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白宇/ 编辑张正
逾1.62 亿吨,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1月12 日电煤库存水平,较去年同期高4000 万吨,可用21 天,为确保煤炭稳定供应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从本轮供暖季开始以来,我国煤炭的供给情况一直备受业内关注,从最开始的供应偏紧,到现在的供应保障有力,煤炭兜底保障的作用也日渐明晰。
进入本轮供暖季以来,兜底保障一直是煤炭系统的重头戏。2021 年12 月8 日至10 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
2021 年12 月11 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做好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保障。
2021年12月18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要全力做好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供应,带头保供稳价,保障好供热用煤用电和民生用气。同时,要加大国内资源勘查力度,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加强油气、煤炭等储备能力建设,更好发挥重要能源资源生产自给的支撑托底作用。
2021 年12 月24 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则明确,要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
从一系列重要会议中不难看出,近期关于煤炭的论调愈加务实。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炭的国家,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200 多处小型煤矿作为发展煤炭工业的基础,总产量仅为3243万吨,平均单产仅为15万吨左右。但煤炭在当时的能源结构中占比超过95%,是名副其实的推动新中国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一五”计划开始后,我国煤炭工业通过不断改造旧煤矿、建设新煤矿,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57 年产煤达到1.31 亿吨,再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62 年产煤达到2.2 亿吨。后经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5 年全国煤炭产量为2.32 亿吨,到1978 年实现6.18亿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煤炭工业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逐步构建起了较完备的煤炭工业体系,煤炭工业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巩固。1998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12.50亿吨后逐渐增长,2008年煤炭产量达到27.93 亿吨,2013 年达到创纪录的39.69 亿吨。但是,大而不强也是当时我国煤炭工业的真实现状,同时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当时的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供给能力持续过剩,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效益普遍下滑,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安全生产隐患加大,对经济发展、职工就业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此背景下,2016 年2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6 年开始,用3 至5 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 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 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奋斗目标。煤炭行业迈上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行业深入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着力推动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煤炭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煤炭兜底保障根基更加稳固,为谱写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原煤产量为40.7 亿吨,比2020 年增长4.7%,比2019年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2.8%;2021 年进口煤炭3.2亿吨,比2020年增长6.6%。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贡献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聚焦本轮供暖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地区和重点企业,全力推动煤炭保供稳价,取得阶段性积极成效,为下阶段煤炭供应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从供应能力看,2021年后两个月,为全国统调电厂日均供煤达到788万吨,同比增长超过20%;从存煤水平看,2021年12 月中旬以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一直保持在1.6亿吨以上,其间一度达到1.68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另外,在日前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1 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云卿也介绍了近期煤炭的供给情况。他表示,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2021 年9 月底,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煤炭电力供应偏紧情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方面,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电厂存煤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在具体举措方面,李云卿介绍,一是坚持分阶段保供,紧扣保供稳价目标采取针对性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确保能源供应,督促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带头保供稳价。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持续提升电厂存煤水平。二是坚持统筹考虑,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调整影响能源生产和保供稳价的不合理措施,促进煤炭生产企业安全增产增供。加强煤炭生产成本调查和期货、现货市场监管,多措并举引导煤价回归合理区间。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全力消除用能缺口隐患。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突出东北等重点地区,统筹考虑纯供暖企业和农村取暖用煤,全力做好北方采暖地区用煤保障。五是坚持守牢安全底线,确保能源安全生产、安全运营、安全使用。
另外,此次会议还对我国煤炭的运输能力、储备能力以及煤炭中长期合同的签订情况有所提及。据介绍,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煤炭集疏运建设,煤炭运输能力大幅增强,2021年第四季度国家铁路电煤运输同比增长了20%以上,北方煤炭港口吞吐量连创历史新高,煤炭运输需求能够较好保障。
同时,近年来重点地区储备能力持续提升,政府可调度的储备资源大幅增加,在煤炭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方面,2022 年我国继续推动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进一步夯实了煤炭供应基本盘。从初步汇总数据看,目前各地区已完成衔接的合同量比去年增加近7 亿吨,大部分省份已实现了发电供热用煤合同全覆盖。
此外,进入本轮供暖季以来,我国多个骨干煤炭企业也持续发力,积极保障煤炭供给。
2022 年伊始,国家能源集团能源保供工作持续稳定发力,前期成效不断巩固加强,应对新形势积极有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稳步推进。
1 月1 日~12 日,国家能源集团自产煤量完成2109万吨,同比增长8.7%,其中6日、7日自产煤量单日分别完成186.2 万吨、187.3 万吨,连创历史新高。火电发电量达37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
同时,为坚决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国家能源集团要求系统各单位加强生产运营组织,确保“抢资源、抓外运、防冻车、提效率、保供应、稳发电”措施执行到位,确保能源供应可靠稳定。煤炭企业抓好资源组织,做好煤炭自产、外购工作,积极发挥先进煤矿产能优势,保持外购煤均衡稳定,保障煤炭安全供应。铁路、港口、航运单位重点做好寒潮天气和大风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全力做好防寒过冬工作,加强运输组织,优化运力布局,切实抓好防冻车管理和万吨、两万吨列车开行工作。
陕煤集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后勤服务保障,确保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据介绍,陕煤集团开展以“查隐患、堵漏洞、找盲区、补短板”为重点的全覆盖式安全生产大排查,强化安全管理;科学组织生产检修,最大程度消除检修对生产的影响……一系列保安全、释放优质产能的扎实举措,保证煤炭产销保持高位运行。特别是陕北区域主力矿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产尽产、稳定煤质,保障了煤炭供应。
数据显示,进入2022 年以来,陕煤集团煤炭产运销继续保持高位运行,1 月1 日至15 日,全集团生产煤炭879.8万吨,销售880.1万吨。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1 月新闻发布会上,李云卿指出,当前全国能源供应总体平稳,但供需形势及国际市场环境仍然较为复杂。针对能源保供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保障供应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深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针对2021 年煤炭行业运行的整体情况,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牛克洪表示:“去年我国煤炭及电力供需状况与世界同样,出现了阶段性的供不应求,煤炭价格起伏波动幅度较大。这一状况的发生,一方面彰显出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性、兜底性功能作用,更加清晰地认知了当今煤炭在能源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事实证明当今那些片面理解并盲目‘减煤化’‘去煤化’的论调是不合适的,这将为未来煤炭行业健康发展营造比较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煤炭行业必须承担企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最后底线的作用。一旦其他能源,尤其进口能源出现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时,煤炭可以承担起保障兜底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简单地降低煤炭比重,必须保证相当水平的先进生产能力。”
在此背景下,邢雷分析,“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应实现市场对产能的调节。政府的主要任务则是对标准的设置,可以从制定产量、环保等方面的指标来规范市场准入,而产能产量则交给市场。
对于如何提高煤炭兜底保障能力这一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处长叶旭东认为,从长远来看,随着能源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我国煤炭消费量将会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产量恢复性增长,全国生产煤矿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3%~95%,但是当产能利用率维持较高水平时,弹性保障能力就相对较弱,可调节的余地也就相对较小,一旦遇到应急状态或者特殊情况,必然会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所以煤炭行业如果较好地发挥出兜底保障作用,综合全国形势来看,应通过有序释放先进产能,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5%~90%,这对于我国的保供形势来说也是一个相对可靠的数值。”叶旭东表示。
另外,针对煤炭行业出现的阶段性供应偏紧的情况,叶旭东认为,由于我国煤炭消费量大,兜底保障作用愈发突出,最近一两年中仍可能会出现时段性、区域性供应偏紧的情况,但是随着在建煤矿的逐渐投产以及煤炭消费的逐步稳定,长期来看煤炭行业供应偏紧的情况将会好转。
“对于短期供应不足的局面,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有序释放先进产能。各方也应该加速调整,‘十四五’期间尽快把先进产能释放出来。其次就是要进行总量调控,应根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对未来煤炭需求进行科学测算,做好总量控制。”叶旭东表示。
对于今年煤炭行业的发展走势,牛克洪预测,今年煤炭行业发展的主流走势将是“稳”字为主。“一方面是在去年出台的新政策延续导向下,煤炭生产供给侧产能会扩大,产量会增加,由此也为全国能源尤其是煤炭稳定安全供给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条件,煤炭的兜底保障能力会更强。另一方面,煤炭消费需求侧受‘双碳’目标的倒逼影响,‘双高’项目将受到进一步严控。所以,2022年煤炭供应总体上应该较宽松的,煤炭价格也会出现平稳波动并略趋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