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杰
根据北京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信息,全市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0年增长8.5%。北京在2007年GDP迈过万亿元大关后,翻一番用了6年(2007年至2013年),又用了8年再次翻一番(2013年至2021年)。这一时期北京经历了美国金融海啸的冲击,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纾解,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彰显了北京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韧性。
从三大产业的增长情况看,2021年第三产业增长5.7%,较整体经济慢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2021年实现高速增长,增速达23.2%,是北京经济的最大 “亮点”。从人民生活水平看,北京市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万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一。
2021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2元,同比增长8.0%。虽然目前还不清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全国排名,但按照人均GDP的排名,北京市也应该是名列前茅的。殷实的家底支持了强劲的消费。据统计,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67.7亿元,仅次于上海。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国家批准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成为全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这是深沪证交所成立30年之后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罕见举措,或成为助推北京地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神器”。与此同时,北京以环球主题公园、首店经济等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发展迅速,标志着北京全方位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初现成效。2021年9月20日,通州环球主题公园开园。这里汇聚了全世界环球项目中人气最高的骑乘娱乐设施、地标景点和表演演出,为通州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支撑。据统计,通州区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收入暴增367.4%,住宿业收入增长122.6%。在首店经济方面,2021年,共有901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是2020年的近5倍。
在减量发展、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北京依然能取得如此靓丽的成绩,从经济统计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强劲发展。下面分三个维度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产业对全市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5%,尤其是医药行业的疫苗生产和电子行业的集成电路生产表现抢眼。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品如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集成电路等产量快速增加,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3.0%、18.0%和15.6%,体现了制造业产业发展的高精尖化。从投资角度看,制造业投资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数据显示,2021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68.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9.6%,远超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9%的整体增速。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投资只有3.0%的增速,而第一产业投资则下降近六成。
其次,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增长新动力。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增长13.1%,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1.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四成。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近0.9萬亿元,占数字经济的一半以上,增速高达16.4%;新基建项目投资加速,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基础,新基建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1%。
最后,高含金量成为北京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据统计,2021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近1.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近1万亿元(二者有交叉)。按现价计算,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比2020年增长14.2%和14%,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1.8%和8.6%。以科兴和国药疫苗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一飞冲天,实现增加值比2020年增长250%。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北京经济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也有短板和隐忧,包括政策干预、消费抑制背景下的一些重点产业的低迷和部分民生领域的迷惘,需要高度关注,进行及时纠正。
例如,汽车制造的现代制造业的代表,而北京拥有北汽集团这样一个巨型国企,但令人遗憾的是,汽车制造业却成为二产的“后进生”。据统计,2021年,北京市生产汽车135.5万辆,比2020下降18.2%。其中,轿车52.2万辆,下降20.1%;载货汽车52.0万辆,下降19.0%。从产业实现的增加值看,汽车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下降12.0%。
北京市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大都市经济,第三产业理应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从2021年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仍存在诸多隐忧。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增长11.0%,2020—2021的年平均增速仅有1.7%。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增长13.4%,2020—2021的年平均增速不足4%。这一数据意味着在全市经济整体向好的背后,作为经济发展最终目的的消费端却凸显出疲软态势。
新冠疫情时期市场所受的干扰和产业发展的暂时变化都不会改变北京经济的发展道路,依托特有的要素禀赋,在相关政策的支撑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依然是北京经济的两大“推进器”。作为我国北方经济中唯一的“领头羊”,北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孤峰兀立”模式,转向带动津冀,乃至晋蒙、东北等地共同发展的“高原崛起”模式。换言之,北京经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要从“虹吸效应”为主转变为“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为主。唯有此,北京的经济发展才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支撑和可持续的环境支持。