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余璇/ 编辑王睿佳
近日,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 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新能源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加快形成。
《意见》从总体要求、巩固脱贫成果、壮大绿色产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实施5方面共19项内容对农村能源转型发展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仍然有约6 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94%以上,农业农村温室气体综合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15%左右。因此,推动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农村能源转型是我国能源转型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解决农村清洁用能问题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一环,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目前我国现代能源供给普及率虽已达发展中国家最高,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散煤燃烧、秸秆燃烧等非现代能源供给方式。在“双碳”与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高污染、高耗能的非现代能源供给是行不通的。
现阶段,我国农村非现代能源供给方式难以支撑乡村振兴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也给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造成巨大压力。《意见》首次提出“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多能融合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并指出要全面提升农村用能质量,实现农村能源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支撑。
针对《意见》发布的时机,国网能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谭雪认为,从纵向来看,能源电力在我国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双碳”目标提出、新旧动能转化,农村能源转型的意义更为凸显。从横向来看,是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实际发展需要和农村能源发展现状,提出了重要指引和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三农’发展的新征程,也是农村能源发展新格局形成的关键塑造期和机遇窗口期。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很多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不具备规模特点,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谭雪说。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农村能源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有效保障农村用能需求基础上,也在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意见》将目光聚焦到光伏扶贫、农网改造、清洁能源开发,提出了继续巩固拓展帮扶成果促进农村能源转型的具体要求。
在光伏扶贫方面,加强光伏扶贫工程运维管理。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年底,我国光伏扶贫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规模2636万千瓦,惠及415万户,约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180亿元,光伏扶贫成果显著。
为进一步巩固光伏扶贫成果,《意见》指出要建成光伏扶贫电站集中管控体系,提高电站集约化管理水平。鼓励专业化团队对光伏扶贫电站进行精细化管理维护。向脱贫户提供组件清洗、看护等岗位。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光伏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种类中最容易和人类生活紧密结合的,且具备低碳、高效、低度电成本的能源形式。从整县推进到大基地建设,与当地农业、渔业等特色产业相融合,通过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的形式实现“1+1>2”的高收益,助力当地新农村建设。
同时,《意见》还进一步要求电网企业继续保障全额消纳。县级政府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扶贫电站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路径和模式。
谭雪表示,对于未来光伏扶贫工程管理模式及未来农村光伏发展方向,运营单位、电网和政府等各主体要形成合力,加强光伏电站运维管理,并积极探索扶贫电站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路径和模式。
在农网改造方面,持续推进农网改造工程。通过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全国农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全部通动力电,农村电气化率达到18%。坚强可靠的农村电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此次《意见》对农网改造工作的要求更加具体,提出了“要重点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其他脱贫地区、革命老区等农村电网薄弱地区,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推动网架结构和装备升级,对符合条件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大电网延伸”等举措,更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方向。
谭雪对此分析,要结合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和乡村生产生活电气化需求,推动重点地区网架结构、装备升级和保障能力提升,持续提升农村电网服务水平。
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支持县域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意见》提出在具备资源条件的中西部脱贫地区,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
“在清洁能源应用这方面,农村具有较大优势,以光伏为例,在城市少见的屋顶,却在农村随处可见,天然的‘屋顶’优势也更加适宜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农村发展分布式光伏不仅能够满足农村居民自发自用,还可以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林伯强认为,农村分布式光伏具备自身优势、大有可为,“如果把农村分布式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利用起来的话,这就是满足‘双碳’且是农村能源结构调整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支持县域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重点是依托规划和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推动具备资源条件的中西部脱贫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驱动力。”对于《意见》中所提出的支持县域清洁能源发展目标,谭雪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农村能源消费量约为5.6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能源占比超75%。农村能源消费中农村生产用能占比约44%,生产用能以化石能源为主,占比超三分之二,包括煤炭、成品油,此外电力也是农村主要生产用能,占比约五分之一。农村生活用能主要为煤炭、薪柴、电力、秸秆等,薪柴、秸秆等非商品能源在农村用能中所占比重高达34%,且利用方式粗放,大部分是直接燃烧,利用效率仅为10%~15%,带来大量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正是由于当前农村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农村生活用能的非商品能源占比依旧较高,利用方式粗放,效率低,导致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不容忽视。”谭雪介绍。此外,农村能源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尚未形成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电网等能源网络互补衔接。同时,当前农村居民对用能成本和质量的敏感性依旧较高,农村能源经济性与农村用能需求上升的矛盾将会限制农村能源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
针对目前农村用能存在的问题,《意见》也着重关注了农村绿色能源产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2 个方面。从推动光伏自发自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生物质资源利用、发展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乡村能源站5个方面,对培育壮大农村绿色能源产业给出了指导意见;从生产生活电气化、农村供暖清洁化、交通出行低碳化3 个方面,对农村低碳生产生活提出了具体举措。
转变思路,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农村绿色能源产业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方向所在。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要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探索建设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区,农村能源革命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的支持下,大力拓展农村能源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延伸农村地区能源产业链、价值链,形成一批能带动农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能源产业,是不断提升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从根本上提高农村“造血”能力。
针对农村绿色能源产业开发利用,此次《意见》提出,支持建设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就地消纳,余电上网;鼓励能源企业建设“光伏+现代农业”;鼓励企业从单纯发电转为热电联产;在县域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探索建设多能互补、源荷互动的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乡村能源站,提高农村能源公共服务能力。可以预见,我国农村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应最大可能统筹“清洁化、经济性、可靠性”这三大原则,实现能源的低碳利用、就近利用、系统利用。
“要坚持以农户为主体,多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开发模式。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大力推动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支持清洁能源就地消纳;二是在农村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地探索发展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业态;三是持续增强制度供给,通过乡村能源站建设为农村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祥栋说。
创新模式,打造农村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优化农村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推动用能方式向清洁、高效方向转变,还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农村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强劲发展动能。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用能清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截至2020年10月,北方农村地区“煤改气”用户达到1643 万户,“煤改电”用户达到1215 万户,可再生能源供暖用户达到469万户,清洁取暖率由9%提高到约28%,重点地区的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71%。
为促进农村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意见》要求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在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全产业链电能替代。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供暖,积极推动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供暖。引导充电业务运营商、新能源汽车企业建设充换电站,探索建立车桩站联动、信息共享、智慧调度的智能车联网平台。
对于接下来贯彻落实《意见》,谭雪表示,我国农村面积广袤,能源系统建设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建立清洁低碳、多能融合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要顺应农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依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建设具有地区差异、科学合理、乡村特色、清洁高效的农村供用能体系。一方面,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坚持政府主导、电网支撑、各方参与,推进农业产业链、交通、居民等领域电能替代,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农村供暖清洁替代,因地制宜、因能制宜,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条件,推进清洁能源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