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维子 汪 君 蔡兆阳 许艳群
白内障是全球第一致盲性眼病,主要发病群体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手术是最主要的有效治疗措施,首选术式是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手术不仅是一个治疗过程,更是一种应激源,可导致患者产生应激综合征。常规护理中白内障患者术前往往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而不良情绪又会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增加术中不良反应的出现概率,不利于疾病的恢复[2]。本研究通过调查围手术期白内障住院患者手术前的焦虑状态,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针对性地改善白内障患者心理状态和不健康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2月在本医院眼科住院的158例围手术期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2例,女性86例,平均年龄(66.73±9.68)岁。①纳入标准:经裂隙灯检查确诊为白内障,且裸眼视力<0.3[3];年龄50~85岁;思维正常,能通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感觉和需求。②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者,无法完成问卷;其他病因导致的白内障,如外伤性、并发性、中毒性、代谢性或发育性白内障等;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障碍者。选择同期160例我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的年龄在50~85岁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2例,女88例,平均年龄(65.97±10.29)岁。③对照组排除标准:不配合完成调查问卷者;有任何眼科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障碍者。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对研究内容知晓。
1.2 待评价影响因素 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居住地、个人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情况(婚姻状态、有无子女、与直系亲属关系)、眼科疾病诊断(类别、拟行手术方式)、既往史(内科慢性病、是否曾经住院、是否有过外科手术等)及生活史(睡眠习惯)等。
1.3 焦虑评判方法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前1~2天内由专人负责发放和回收自评量表,自评量表回收率100%。SAS量表共20项内容,每项1~4分,标准分为所有项目得分总和×1.25取整数,SAS评分≥50分的分界值即为筛查阳性,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焦虑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先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围手术期白内障住院患者焦虑状况 158例白内障住院患者焦虑评分为(44.71±12.81)分,高于同期160例体检对照组的(35.51±9.91)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176,P<0.001)。老年性白内障住院患者有36.08%(57/158)的SAS评分≥50分即存在焦虑症,其中39例为轻度焦虑(50~59分),16例SAS评分在60~69分为中度焦虑,另有2例甚至达到了重度焦虑症标准。
2.2 白内障住院患者焦虑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根据SAS值将老年性白内障住院患者分为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最终有6项指标在焦虑和非焦虑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受教育程度、与直系亲属关系、外科手术史、内科慢性病、是否双眼白内障及年龄。
表1 两组白内障住院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
2.2.2 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的赋值 以白内障住院患者是否存在焦虑症作为因变量Y,赋值SAS评分<50分=0,≥50分=1;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6项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各因素及赋值见表2。
表2 白内障住院患者焦虑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及赋值
2.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表明:受教育程度、与亲属关系、外科手术史、内科慢性病、双眼白内障均为住院患者术前焦虑状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果见表3。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白内障住院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因素
3.1 白内障患者术前焦虑状态及影响因素 纳入研究的158例住院患者SAS评分为(44.71±12.81)分,明显高于同期大众体检人群对照组(P<0.001),有高达36.08%的白内障住院患者术前存在焦虑,提示白内障患者较一般人群更易出现焦虑情绪,这些负面心理反应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值得临床工作人员重视[4]。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白内障住院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与直系亲属关系、外科手术史、内科慢性病、双眼白内障。究其原因:①本研究中白内障住院患者的SAS值和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β值=-0.538,P=0.036),这和Ye研究结果[5]一样。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事情的接受及理解程度较差,缺乏对疾病正确认知,担心手术效果和费用,另外这类人群多为体力劳动者,视力的缺失继发了劳动能力下降,经济压力、心理负担更重[6];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由于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能正确评估病情和手术等,因而出现负面情绪概率较低[7]。②本研究表明患者与亲属关系越好焦虑水平越低(P<0.05)。和亲属关系差的患者住院期间很容易出现兴趣下降、情绪低落。和睦的家庭不仅能给患者带来关心,情感安慰,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患者因视力受损而造成认知和活动能力缺失[4]。③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在术前达到高峰,特别是对于白内障这类局麻下进行的手术,患者可能因为清醒或有意识而更有心理压力[1]。对于既往无外科手术经历的患者来说,更易出现焦虑。④当白内障患者合并内科慢性病时更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P=0.004),这和土耳其学者[8]研究结果一样。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糖尿病、慢阻肺、脑梗死等内科慢性病无法彻底治愈,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上巨大负担,而且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给身体也造成了极大痛苦,使得患者对手术效果及生活期望充满悲观情绪。⑤白内障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受损,安全感缺乏,害怕未知的事物,特别是双眼白内障患者视力受损较单侧更加明显,术后双侧眼疾者的视力仍不能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8],因此焦虑程度也会显著增加。
3.2 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当前常规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2],因此医护人员应关注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其焦虑水平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①低学历(小学或以下)的患者有近一半(29/59)出现焦虑状态,提示重点要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健康宣教。术前医护人员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白内障的相关知识,必要时还可通过多媒体视频等方式向患者展示手术室,简述手术方式及预后,这样更能加深其印象。术前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获取与其疾病和手术相关的知识[5-6],纠正错误观念,从而有效消除因疑虑而产生的焦虑等负性情绪。②家庭关爱和社会支持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的很好方案。医护不仅需要礼貌和蔼的服务态度,还需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多沟通、耐心倾听与时刻陪伴,使患者增强对生活的期望,改善情绪和身体功能,进一步降低患者负性心理的发生[4]。其次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康复环境,定期的病房清洁消毒,调整室内温度,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间断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帮助患者放松身心,让患者在病房内感受到家的温暖,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③入手术室后,手术前眼科主治医护均要耐心讲解白内障手术创伤小、麻醉安全无痛苦等情况,告知手术室一些仪器设备会发出声响无需紧张,减轻老年患者对手术环境陌生紧张感。将患者接到手术间后手术室护士要以亲切和蔼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转移和分散患者对手术的注意力,使患者有舒适、安全感。另外Cavdar A U研究[1]表明对患者术前进行10 min的手部按摩可缓解患者手术期的肌肉痉挛,放松身心,帮助患者安稳渡过围手术期。④对于患者的既往内科慢性病可以通过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指标,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从而稳定患者术前慢性病的病情和精神状态,让患者充满安全感地面对手术。⑤白内障累及双眼的患者,要详细宣教关于白内障病情及预后,介绍治疗成功案例,增强其治疗信心;告知只要双眼逐一微创手术视力都会完全恢复,减少手术患者的心理顾虑,使其重拾生活希望,从而稳定其情绪。此外,虽然回归模型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但是每个患者都是不同的个体,护理人员需积极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熟悉患者的一般情况、精神情感、性格特点、生活饮食习惯等,将评估结果结合焦虑的危险因素建立个性化的护理档案。
总之,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白内障患者的术前心理状态,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减少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为获得精确性更高的结果,未来还需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