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陶(外一篇)

2022-03-31 01:18余继聪
荷城文艺 2022年1期
关键词:陶罐乡间温暖

余继聪

陶,都是温暖的红土烧制而成,都久经烈火焚烧,太阳烘烤,因此陶都是温暖的,也是古朴浪漫的。原汁原味的陶器,不上釉彩,都是红色的,都是温暖的。放置着几件陶器的家里就都是很温暖、红火热闹的。

古代名人范蠡,自号“陶朱公”,辅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来弃官经商,富甲天下,被誉为“商圣、财神”,他也喜爱朱红色的陶。实际上,用红土烧制出的陶器陶物,如果不淋水,不上釉彩,就几乎都是朱红色的。朱红色的各种陶,各种陶器陶物,无论是瓦,还是陶罐、陶缸、陶瓮、陶壶、陶碗、陶盆,古代全都是财富的象征。

中国瓷器,也就是陶,伟大的中国陶。古代,中国的瓷器名满天下,景德镇等地的瓷器,顺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畅销东洋西洋。中国的陶瓷,中国的红土,中国的阳光,让世界各地体验到了日子的踏实、温暖、富足、讲究和高品位、高大上,也让他们对中华文化崇拜不已,对中国向往不已。中国陶,令全世界人不得不赞叹中国的陶制作艺术。

据说,英语里的“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伟大的中国陶瓷,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名字。

“陶”,左边偏旁这个“阝”,即“阜”的变体,意思是“土山”;右边这个“匋”即古代的“陶”字;“勹”古代即“包”字,意思是裹;“缶”即瓦罐,也就是陶罐。因此,“陶”字,就是“从土山取土,烧制成瓦缶瓦罐”的意思。

瓦,其实也是一种陶,所以陶罐俗称“瓦罐”,陶盆俗称“瓦盆”,陶碗、陶钵俗称“瓦钵”,陶缸俗称“瓦缸”。

童年时,我们村有一座烧砖瓦的砖瓦窑,父亲在窑场上烧过几年砖瓦。制作瓦的模子,像我们村里家家户户每天蒸饭用的一个木甑子。制作出来的瓦,每一桶有三页,放置在地上阳光里晾晒,也很像一个陶制的甑子。甑子里蒸着满满一甑子温暖美丽的阳光。看着父亲每天像翻书一样,在制作瓦的模桶上精心制作一页页瓦,我感到父亲确实是在制作一种陶铸的精神食粮。

那年代贫穷,老家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几乎都喜欢用陶罐瓦罐来盛装粮食和香油猪油。一坛罐大米小麦,一坛罐豆子,一坛罐香油猪油,都给人温暖幸福人家的感觉。每天煮饭,就是从这个坛罐里舀出一碗阳光,从那个陶罐里舀出一碗温暖。

乡间人家办宴席,也是在院子里搭几座土灶,支起几口陶锅,熬炖肉菜。红土的、温暖的陶锅,支在红色温暖的阳光里,炖出来的肉菜,总让人觉得更加热乎鲜香。

成语“黄钟毁弃,瓦缶雷鸣”,“黄钟”是高档乐器,“瓦缶”即瓦罐陶锅,意思是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古人也把瓦缶也就是陶器瓦盆当做一种乐器敲打吹奏。《诗·陈风·宛丘》有“坎其击缶, 宛丘之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 秦王为赵王击缻’”。古乐器“埙”就是一种可吹奏的陶器。

其实,陶罐瓦罐,也是一种很有生活气息物件,敲打出来的声音也不见得就不高雅。小时候,我就很爱轻轻叩击敲打我们家里放着的那些坛罐瓦罐瓦缸,学生时代,每天去食堂打饭,也常常喜欢用调羹一路敲打着瓷碗,虽然陶罐瓦缸瓷碗发出的声音有点低沉,却也是清脆悦耳的。敲打着盛满温暖的粮食猪油等等的坛罐和瓷碗,内心就多了一些温暖踏实的感觉,肚子好像也就不太那么饿了。

那么多温暖的陶瓦,扣盖在房顶上,煮着的就都是温暖喷香的日子、生活和人生。一院一院陶瓦房,一村村陶瓦房,几千年,都热乎乎的,温暖暖的,鲜活生香,滋味丰富绵长。

陶锅,数千年来,曾经普遍煨炖在乡间人家的灶台和火塘上。我儿时的乡间人家,依然广泛使用陶锅,在火塘上,支起三脚架,或者在山野里用三个石头支起一口陶锅,慢慢地、滋滋的煨煮腊肉,煨炖干板菜红豆汤,煨炖腌菜红豆汤,那种土土的、绵绵的鲜香,叫你吃一回就很难忘。晚上,用小陶罐,在火塘上煨炖香茶,是辛苦忙碌的乡间人难得的享受,乡间人从“罐罐茶”里品出的,是陶罐红土绵绵的鲜香。

陶罐陶缸陶瓮,一般都用来储藏粮食,腌制咸菜等,是财富的象征。家里放满了盛满粮食的陶缸陶罐陶瓮,放满了腌制着咸菜的陶罐土坛,谁都会陶醉、陶然、乐陶陶的。小巧玲珑的陶罐陶壶,常常用来熬茶煮茶烹茶。陶制的紫砂壶,名满天下,一壶难求。陶罐陶缸,也可以用来装酒。爱吃酒的老人们告诉我,酒只有存放在泥土烧制而成的陶罐陶缸土坛陶瓮里,才不会变质变味,才能保存住、养着继续酝酿着酒的滋味,甚至可以说,在陶罐陶缸里存放得越长久的酒才越好喝。这当然不奇怪,千百年来,古人本来就是用陶罐陶缸酿酒的嘛。我曾经参观过江南和本地的许多酒厂,看着一层层摆放着的那些盛满酒的温暖陶罐,感到很温暖,感到自己产生了无限的激情和灵感。一辈辈人,就是捧着这样的温暖陶罐畅饮、解乏、浇愁、取乐、陶醉、吟诗、高歌甚至慷慨赴死的。

圆圆的陶罐,像孕妇的肚子,丰满,好看,养眼,也养心,总给人一种温饱、踏实、幸福的感觉。以前的乡间人家,都收藏着几个或者几十个陶罐,盛几罐罐粮食,腌几罐罐腌菜咸菜,酿几坛罐米酒,腌一大陶缸腊肉,炼两三陶罐猪油,榨一陶瓮香油,那种满足和幸福,夫复何求!

陶缸,也叫瓦缸、陶瓮,一般都很硕大,既可以放置于内室储藏粮食,放置于厨房,储水饮用,也可以用于隆冬里杀年猪时候腌制腊肉。我童年及学生时代,生活于老家乡间,那时候,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是挑井水泉水吃。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有一口大缸,有的是石头凿成的,许多人家用的就是村里坛罐窑烧制出来的陶缸陶瓮。陶缸陶瓮储水,容易澄清,也有利于保持泉水的鲜活。每天早上起床后,出去干活前,家家户户都会先挑两三担水,把大缸水瓮储存满水,一家人全天煮饭,洗脸,喂牲口,就不愁水用了。冬季里,杀年猪,家家户户闲置了一年的瓦缸、陶瓮,终于又派上了用场,一块块厚厚长长的新鲜猪肉,揉透盐巴,就可以一层层的放进瓦缸陶瓮里腌制。腌制二三十天,捞出来,風干了,就是香喷喷的腊肉。

儿时的乡间人家,也常见陶碗、陶盆。制作好以后,不上釉彩,直接放进窑里烧制出来的纯原生态的土陶碗陶盆,我们小时候用过许多,红红的,朴朴的,带着泥土的味道,端着感到很温暖很实在。

那时候,乡间人家必备着几只陶夜壶,放置在床下。几千年来,陶夜壶也曾经广泛使用与城乡人家,无论是贵妃还是农妇,无论是皇帝还是农夫,应该都用过陶夜壶。作为尿壶的陶,虽然有些受委屈,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温暖宁静和舒服。我儿时喜欢与外公外婆一起睡,外公的床下面,就放着一把圆鼓鼓的大夜壶,像一个硕大的茶壶,也有一个壶嘴,顺着壶嘴,可以解尿,解完后,用塞子把壶嘴塞起来,很方便。过去,乡间人家的厕所,一般都在院外,用一只陶夜壶,避免了起夜去院外上厕所的寒冷和麻烦。

瓷器,确实是一种陶。陶瓷,比如精美的茶壶、茶杯、茶盅,各种大大小小的瓷碗,其实都是精制而成的陶器。今天普遍用于家家户户的各种细糯精美、或小巧玲珑、或硕大无朋的瓷器,旧时乡间人家普遍是用不起的,我们儿时家里用不起,村里其他人家也都用不起,大都是用素面朝天、原生态的土陶器。

陶人、陶俑都是陶制的文化。秦始皇兵马俑,是陶制的伟大艺术品。小时候,过年前,街边和乡间货郎销售的各种陶人,老寿星、文曲星、八仙、财神、弥勒佛、观音菩萨像等等,都深受人们喜爱。

关中人吹的埙是陶,我们小时候吹过的鸽哨、玩过的泥人也是陶。

古人爱陶喜陶,于是他们创造出了许多与“陶”有关的词语,“陶醉”“陶然”“熏陶”“陶冶”“乐陶陶”,而且几乎都是褒义词,“淘气”常用来形容孩子,看似批评,其实也满怀爱意。

古人都是用陶罐陶缸陶瓮酿酒,用陶罐陶缸陶瓮装酒,用陶碗陶杯陶壶陶盏盛酒吃酒,所以,有陶就能陶醉,有陶就能飘飘然,有陶就能乐陶陶。其实,即使没有酒,没有酒吃,没有吃酒,看着扣满房顶的陶瓦,那么遮风避雨,冬天那么温暖,夏天那么凉爽,还有满屋子的陶罐陶碗陶盆陶缸,盛满水,盛满酒,盛满粮食咸菜腌菜,盛满猪油香油,古人同样是陶醉、陶然、乐陶陶的。

没有陶,没有陶器,古人、三四十年前的人,甚至今天的人,一天都没法过日子。没有陶,世界文化就要黯然失色。

所以,要感谢伟大的陶和那些发明了各种陶器的人!当然更要感谢伟大的泥土!没有伟大的泥土,也就没有伟大的陶,同样也不可能有陶器里盛装着的那些谷物粮食等等。

温暖古老的陶,古人们喜爱,老人们喜爱,我也喜爱。

最后的牛耕

五一劳动节,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摄影家朋友发的一些照片,是一组牛耕的照片,很喜欢。朋友说,他是在乡间村里抓拍到的真实牛耕场景。

早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真实牛耕图景了。这些照片上的牛耕场景,应该是最后的牛耕情景了。我自己则是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看见过牛耕的真实场景了。牧牛、牛耕,曾经那么常见、那么熟悉的劳动生活场景,如今只能靠回忆了。

这一组照片,再次勾起了我对童年、故乡的回忆和怀念,勾起了我的乡愁,于是我把这些照片下载保存,并且转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没想到,这一组照片,同样勾起了我的微信朋友圈里的许多亲朋好友对童年、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勾起了他们的乡愁,引得他们纷纷点赞。有一个六零版的作家说“牛耕、犁耙,即将成为一种记忆。犁、耙,很快就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够见到了”。一个还不满十九岁、正在英国留学的小姑娘说“余老师,我刚刚仔细看了您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照片上的牛耕农具,从形状看,居然是唐朝中后期发明的曲辕犁,距今大概有1300多年了!没想到,这种古典农具曲辕犁,在你们那里的乡间居然仍然还在使用!”

五一节期间,回到老家乡间,遇到正在路边建盖小洋楼的几位农民兄弟,他们跟我说“耕牛、牛耕、曲辕犁、回形耙等等这些事物,现在城里的许多年轻人,甚至也包括乡村里的许多孩子,都没有见过,或者都不熟悉了”……我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

这一年,我都是在边远的一个县驻村工作,开着汽车来来回回跑了近百趟,每一趟都要经过好几个县,经过许多砖房越来越多的乡镇村庄,但是都很难见到牧牛和牛耕的情景了。每一次经过乡间,经过瓦房越来越少的一个个村庄,我都会深深感慨,乡间那些像耕牛、牛耕、牧牛、瓦房一样曾经那么常见那么熟悉的众多事物,已经彻底消失了,或者正在消逝着。很快的,这些事物都将成为另外一些“恐龙化石”了。

这位摄影家朋友在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发这样一组牛耕的照片,是很有深意的。

以前的牛,可以说是一生都在耕田犁地,都在劳动和奉献的。都说劳动最美、最光荣,那么可以说,牛曾经是最美、最光荣的生命了,吃的是草,却干着最繁重的劳动。

乡村人都知道牛的命最苦,牛最辛苦,所以家家户户都很珍惜牛,心疼牛,与牛惺惺相惜,相依为命。

生产队时期,母亲多年为村里牧牛,对牛很心疼,夜里给牛喂草料从来不会忘记。

包产到户以后,我们全家对我们家的牛都很好。父母亲说,牛为我们辛苦,我们必须心疼它。

我父母亲说,我弟弟属牛,这注定了他的命最苦,一生都在乡间奔波忙碌,所以他们对我弟弟格外心疼、关照和偏爱。其实,以前的乡村人,谁的命不苦,谁不是像牛一样辛苦忙碌一生,吃的很差,付出很多,回报却极少,奉献给人的极多,索取于人的极少呢?

现在的乡村里,即便是西部山区乡间,耕田基本上都是用“小金牛”“耙地龙”等等微耕机来耕耙了。开着越野车,在偏远的高寒山区农村跑几天,也很难看见牧牛、牛耕、曲辕犁和回形耙了。

用三轮车、电瓶车、农用车或者皮卡车,把一个轻轻巧巧的微耕机“小金牛”“耙地龙”拉到田边,或者直接把微耕机“小金牛”“耙地龙”开到田边,挂上一架像一把把镰刀一样、锋利如刀的犁铧,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就可以开始耕田犁地了。微耕机“小金牛”“耙地龙”价格很便宜,每一辆的售价只是两千多元,比较好的也只是三千元左右,而且不费油,在油箱里添加上两三升柴油,就可以放放心心、轻轻松松耕耘一整天了。用微耕机“小金牛”“耙地龙”耕田的效率高得很,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轻轻松松耕耘刨耙出几大丘宽广的田地。无论是耕耘刨耙栽秧的水田,还是耕耘刨耙用于播种苞谷黄豆油菜小麦蚕豆的旱地,都可以一次性就把泥土耕耘刨耙得细细的、化化的。家家户户,村村寨寨,用微耕机“小金牛”“耙地龙”耕耘刨耙一两天,每年的春耕秋耕就解决了。以前用牛耕,真的是养牛一年,只为耕田几天,其他时候,每天都得为牧牛辛苦和发愁,而且牛耕耕耘得很慢,效率很低。牛耕都必须经过两道工序,都得用曲辕犁翻犁一遍,然后再用回形耙耙几遍,但是牛耕过的泥土泥巴也沒有机耕的细、碎、化和松散。

所以,现在根本没有人家会为了耕田而养耕牛了,也没有人家还会像当年那样珍惜和收藏着犁耙了。只有少数人家,纯粹为了杀吃或者售卖,还养殖着肉牛。但是养殖肉牛和山羊,几乎都是圈养的了。以前对于每一户农家来说那么重要的曲辕犁、回形耙,都被丢进了最不起眼的墙角里,或者被遗弃在古旧废弃的老院子里,或者干脆被扔出家门,丢弃在路边,或者直接被砸烂,被当柴烧掉,当废铁卖掉了。

要想见到耕牛和牛耕的美景,要想见到出牧、牧牛、牧归的美景,要想见到“鸡栖于埘,牛羊下来”“牧童归去横牛背”的美景,要想见到风格古朴、制作精美的曲辕犁、回形耙,根本不可能了。

其实,大家都很怀念牛、牛耕和那些温暖人心的古典农具曲辕犁、回形耙的。披着蓑衣,驾着水牛,推握着曲辕犁耕田犁地,站在回形耙上面耙地的美景,总是在每一个老人和我们这些中年人的心中浮现,总是能够勾起我们的乡愁,引发我们懷念童年、怀念父母亲人和老家。

不知道古人是谁那么聪明,发明了如此美丽好用的曲辕犁,一用就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犁开了灿烂的中华历史和文化。怎么看,曲辕犁都很像是一个人弓着身子、努力使劲向前的样子,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就是个人躬身低头、在耕田的样子。扶着曲辕犁使劲的汉子,与曲辕犁完美和谐融合为一体,在蓝天白云下,或者绵绵密密的春雨中,满怀同一个希望和期冀,一起努力向前奋斗着,多么美丽和谐的画面!

我们童年时候,水牛、曲辕犁、回形耙和牛耕,都是乡间很常见很熟悉的事物,就像村里的一个个乡亲一样,天天见得到。熟悉得很。那时候,乡间都是用牛耕田耙地的,生产队里都养着许多牛,包产到户以后的八十年代,家家户户同样都养牛,曲辕犁、回形耙,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有,都必须有。

每年暮春初夏,收割了小春作物小麦蚕豆油菜以后,就开始春耕。爷爷们、父亲们,就从墙上取下或者从墙角里找出小心收藏了将近半年的曲辕犁、回形耙、牛担、铁耕索、铁耙索等耕田用具,认真检修一番,然后扛在肩上,赶着水牛,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或者在蓝天白云下,满怀希望和欣喜地走向一块块田地。他们扶握、摇动、推进着曲辕犁,像扶着一位亲密的老朋友,那么和谐融洽,那么美丽,在充满希望的田地里精耕细作、深翻深犁。

这位摄影家朋友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这一组牛耕照片,都是一头牛耕田耙地的,我们童年时乡间常见的,都是两头牛一起耕田耙地的。

一千三百多年来,祖国的大江南北,村村寨寨,总有这样两头牛与一个汉子,三个生命,一次一次,发扬团队精神,亲密合作,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努力,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一丘丘田很快就被翻犁出来,像翻花翻书一样,像翻开一个个乡村女子的幽谧世界一样,曲辕犁翻开了一块块土地肥沃美丽、生机勃勃、生机盎然、适合生育的幽谧世界。一千多年来,两头水牛、一位汉子、一架曲辕犁、一架回形耙、一根牛担、一根铁耕索、一根铁耙索,这一组简单的劳动组合,却是最佳拍档,曾经辛苦而又欢快地奔忙翻犁在中华大地上,翻犁耕耘出整整一个民族的希望,翻犁耕耘出了繁荣富庶、灿烂辉煌、丰厚深沉的中华历史和文化,养活了整个伟大的中华民族。

从去年到县里驻村工作以来,我走遍了许多乡镇村寨,却也很少看见有人家还收藏着曲辕犁、回形耙、牛担、铁耕索、铁耙索、蓑衣等等农具,也没有眼福再次见到牧牛、牛耕的亲切美丽场景。

曲辕犁、回形耙、牛担、铁耕索、铁耙索、蓑衣等等这些曾经那么常见那么熟悉的农具,只是偶尔有过几次看到过,都是在一些几乎被废弃了的,柱子檩梁椽子木板门窗全都乌黑、敷满烟尘的,土墙瓦房的老院子里,但是都早已被扔在墙角里,积满厚厚的灰尘。就在三四十年以前,这些东西,对每一个农家来说,还是多么金贵的宝贝啊,家家户户都是小心收藏珍藏着,谁舍得这样乱丢乱扔啊!

去年年底,去某个县乡间采风,在一个农民家办的农家乐饭店,看见了他们家墙上挂满了曲辕犁、回形耙、牛担、铁耕索、铁耙索、蓑衣等等农具,就感到很亲切,如同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见到了作古的祖父祖母和父亲。乡间和城边的很多农家乐、农家菜馆,都喜欢在墙上悬挂一串串红红的辣椒、金黄的苞谷、曲辕犁、回形耙、蓑衣等等,在院子边墙角里摆放一些石磨、马灯等等,营造一种大家都曾经非常熟悉的浓烈的生活气息、童年气息、故乡气息,让顾客有一种如同回到故乡、回到童年的亲切感,勾起他们的乡愁,慰藉他们的乡愁。

曾经在一位朋友的农家博物馆里,也曾经看见收藏着许多曲辕犁、回形耙、牛担、铁耕索、铁耙索、蓑衣、扬杈、连枷、石碾子、扬谷机、扁担、尖担、石臼、石碓、石磨等等生产生活用具,就感到他真是位有心人,那么怀旧,对曾经的生活、旧事物那么留恋和感恩,就对他多了一份敬佩。

总是很怀念童年时很常见很熟悉、现在正在消逝或者已经消失了的、越来越陌生的耕牛、曲辕犁、回形耙,很怀念牧牛、牛耕等等那些田园牧歌式的美景!

冬天,确定是来了吗?

手机那端,先生笑着在描述:前两天的大雪,一夜之间覆盖了石家庄。早上起来,看到楼下的私家车变得臃肿不堪,厚厚的一层大雪足足有十五厘米。出去吃午饭,踩着路上的冰层,脚下一滑,差点躺在雪窝里。

隔着屏幕,似乎已看到出差的先生缩手缩脚,瑟瑟发抖的那份狼狈。

然而在南方小城姚安,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晚,也特别短。这里的冬天,平均气温7℃至21℃,“瑞雪兆丰年”,我们已盼了很久很久。

姚安的冬天,没有冰天雪地,秋风萧瑟,也没有寒山瘦水,满目萧索。这里配置着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青水绿,鸟语花香。

你看,街上的行人永远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穿梭于大街小巷。这里,像极了都市服装卖场。棉袄、大衣、毛衣、外套、T恤、运动服,都市的时尚、乡村的土俗,形形色色的穿着混搭在一起,相得益彰,偶尔背心短裤也热气腾腾地与你擦肩而过。让人有些炫目,一恍惚,忘了自已身居何处?

晴暖的冬日,姚安晾晒着彩云之南独具魅力的高原蓝。太阳慵懒地晃荡着,恋恋不舍的秋风,顽皮地追逐着落叶,频频回首。

清晨,黛色的远山轮廓渐渐清晰,淡淡的阳光携着一身微凉探出头来,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清新的空气,都沐浴着万道霞光。人们陆续走出家门,护送着孩子匆匆涌向校园,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门口,次第涌动着一波波人潮。妇孺老幼,各类交通工具在校门口聚集,又朝着东西南北四方散去,校园顿时喧闹起来,书声琅琅。

上班途中,你会发现街上多了一些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在街头巷尾清理垃圾、劝导交通,平静的姚安呈现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街上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市场里熙来攘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混合着生菜的腥味,熟菜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这个季节,县城的公园依然定格在秋天。满目葱茏的绿叶间不时泛起一树一树的金黄,暖风一吹,落叶飘飘洒洒,如影如绰,不萧索,不沉寂,林间觅食的小鸟叽叽咕咕,时起时落,尽情欢享着冬日暖阳的惬意。黑漆漆光溜溜的玉兰花枝丫上,绿绒绒的小花苞早按捺不住,昂起小脑袋左顾右盼地打量着身边这清凉世界。路边枯萎的草叶上有时会看到一层薄霜,在暖阳的照射下幻化成小水珠,悬在草尖上,晶莹剔透,闪着钻石般炫目的光泽。公园小径上,晨练的人们咔嚓咔嚓地轻踏着落叶,美美地扭动着腰肢,别有一番风韵!

靠近山林的村庄,袅袅的炊烟缓缓升起,散发着尘世独有的烟火气息,安静地倚靠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偶有村民在田里劳作,成片的西蓝花绿意盎然,一垄一垄的青豌豆悠然生长。远山近岭,也渐次拉开五彩斑斓的大幕,呈现出锦缎般富丽辉煌。金色的霞光浸染着树木河塘,一株株芦苇摇曳生姿,一景一物相映成趣。

寒冬腊月,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也放缓脚步,纷纷开始张罗着选个好日子宰杀年猪。摆下丰盛的宴席,寄寓着团圆与丰收,希冀着对新年美好的祝福。闹腾喧嚣,把冬日渲染得更加温暖。村庄里隐忍了一整个秋天的柿子,在冬日突然高调起来,抖落枯黄的外衣,把一支支红灯笼高高地挂在枝头,火火的,像酒旗般分外招摇,引得归乡的游子驻足凝望,口水长淌。

姚安的冬天,斑斓的色彩格外炫目。火红的、翠绿的、湛蓝的、雪白的……同时在你眼前盛放。到乡村婚礼现场去走走吧,那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民族歌舞场景,艳丽的服装、笑意的脸庞、丰衣足食的幸福,在乡间展现着村庄的变化。弦子弹起来,火腿挂起来,远行的游子赶回来,浓浓的年味闹起来,人挤了、车多了,促销活动更火了。街上梧桐已褪去冬衣,明亮亮的阳光穿过枝桠照在街上,人们的心情似乎也开朗起来。

“喂,去哪里?”这边问一声。

那边爽朗的笑着”走,玩乐器去!”

姚安的冬日,让人无法不喜欢!它不是老舍《南方的冬天》筆下描写的那种:“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天地间唯存单一的灰蒙。这种萧条的氛围充斥了万物,一点一点地抽走了它们生命的活力。” 这里能让你由内而外地感受到生命在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律动。

在这绝美的冬日,你不妨抛开生活的琐屑,到户外去寻一处清幽之地,踏着进山小路上厚厚的枯叶,呼吸着清凉通透的空气,去尽情地享受冬日带来的惬意吧。当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感受着天空那种蓝色,冬日枯木的那种凋零,水中倒影的那种悠然,都会被幸福笼罩。

今年冬天,如果你没有绝佳的去处,就来姚安吧。带你去体验南方小城冬日里那不一样的斑斓和温暖。

猜你喜欢
陶罐乡间温暖
乡间池塘荷花美 绘就乡村新画卷
陶罐(外一首)
温暖冬夜
乡间小路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大都市
温温暖暖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值钱
给妈妈送上温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