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古岳文化艺术村公共空间的营造探索

2022-04-01 08:51顾凯旋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

顾凯旋

摘 要:近年来,中国消失了约90万个古村落,而通过文化艺术相关途径拯救的村落也数不胜数,城市边缘的艺术村受到了极大关注。以广西南宁古岳文化艺术村为例,分析其特点与现存问题,从设计原则、统一规划、自主建设等方面阐述古岳文化艺术村公共空间统一规划与自主建设并做可行性分析,推动现今国内艺术村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艺术村;公共空间;古岳文化艺术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南阳镇古岳文化艺术村公共空间的营造探索研究”(2020KY65022)研究成果。

艺术村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空间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如今的北京宋庄、798也是艺术村。当前,全国各地都有艺术村分布。它们的形成是艺术的一种崭露头角的新形式,是民俗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同时也是艺术平民化的一种表现。艺术村落公共空间的营造是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的人群结构发生变化,出现的空心村问题使人们热切关注自然风土人情、乡愁的寄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

公共空间作为室内与外部空间的中间领域,是便于社区交流来往的一种空间形式,对于维系人际关系、丰富社区活动和提升整体环境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有意识地设计外墙,增加景观小品,将不同的材料应用到设计中以提升村落的整体形象,突出特色,这也是公共空间中的众多分支;而村民已经在自己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自觉进行围合形成“墙”的雏形,潜意识地为公共空间进行了划分和利用。笔者顺应这个规律和路径,在统一规划与自主建设的理念下探索艺术村落公共空间的营造方式方法,呈现艺术村落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生态产业的独特性与协调性。

一、古岳文化艺术村的特点与现存问题

(一)特点

古岳文化艺术村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较完善,有较为深厚的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古岳文化艺术村还是著名作词家古笛先生的故乡,当地的民族服饰文化在艺术家梁汉昌的拍摄和宣传下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二)现存问题

1.不同人群之间缺乏交集

艺术村的服务对象分别是村民、艺术创作者和小部分的游客,他们之间无论是生活模式还是饮食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公共空间增进其交流,从而促进本村的文化发展和社区文明建设。

2.建筑面貌失调

以南宁古岳村时间轴为基线,古岳文化艺术村的建筑分为传统的土砖房、近现代的烧砖房和表面涂料的混凝土新宅。旧宅普遍带有院落,而新宅层数一般为两到三层,由主宅入戶门直接通往公共空间(即街道或空闲平地),没有单独的院落空间。

从主观视觉的角度来看,旧宅的建筑表皮主要以土砖和烧砖为主,颜色为相近的土黄色和深棕色,新宅的建筑表皮已经做了复制式的粉刷,颜色为白色和灰色,两种色调的差异较为明显突兀,极不相容,同时还表现出新旧建筑风格的不同和材料使用种类及手法的不一。如古建长廊、半仿古的民俗展示厅、色彩较为鲜艳的酒店和餐吧、富有现代感的球形体育中心等让古岳村看起来太过“花哨”,而个别艺术家的工作室是根据当地原有建筑风貌对旧宅进行改造的,颇受大众好评。

3.公共空间的无序

新宅虽然使用起来方便,但打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居住模式。纵使没有院落,住户也出于个人利益的延伸而在主宅前面扩建出一个院子占为己有,用以经营、储存。由此出现消防通道拥挤、院落大小不一、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私人物品侵占公用空间等诸多问题。

二、古岳文化艺术村公共空间统一规划

与自主建设

古岳村整体发展规划:在保留原有建筑面貌、整体格局和周边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尊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传统,实现整体的公共环境提升;统一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和颜色的应用,以旧宅的土砖和烧砖为建筑表皮选材,通过合理的设计衔接新宅与旧宅;丰富公众生活,增加村民与艺术人士之间的交流空间,提高村民艺术文化修养从而使其改变价值观念,使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和谐而丰富的公众生活,优化村民与艺术家的生活品质,主要表现有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和公共空间使用的开放性;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根据使用者需求增加不同的空间功能体验,从而带来经济价值。

(一)设计原则

1.尊重地域自然生态环境

对古岳村公共空间的规划首先要尊重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人为建设的良性发展依托于良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要避免不必要的开垦和太大面积的硬化,以免破坏地下水储备和水资源循环,甚至引发自然灾害等,和谐处理公共空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尊重地域文化发展与传承

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保留其历史感和岁月感,尊重不同时期的建筑面貌,保持原有街区的铺装和空间尺度以及呈现的历史真实性。结合古岳村特有的民族文化对部分发展失衡、过度设计的建筑进行规划改造,统一村落整体的面貌和形象,延续历史文化特色并得以传承。

3.公共空间设计的安全性

公共空间是一个具有多样化和多功能性的开放式空间,在安全方面要针对不同人群做出合理安全的设计。排除一切安全隐患是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原则。

4.公共空间设计的可持续性

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挖掘艺术村落的社会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保护和宣传的良性循环;提升公共空间的利用价值,确保不会闲置和荒废,恢复公众活动的活力。

(二)统一规划

1.限定平面面积

根据住宅所处位置适当提供公共区域面积,以就近原则和妥善安排每户管理和使用的公共区域并根据规定负责管理片区内的搭建活动,不得超越给定区域(图1)。

2.限定立面高度

传统上,房屋有着身份、地位等方面的象征,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攀比心理,民众在建房子时总要“高人一等”,在高度、宽度上有所增加。因此,要求艺术村落公共空间围合的高度不超过1.65米。该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具有交流和进行公众活动等功能的区域,在設计规划过程中只能做立面围合,不可封顶或超过限定高度规定。在个别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公共空间相邻的住户应互相协调高度。

(三)自主建设

1.选材

选材方面主要选用当地的材料。当地的材料从功能和外观上,与当地环境都是最匹配的。隈研吾在他的建筑中主张就地取材,根植于场所的建造,与现有的条件相融合的,才是自然的建筑。相应的,古岳村在公共空间的自主建设中应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避免过度设计和不必要的浪费。

建筑表皮的设计主要选取当地的土砖和烧砖贴,主要方式有拼贴和涂抹,另外的部分可使用自然石的拼贴或木材的拼贴。所属的管理公共空间在围合上可使用干枯的植物篱笆,废弃的瓦片、碎石以及丢弃的混凝土模块、墙体等二次使用的建筑垃圾。经过筛选和设计,最终以低于1.65米的墙体呈现。

公共空间的路面铺装要有透水功能,可选择渗水砖、自然石的拼贴等,以达到积水的快速渗透和地下水的保护。

2.文化背景的结合

结合当地特色农业设计主题性的园区和景观小品展示空间,将广西山水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应用到公共空间中,并贯穿整个景观设计和布局。在设计途径的选择中,村民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找当地艺术人士沟通设计,设计以古岳村文化艺术为大的背景,切合主题,元素颜色统一,形式可多样性,但最终的受益者以村民和艺术人士为主,体现使用第一、展示第二的原则,确保在没有外来参观人士的空闲时间也可以当作自家院子使用,而不至于萧条败落,达到先生活、后收益的公共空间利益最大化(图2、3)。

3.设计途径的选择

自主建设可以是住户自己设计所属公共空间,也可以找设计师或者当地入驻的艺术人士协商进行设计。相关部门为每户发放补贴,住户根据自己经济状况和需求设计。设计依据特有的地域文化、历史,贴近艺术村的真实生活现状。

三、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文总结出艺术村落有四大特点,一是开放性,二是文化独创性,三是双重主角即村民与艺术人士主导,四是经济性。结合艺术村落与其他村落的不同之处,对艺术村落公共空间的统一规划与自主建设做可行性的分析研究。

艺术村落公共空间的限定平面面积和限定立面高度主要是对村落公共环境的提升,改变以往秩序性差、占用消防通道、环境恶化以及空间权益平衡等问题,使每户有自己对公共空间的管理和使用权,避免无故占用产生的一系列纠纷。在进行每户自主建设的设计过程中主要体现艺术村落的文化独特性,住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场地需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进行设计。根据规定去限制立面围合高度,这是因为要保证艺术村应有的开放性,立面围合高度如果高于平均视平线就会遮挡本不属于隐私空间的公共功能区,影响公共空间的视觉效果。住户的室内空间是隐私的,门前分配的公共区域属于开放和半开放空间,街道和广场是全开放空间,由此被分配的公共区域正是一个过渡区,也是村民、艺术人士与外来人口之间交流的逐渐成熟的场地。艺术村落公共空间的设计进一步激发了经济活动,在没有外来人口到来时,可以自己作为院落的形式来使用,而游客到访时也可用于售卖工艺品、农产品,开办展览等。

四、结语

如何对艺术村落进行正确保护和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艺术村落公共空间的营造上以统一规划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策略对古岳艺术村进行试点设计规划研究,对现今国内艺术村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以下看法:首先,艺术村落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普通村落的主人是村民,而艺术村落的主人是村民与入驻的艺术人士,除利用公共空间的营造处理好两者的社会关系之外,还要实现空间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其次,挖掘自身文化优势和特点,拒绝千篇一律的建造和复制的文化。再次,保留原本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建筑风貌,还原艺术村落本应拥有的浓厚生活气息。最后,提高村民参与度,使设计充分与服务对象结合。让村民在规定的范围内做他们自己想要的设计,根据自身对空间功能的需求设计形象,做出业态选择,从而使艺术村落的村民与艺术人士之间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经济价值增长,最终达到艺术村落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贺勇.空间的背后[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陈菁,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
试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及措施
公共空间突发事故灾难逃生应急导识研究现状
公共视觉传达系统在历史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购物中心公共空间分析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