师,性格温和,贤惠慈善。这位知书达理的母亲,从儿子幼年起就教他学英文,而袁隆平深厚的英文功底也让他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获益良多。他查阅外文资料,充实自己的研究,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上,英文给了他巨大的帮助。
袁隆平童年时经历过战乱。逃亡的路上,母亲教给他“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多年以后,当袁隆平在水田里插秧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天雨粟”。“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却是水中天。”俯首插秧,清澈的稻田中倒映着碧蓝的天空,一株株秧苗闪映其间,真的就像是“天雨粟”。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当老师。其间他曾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村里的生产队队长为了保存稻种,坚决不给已经处于弥留之际的老父亲蒸一碗白米饭。心地善良的袁隆平跑遍了全乡,也没有买来一碗米。因为饥饿没有力气,袁隆平也不再拉心爱的小提琴,任凭它在角落结满了蛛网。眼见的和亲历的许多挨饥受饿的现实情况,让袁隆平下定决心研究水稻高产的秘诀。
他翻阅资料,出门拜师,自费到北京拜访中国农科院著名遗传学专家杨国荣。虽然吃了闭门羹,但他的执着最终打动了杨教授。杨教授将他带到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在基层看不到的外文资料,这让袁隆平眼界大开,他跳出原来的小圈子,开始踏上更广阔的探索之路。
在袁隆平的人生中,除却母亲的影响,还有一个亲人对他的帮助极大,那就是他的夫人邓则女士。
邓则清丽聪慧,善解人意。当她在别人的介绍下与袁隆平见面时,外界正在疯传“袁隆平疯了”。因为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的确进入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但正是在这种痴迷之中,袁隆平在某一天忽然茅塞顿开,明白了杂交水稻要想成功,关键在于寻找“雄性不育株”。于是,他和他的学生尹华奇、李必湖开始了漫长的南繁北育之路。为了研究水稻,他和妻子长期分居,三个儿子从小到大都没有得到过他的照顾。但妻子邓则无怨无悔,她坚定不移地支持着袁隆平的研究。
因为常年在稻田里劳动,袁隆平得了皮炎和过敏性肠胃炎,每当发作时,痛苦难忍。但最令袁隆平难以承受的,是反对派对他的实验的打击和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68年5月,他和同事们精心培育的七百多株秧苗在一夜间被全部拔光。两年多的努力,流了多少汗水才培育出来的实验材料,却遭遇了这样的灭顶之灾。袁隆平含着泪水,忍着悲愤,寻找消失的秧苗。在秧苗被毁后的第五天,他终于在一口水井里发现了被毁的秧苗。他不顾井水又深又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打捞已经沤烂了的秧苗。电视剧中的这一幕,是让我最为震撼也最为感动的一幕。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不仅孜孜不倦、兀兀穷年,而且舍生忘死、不惧牺牲!幸亏袁隆平是游泳健将,他用打捞上来的几株残存的秧苗继续实验,没有气馁。
自从1968年开始南繁育种,袁隆平就很少回家。在攻关的前十年,他有七个春节是在海南度过的。1975年底,父亲袁兴烈病危,但他不忘叮嘱袁隆平的夫人邓则:“隆平现在重任在肩,无论如何不要让他回来。”邓则一个人服侍了父亲两个多月,第二年3月父亲去世时,袁隆平仍旧在海南忙着杂交水稻的最后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野败”,到突破“三系”配套关,攻克制种关,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大地的丰收!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湖南推广,随即在全国遍地开花,当年便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杂交水稻以其不可抗拒的巨大魅力,让全中国的农民喜笑颜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造福了全中国,也造福了全世界。1982年,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洛斯巴洛斯镇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袁隆平被赋予“杂交水稻之父”的光荣称号。国际水稻研究所原所长斯瓦米纳森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