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轲
2月20日21时许,北京,鸟巢,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雪花火炬台缓缓下降,梦幻五环缓缓上升,在童声合唱中,北京冬奥会的圣火缓缓熄灭。
本届冬奥会充分改造利用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奥运场馆,新增场地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首钢工业遗产化身“雪飞天”,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三大赛区26座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在2月18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的“美丽中国·绿色冬奥”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中国以承办冬奥会为契机,将“绿色办奥”从理念到行动,由愿景变为现实。全部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辆的84.9%,在开幕式上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圆满兑现了碳中和承诺。
■ 作为“双奥城市”,北京因奥运与绿色结缘。图片提供:北京冬奥组委会
北京冬奥会在向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难忘的冰雪盛宴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奉献了一整套“绿色办奥”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2001年,北京申办第29届奥运会时提出“绿色奥运”理念,2008年成功举办绿色奥运盛会,2009年又转化为“绿色北京”战略并一直实施。近年来,北京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重点工作,一体推进绿色发展与绿色办奥,生态文明之花在京华大地绚丽绽放,成为北京一张新“名片”。
“记得那是在2017年北京市人大会议上,我提出了‘让北京冬奥会给世界留下宝贵的绿色低碳遗产’建议。”王金南说,希望通过制定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在策划筹办、赛事举办、赛后循环利用全过程贯彻可持续绿色低碳理念,在普及冰雪运动的同时,提升全民绿色可持续理念和绿色低碳素质,将可持续性理念和要求与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奥运遗产。
在北京冬奥会的各类遗产中,绿色(环境)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环境遗产报告(2022)》介绍,北京冬奥会环境遗产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持续改善、低碳奥运的措施与机制、可持续性管理的政策与体系等方面。
■ 北京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环境遗产报告(2022)》
自2015年申奥成功以来,京津冀及周边省市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施治气、治沙、治水攻坚战,采取一系列精细化防控措施,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环境遗产报告(2022)》概括了三个方面的成就:
在大气环境改善方面,北京市和张家口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由78微克/立方米和3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和23微克/立方米。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北京市和张家口市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1.6%和37%增长至44.4%和50%,赛区及周边风沙问题获得有效治理。京津冀地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提高,北京市污水处理率由87.9%提高到95%,张家口市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占比由70%提高到100%。北京实施山地赛区保护和生态修复,形成了生态赛区、森林场馆的良好形态。
近年来,北京全面推进低碳管理,进行低碳场馆创新示范,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制冷剂;推动新能源车辆的普及应用,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广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依托±500kV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和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实现全部场馆常规电力需求100%由绿色能源供给;采取行动推动碳中和,实施林业碳汇捐赠和涉奥企业碳汇捐赠示范,推广碳普惠制,搭建面向公众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
北京还在全社会推广普及可持续理念,在北京冬奥会进行可持续措施的广泛应用,创新建立具有北京冬奥会特色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实现奥运筹办全过程、全领域的可持续性融入和管理,为规范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可持续性工作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北京冬奥会筹办全面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21年,北京优良天数达到288天,比2017年增加62天,特别是冬奥会期间的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有几天的PM2.5浓度甚至出现个位数。
北京冬奥会践行“绿色办奥”的成果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接受采访时认为,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
《自然》杂志也撰文指出,北京冬奥会所采取的减排措施大大超过往届冬奥会,尽管此次冬奥会减少的碳排放只是中国总碳排放的沧海一粟,但它证明了在更广范围活动中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
“中国圆满兑现了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王金南表示,“这是绿色奥运的新起点。”
大气治理,是北京冬奥会筹办以来要解决的“头号”环境问题。
航班大面积延误,高速公路封闭,工厂限产停产,口罩和空气净化器成为热销品,中小学停课,晨练的人们不得不待在家中……
■ 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以来,城市洁净度显著提升 图片提供:北京冬奥组委会
2013年,北京一周内发布了四次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京津冀27条高速公路封闭。当年,13省市空气重污染天创同期极值,全国平均空气重污染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
也是在这一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经国务院印发。《大气十条》确定了十条措施,其中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等。
2014年1月,《大气十条》出台几个月后,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成为政治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回忆说,2013—2017年是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历程中措施最系统、力度最大的5年。短短五年间,北京空气中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35%,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下降了25%。
北京是如何做到的?贺克斌表示,北京有一套全面、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这是20年间逐步形成的。这套体系包括完备的法治系统、系统性的环保规划、严苛的地方排放标准、强而有力的监控体系以及北京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 北京市自2015年以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面积显著增加 图片提供:北京冬奥组委会
20年来北京市商用、民用供电供暖结构全面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市能源消耗中,超90%为电力、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城镇地区已告别“烧煤取暖”。
用经济手段鼓励节能减排是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一大特色。北京市政府对每120平方米、年均所需供暖120天的住宅提供约8000元的补助。2013年至2017年,有超过90万户家庭的供暖系统获得升级。
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环境遗产报告(2022)》介绍,自2017年起,中国政府连续4年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北京市在实施《北京市2013—2017年五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2021年行动计划》;张家口市在实施《张家口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3—2017年)》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张家口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张家口市2021年空气质量提升实施方案》。
通过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在冬奥会各举办城市之间打破了行政区域限制,完善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强化了区域联防联控。
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由2015年的0.275吨标准煤降至2020年的0.209吨标准煤,水耗由2015年的15.42立方米/万元降至2020年的12.54立方米/万元。
2015年到2020年,北京市煤炭消费量由1165.2万吨削减到135.0万吨,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由13.1%降至1.5%,提前超额完成到2020年年底400万吨的规划目标。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耗占比由2015年的6.6%提高到2020年的10.4%。
北京市新能源客车保有量由2013年的2211辆增加到2020年11月的40.1万辆。截至2021年7月,张家口市新能源公交车共1718辆,占公交车总数的73%,其中包括30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北京市2020年城市洁净度显著提升,全市降尘量同比下降12.1%,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保持前列。2015年至2019年,作为北京冬奥会主赛区之一的张家口市崇礼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5年居河北省168个县(市、区)第一位,2020年,崇礼区PM2.5平均浓度为15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59.5%。
“今天的北京,蓝天白云成为常态。”2月15日,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的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说。
提升植被景观质量是冬奥会举办地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2月2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冬奥赛区植绿护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奥运赛区,土壤干旱贫瘠,生态景观建设面临周期短、标准高,当地冬景植物资源短缺、外调苗木一次性建植成活率低、成苗移植难度大等难题。
樟子松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等优良特性,是冬奥场馆周边及滑雪场道沿线植被景观的重要绿色基调树种,但应用传统的土球苗造林存在缓苗期长、景观效果差、建植成活率不高等问题。
为此,中国林科院专家提出了林木容器育苗这一先进育苗技术,容器苗具有苗木质量和规格易于控制、起苗运苗过程中根系不易受损伤、苗木失水少、造林成活率较高、造林不受季节限制、无缓苗期、便于机械化操作等优点。
之后,中国林科院在部分冬奥赛区建立了常绿树大规格容器苗培育示范基地及常绿树景观营造管护示范区。张家口宣化苗木培育基地培育樟子松全冠容器苗3000株,培育辽东冷杉容器苗300株,培育过程中选用草碳和珍珠岩复配的轻型混合基质,既保水透气,又方便移栽。通过移栽前断根、喷施抗蒸腾剂、激素灌根、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施肥等措施,培育的成苗壮苗具有抗逆性强、无缓苗期、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且造林无季节限制等特性,可满足冬奥场馆常绿树景观营造“随用随移”的需求。
崇礼太子城滑雪场道附近,建成了云杉、樟子松等常绿树景观营造管护示范区,实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高效、标准化的养护管理。
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环境遗产报告(2022)》介绍,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加速了京津冀三地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协同合作,增强了各项措施的实施力度、扩大了实施范围、加快了实施速度,三地共同努力构建起区域绿色发展的格局。
原国家林业局、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编制并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0年)》,并签署《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北京市制定并实施《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张家口市制定并实施《张家口市鼓励荒山绿化实施办法》《张家口市绿富张垣攻坚规划(2016—2022年)》。
■ 国家速滑馆内景 图片提供:北京冬奥组委会
■ 北京市和张家口市新能源车保有量 资料来源:《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环境遗产报告(2022)》
北京市自2015年以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面积显著增加。其中,2015年至2020年北京市森林覆盖率由41.6%增至44.4%;2020年6月,北京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截至2021年6月,张家口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崇礼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仅2020年即完成造林绿化7867公顷,此外,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4平方公里,通过土地流转对低质低效耕地集中收储,完成坝上地区休耕种草12.09万公顷。
到2021年,北京市政府和张家口市政府分别完成71万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和5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并委托专业机构完成了相应碳汇量的监测与核证工作,核证碳汇量分别为5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和5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分别将上述碳汇量全部无偿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
此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三峡集团三家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也积极支持北京冬奥会碳中和工作,以赞助核证碳减排量的形式,分别向北京冬奥组委赞助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量。
“用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之际,这句话让许多人眼前一亮。
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特殊,造就了丰富的光照和风能资源。资料显示,这里的风资源储量在2000万千瓦以上,地域日照时数约3000小时。
北京冬奥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而这其中,兑现“绿色”承诺,供应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座场馆的电能,全部是由张家口的风能、光能转化而来的绿色电能,实现了冬奥场馆百分之百“绿电”供应。
据北京冬奥组委会发布的《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赛前)》介绍,筹办初期,根据国内外相关碳足迹方法学测算,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基准线排放量约为163.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根据疫情下筹办和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实际情况,修订后的基准线排放量约为130.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019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低碳方案》)正式对外发布,《低碳方案》提出了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北京冬奥组委率先行动4个方面18项措施,以尽可能降低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同时,提出了林业固碳、企业自主行动、碳普惠制等碳补偿措施。《低碳方案》发布以来,北京冬奥组委与北京市、河北省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
据北京冬奥组委会介绍,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于2020年投入运行,将张家口地区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地输送至北京市,全面满足北京和张家口地区冬奥场馆用电需求。通过建立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搭建绿电交易平台,赛时实现了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
另据介绍,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室内场馆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还制定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北京冬奥会新建雪上项目场馆全部满足该标准。同时,北京冬奥会在4个冰上场馆使用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1、破坏臭氧层潜能值(ODP)为0的二氧化碳制冷剂,这也是该技术首次在冬奥会上使用。
同时,按照“平原用电、山地用氢”的原则,北京冬奥会在各赛区推广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全部赛时保障车辆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84.9%,为历届冬奥会最高。同时,搭建“交通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北京冬奥会赛时交通运行工作的实时监测、统一指挥,大幅提高赛事期间交通组织和运行效率。
北京冬奥组委也率先示范,入驻首钢工业主题园区,综合利用、改造废旧厂房,充分利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照明、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技术,建设绿色高标准的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不仅满足了冬奥组委的办公需求,还对首钢转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也例举了部分场馆的遗产成果:
其中,国家游泳中心是全球范围内首个通过“水冰转换”变为兼具游泳馆和冰壶馆功能的场馆。北京冬奥会后,比赛大厅将既能承办游泳赛事又能组织冰上赛事,同时还能承接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从而实现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和长久利用。
首都体育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冬奥比赛任务。北京冬奥会后,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冰坛)、首都滑冰馆、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运动员公寓与冬奥赛事中心,将形成4个场馆、2个配套设施、5块冰面为核心的首体场馆群,将致力于打造具有体育文化休闲娱乐各种功能的中国冰雪总部基地。
首钢滑雪大跳台作为首钢园区转型发展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将成为北京冬奥会留下的重要遗产。赛后,将起到良好的宣传和聚集效应,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2月11日,在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遗产成果是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表示,北京冬奥会之所以能成为一届绿色、包容、开放、清洁的冬奥会,与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密不可分。王文说,绿色奥运的中国实践,对通过绿色投融资低成本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