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激发措施探讨

2022-03-31 13:53邹盛泉
当代体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小学生活动

邹盛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形式都也在不断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非常快,适当的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非常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1.1 促进小学生骨骼发育

骨骼对人体十分重要,不仅支撑着人体的正常活动,而且保护着人体的重要器官。小学阶段的学生骨骼发育极快,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骨骼的正常发育,有助于学生提升身高,并且还可以增强骨质,使学生的骨骼生长得更加坚固、结实。

1.2 增强小学生的肢体协调

体育活动需要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协调完成,小学生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肢体、关节更加灵活,韧带、肌肉更加富有弹性和韧性,在正确的指导下,应该让学生多参加跑、跳、体操、球类等运动,增强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

1.3 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

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当下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也越来越富足,对于孩子的衣食住行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孩子习惯了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自理能力较差,而且在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退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逐渐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心理障碍,集中注意力,更加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锻炼学生坚韧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1.4 帮助小学生正确排解压力

现在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看重,这导致学生的压力大增。很多学生都会感觉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如果在学习生活或家庭生活中不能及时排解这些不良情绪,很容易使学生焦虑不安、烦躁压抑,长此以往,学生的状态会越来越低迷。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的精力、情绪、压力有效释放和发泄,使学生能够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而且在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2 兴趣对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紧张的学习生活里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但却很少有学生能保持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保持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愿意去学习和尝试,也就很容易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全程都会很积极、很主动,充满热情。如果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没有兴趣则会不愿意主动参与,即使参与也是被动地随着其他同学一起,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一些相对简单的活动还好,如果遇到较难的活动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因此,让小学生能多参与体育活动,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3 小学体育活动现状

3.1 体育活动安排缺乏合理性

小学阶段的体育活动,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学生初步熟悉、掌握、运用各种运动技能。但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因过分强调教学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心理感受,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厌烦的情绪。而如果只为了能迎合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将体育活动时间过多的用在让学生进行游戏运动上,又无法达到对运动基础技能教学的目的。因此合理分配每次体育活动的时间、科学安排活动内容是让体育活动发挥最大作用的关键。

3.2 体育活动缺乏针对性

在小学的体育活动中,有些教师觉得体育活动相当于带领学生们玩,在安排活动内容时并没有融入教学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带领学生玩些喜欢的游戏或让学生自由组织活动,导致愿意运动的玩得热火朝天,不爱运动的依然不想参与、无法得到锻炼,这样缺乏教学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既无法让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又无法实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无疑是浪费了师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3 体育活动内容单一

事实上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十分多元化的,但是在实际带领学生参加体育活動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活动场地等诸多限制,使得很多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中所设置的活动内容过于形式化,没有创新也没有变化,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既没有选择也没有新意,例如,在听指令时,一般都是教师喊出“站”“蹲”“向左转”“向后转”等口令学生照做。在练习跑跳的时候也大多是分成两大组然后每次选两个同学互相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内容和刚开始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鲜,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觉越来越枯燥、越来越没吸引力,参与的兴致自然也就不高。

3.4 体育活动负荷不均衡

体育活动是可以使参与其中的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一心的重要性,学生在活动中挥洒汗水、收获欢乐、得到锻炼。但有一些教师过分看重体育活动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设置活动内容时经常选择大量运动量较大或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例如大量的奔跑、跳跃,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心理负担比较重,久而久之就会对体育活动产生畏惧心理,越来越不愿与参加体育游戏,越来越排斥体育活动。

4 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有效措施

4.1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们只能按照老师的布置和要求参加体育活动,学生没有选择权也没有主动权,只是被动地听从老师的安排,这使得学生在参加体活动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也会降低。因此,在带领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可以得到释放,使学生拥有更自由的空间。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4.2 改变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固定化和程序化是学生们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以往的体育教学,教师上课的流程几乎都一样,集合后带领学生热身,之后开始教学内容的练习,最后再集合、解散。这样的流程对于学生们来说没有任何新鲜感,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对参加体育活动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才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有效措施。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创新、实践、总结,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接受水平为依据,针对教学内容、学生整体素质、活动场地条件等自创、改进一些符合小学生成长需要的、高效的、科学的体育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能保持参与体育活动的新鲜感。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口令训练时,首先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每个口令的含义,之后向学生示范相应口令的规范动作要领,让学生先对口令和动作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可以通过游戏带领学生熟悉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围成圈听口令做动作,互相监督又能互相比赛,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地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发布口令,其他学生做动作,这样既能使枯燥的口令练习变得新颖、有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活动。另外,体育游戏也是能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好方法。体育游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能将体育活动的内容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一边愉快地玩耍,一边学习知识、得到锻炼,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

4.3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教师教学,反映出的教学成果却会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同。有的教师在讲解运动动作要领时,能够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而有的教师却是按照生硬死板的定义去向学生讲解,学生不能完全听明白,自然在学习和练习中无法掌握其中的要领;学生在练习动作时通常是以模仿教师的动作为主,有的教师在向学生示范动作时,动作轻盈、优美、富有力量,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学生学到的也是教师传达出的美,而有的教师则是应付差事的示范一遍,学生没看明白,也没记住,只能照猫画虎地比划动作,自然无法准确掌握动作;有的教师每次上课时会用自己饱满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情绪的引导下积极学习,而有点教师则是一上课就板着脸,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也会在这样压抑的氛围中变得小心翼翼;有的教师平易近人,能跟学生平等交流,學生也愿意跟老师亲近,会将自己的想法跟老师讲明,有点教师则严肃古板,学生看见老师就紧张、拘束,慢慢的学生会因为害怕老师而不爱参加体育活动。由此可见,同样是教学,有的教师可以带给学生视觉、心理上的美感,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体育知识,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喜欢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快乐。

4.4 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产生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关乎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首先,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需要一定的成就感,比如动作做得好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或是课堂上学习认真被表扬,这些都能带给学生成就感,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积极、努力,老师都能看得到,也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会增加努力、认真,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其次,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每个学生都希望被表扬,每个学生都不希望自己在同学面前被批评。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不要让学生感觉自己在同学面前失了自尊,可以在课后或其他时间找机会单独去说。在课堂上,学生有进步时一定要给予肯定并适当做出表扬,也可以让做得好的同学给大家示范,充分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能够让学生更加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也更愿意在参加体育活动是展现自己。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敏锐地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能通过科学的方式加以引导,会让学生在得到心理满足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会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然而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需要教师耐心观察、沟通才能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善于发现、尊重学生的心,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教育。

4.5 完善体育活动的评价机制

体育活动应该形成更加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一般跑步会通过相同距离完成时间的长短来评价,跳也可以通过距离或高度来评价,但还有很多体育活动的教学成果不能通过数字体现出来,也不能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能够通过分数直观地体现出来,因此,在对于体育活动,应该分类别、分项目形成一个相对统一、固定的评判标准,这样可以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有更加直观的认知,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才能更有动力去努力。教师在一个阶段的教学完成后应及时做出评价,让学生懂得付出的努力都会有收获,学生也会想要通过认真学习取得更好得成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6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有差别,在教师设定体育活动目标时应结合整体学生的情况,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避免一些学生因为体育活动难度较大而产生畏惧心理,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和练习的积极性。在带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情绪变化,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和努力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在日后参加体育活动时能更积极、勇敢。另外,当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与集体相差较多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完成我那个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可以让这部分同学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完成大家能完成的活动,逐渐也就愿意去尝试、去努力,否则学生会感觉“我不如别人”“我努力也没有”的想法,参加体育活动时容易出现破罐破摔的情况。如在练习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在给学生讲解示范后让学生先试跳几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将学生分为多个练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跳远要求,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可以多给予肯定,让学生有努力的动力、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建立起信心,对体育活动更加有兴趣。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关键。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体育小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我们的“体育梦”
我是小学生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非常小学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